當前,在小學生群體中,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呈現年齡偏小的趨勢。小學生的心理問題需要提前做好預防,以降低負性事件發生的概率。
過去的心理學更多關注人的缺陷、失敗、痛苦、問題等消極方面,面對的是遭受心理困擾、需要幫助的人。而積極心理學倡導用欣賞的視角看待人自身的潛能和力量,激發每個人的品格優勢和積極力量。將積極心理學的科研成果應用在教育領域就是積極教育,積極教育是建立在積極心理學理論基礎上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大量研究表明,積極教育方式不僅對改善處于成長階段的小學生的心理狀態有著良好的作用,對于已經發育成熟的成年人也有很大的幫助,在終身學習與發展方面的意義和影響巨大。積極心理學的提出,是對傳統心理學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它強調的不僅是對問題的關注和解決,還著重對個體內在優勢和潛能的發掘與培養。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學校教育領域應著重構建以下四個方面。
一、立德增智驅動,促進教師育“心\"動力提升
教師是學校實施積極教育的主力軍。學校將“立德增智、共生發展”作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愿景,通過對教師的引導和專業培訓,使其發展成學生積極成長的重要力量。
學校通過積極心理學理論基礎講座、案例分享、團體心理輔導,指導教師以積極心理學視角關注學生積極的一面,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針對全校教師,學校心理團隊教師和醫院心理科醫生開展積極心理學理論基礎講座,進行積極教育專題培訓。近年來,學校以正向教育的模式、方法、技術為支撐,創設了處理學生問題的“四步法”,即講述事實、說出感受、商議解決、共同約定。教師由過去的關注學生錯誤的問題及行為,轉為以積極的視角看待學生,相信學生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能手,擁有處理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的資源、優勢、能力、美德,塑造學生的積極行為,讓學生獲得發展的能力,增強學生幸福成長的體驗。
針對班主任面臨的教育困惑,學校組織“案例研討”,聚焦“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心理技術的運用”“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三大主題,開展“焦點解決”活動,由心理團隊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技術傳授給教師并指導教師在班級管理、德育工作中操作實踐。教師在班級管理、學生教育方面掌握“關注積極”的核心理念,堅持正向引導,運用“談話四步法” 2 × 1 0 提升共情法”“每天一小步\"等方法科學帶班、科學育人。
針對個別教師遇到的學生的特殊問題,學校心理團隊提供教育咨詢和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例如,針對有自殘行為的學生,心理團隊與班主任一起進行個案評估,判斷心理危機干預的必要性,分析班主任、科任教師能從哪些方面給予關懷與支持,給出進一步教育的建議,從而以最快的速度支持需要個性化幫助的學生。
二、向善向美促動,促進學生積極品質形成
學校致力于從學情出發,基于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通過精心設計的積極課程、活動和談話,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促進其形成積極品質。
積極型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學校開發了一系列積極型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挖掘和認識積極的自我。心理健康課專注于學生情感、認知和行為的積極發展。定期舉行心理健康主題班會,以主題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探索和表達積極情感,教授學生社會交往技巧,培養同理心和團隊協作精神。同時,教師可以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融入不同學科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創造力。
構建\"繪本故事體驗式\"積極心理課堂教學模式。學校創新性地構建了“繪本故事體驗式”積極心理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通過以下四個步驟推進:第一,導向與熱身,通過繪本故事激發學生興趣,為深入學習做好鋪墊;第二,參加與探索,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索故事背后的深層含義;第三,體驗與成長,通過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擬,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和成長;第四,評估和總結,對學生的學習體驗進行評估,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
實施積極心理課輔導策略。學校總結出一套有效的積極心理課輔導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結合學生發展階段,設定具體教學目標;通過板塊式教學設計,逐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踐行積極心理學理念;設計體驗式活動,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形成積極的認知和行為模式;運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和技術,促進學生情感、認知和行為的積極變化。
組織與實施積極型活動。學校通過組織積極型活動,促進學生在團體中互助成長。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通過節日、勞動和問題探討等活動,培養學生積極的情緒和生活態度。心理團隊通過調研,策劃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方案,活動要面向全體,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并體驗積極心理活動,促進其全面發展。
提供支持性談話機會。學校心理團隊為有個性化需求的學生提供支持性談話或轉介服務,形成四步服務流程:開放預約,定期開放預約時段,方便學生和班主任預約咨詢;輔導談話,以積極心理學為核心,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團隊研討,心理團隊共同研討咨詢記錄,提升輔導技術;定期回訪,跟蹤學生的變化,確保咨詢效果的持續性。
三、“會愛、慧愛”帶動,促進家長育“心\"動力提高
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他人\"是家長。學校通過利用源景家長學校,以“會愛、慧愛”為主題,即家長通過學習,學會更智慧、更深入地愛孩子,指導家長以積極心理學視角理解孩子,增進親子關系。
‘慧愛\"家長課程。源景家長學校面向全體家長,做到常態化運行,每學期提供不少于4次培訓。家長學校講師團由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骨干班主任組成。源景家長學校“源景講堂”系列課程的設計遵循小學生成長發展規律,由“習慣培養\"“親子關系\"“學習指導”“青春期陪伴\"等模塊組成,既有積極心理學理論引領,又有積極方法的具體指導,幫助家長改變原認知,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了解不同階段孩子的成長特點,掌握“有效溝通——五步替代法\"“積極語言HAPPY模式\"等積極心理技術,對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預期,并會積極作為,使孩子在不同的階段獲得相應的家庭支持。例如,心理微課“有效溝通一一五步替代法”,以情感體驗的方式,幫助家長厘清在家庭溝通時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思維或談話方式,教會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
“慧愛\"家長主題沙龍。面對親子問題,心理教師與家長共同參與研討。例如,針對父母與孩子日常溝通少、親子關系疏遠等問題,學校打造“行動 + 家長團隊文化。以年級組為單位開展\"高質量陪伴——親子勞動\"主題沙龍研討活動,讓家長集思廣益,共同搭起家校溝通的橋梁。鼓勵家長將星期天定為“家庭親子勞動日”,家長和孩子一起分擔家務,也可以走進大自然開展種植活動,認識自然,理解生命的珍貴。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可以改善親子關系。
個性化家庭問題應對。對出現的特殊家庭問題,學校開展家庭咨詢,給予積極的專業應對,以積極的方式恢復家庭的支持功能,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在家庭中得到應有的關愛和支持,促進其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
四、積極環境推動,促進教育場域“心\"動力支持
積極環境的構建是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充滿活力、鼓勵和支持的空間,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通過創設積極的環境,為學生打造一個積極的場域,讓每一個學生浸潤在積極、輕松的氛圍中。
外在積極環境的創設。學校將積極心理元素納入校園文化環境建設,設置專門的文化宣傳欄,定期更新積極心理學的相關內容,如品格優勢、積極情緒等,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能夠輕松學習;利用班級文化走廊的空間,展示學生的積極行為和成就,鼓勵學生相互學習和欣賞;定期更新班級黑板報內容,介紹積極心理學的概念和技巧以及如何將這些理念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利用學校的紅領幣廣播站,定期播放積極心理學的小知識,讓學生在課間休息時也能接觸到積極的思想;通過電子屏幕和學校微信公眾號,播放心理電影和心理故事,以生動的形式傳遞積極心理學理念。
積極人際交流環境的創設。積極的人際交流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樣至關重要。學校引入“積極語言HAPPY模式\"并將其本土化,通過改變語言表達方式來傳遞積極心理學理念。通過調查了解學生常聽到的消極語言,并指導學生運用“換一個角度思考\"的方法將消極語言轉化為積極語言,從而培養積極的思維習慣。根據“積極語言HAPPY模式”,結合心理團隊的調查統計,制定適合本校的“教師積極語言HAPPY模式”表格和“家長積極語言HAPPY模式\"表格,供教師、家長學習和使用。鼓勵教師、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交流時多說激勵、贊賞的話,多說肯定的話,少說否定的話,不說有損孩子自尊的話,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通過這些具體的措施,學校不僅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充滿積極能量的學習環境,還能通過積極的人際交流,促進學生心理的積極健康發展。這樣的環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培養樂觀的態度,并在面對挑戰時展現出韌勁和適應力。
學校應繼續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踐行積極教育觀,培養積極正面的教師,培訓積極有愛的家長,培育積極樂觀的學生,從而提升全員的心理品質。通過實踐,學校認識到積極心理學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還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家長的教育能力。各學校應繼續深化積極教育的實踐,進一步培養積極樂觀的學生,提升教師和家長的心理教育能力,以實現全員心理品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妍.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優化路徑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3.
[2]邢學瑋,張靜,李桂芬,等.基于積極視角的中學生雙向測評系統及其實踐探索[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12):4-9.
[3]謝四元,李永福,胡小蘭,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中小學育心育德融合路徑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24,40(8):37-40.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