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家眼里的紀律和自律
余世維是我比較喜歡的企業管理專家。他是博士、兼職教授、兼職企業管理培訓師,也是成功的企業家,經營著多家公司。余世維《先讓員工把紀律做好,再開始研究人文》中的幾段話,讓我這個小學老師很有感觸。
人應該先規范懂規矩、懂教育、懂教養,然后再慢慢地把權利給他,讓他能夠自己去管理自己。所以,我認為“人本”這個事情是第二位的。人生下來最重要的是“紀律”,先把紀律做好,再讓他人本。不管是學校的學生、家里的子女,還是公司的員工,我給各位一個建議,先把紀律做好,再開始研究人本。
沒有紀律,不可能有自律。紀律是有監督下的自律,自律是內化的、無監督的紀律。兩者有先后,并且先后順序不可調換。
你覺得和麥當勞、肯德基這些餐廳比,其他餐廳的員工有什么不同?基本上就是紀律感比較差。麥當勞、肯德基對員工的要求一定比一般餐廳嚴格,否則不可能做到那樣。聯邦快遞和美國聯合包裹,一定是在這個方面做得比較嚴格嚴謹,所以他們的快遞業務比我們國內的快遞業務要做得更成功。因為他們把“人本”擺在第二位,把“紀律”擺在第一。
1979年,中美教育代表團互訪后,兩國專家得出一致結論:20年后中國教育將趕超美國。中國學生上課坐姿端正,紀律性強,認真聽講。但40多年后,中國教育沒有趕超美國。不少人說這是中國教育講紀律束縛學生導致的。專家誤判的原因不外乎兩個:1.專家是偽劣的。這可能性不大,因為中美兩國專家結論是一致的。2.專家被偽信息干擾。這很有可能。中國有一個傳統,領導檢查安排去最好的學校,學校安排最好的班級,班主任要求學生明天要有最好的表現中美專家看到的“坐姿端正,紀律性強,認真聽講\"并不是中國教育的基本常態。1979年我讀小學,我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也知道我的同學是怎樣的。中國人常說美國學生自由自在,課上隨便嚼口香糖。這也是誤解,不然為什么麥當勞、肯德基都是美國的呢?為什么美國公司的員工紀律性就那么強呢?
我告訴你,任正非先生在管理華為的時候,非常嚴厲。其實任正非很少笑,任正非很少上電視,任正非很少招待記者,任正非很少參加論壇,任正非在公司從來沒有說過“我很人本,我很開明”。任正非在管理華為時其實手腕很強硬。離開華為說他壞話的人不少,但任正非先生從來不回應,也從來不寫傳記。他很強勢,帶著華為成為中國通信行業最好的公司。其實是因為他發現,應該先把人好好地約束起來,再來研究是不是人本、人性,這應該擺在后面。
企業管理與班級管理有相通之處。中國為什么需要強勢領導?因為沒有自律,再失去紀律,就會變成一盤散沙。從個人來講,有了紀律,然后就會自律,有自律有未來;而沒有紀律觀念的人,沒有自律,也沒有未來。從公司來講,有紀律,再講人文?!叭宋腬"可以消解“紀律”的冷酷。不管是個人還是集體(學校還是班級),首要的是紀律。沒有紀律就沒有發展,沒有發展的“人文\"是“假人文”,是“爛好人”,是孔子憎恨的\"鄉愿”。
二、教育家眼里的紀律和自律
葉圣陶說,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養成什么好習慣呢?他在《兩種習慣養成不得》中寫:
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臉漱口,每事要有頭有尾,這些都是一個人的起碼習慣。有了這些習慣,身體與精神就能保持起碼的健康。但是這些習慣不是一會兒就會有的,也得逐漸養成。
好習慣是最終目標,通往最終目標的路上要做什么呢?要紀律。用葉圣陶的話來說,就是要用“強制功夫”。人的天性里都有強大的隨意和惰性,“強制功夫”達到的效果是不隨意、不惰性,那就是按要求和紀律來辦事。
在沒有養成的時候,多少要用一些強制功夫,自己隨時警覺:坐硬是要端正,站硬是要挺直,每天硬是要洗臉漱口,每事硬是要有頭有尾如果在先沒有強制與警覺,今天東,明天西,今天這樣,明天那樣,那就什么習慣也養不成。
葉圣陶用了“強制與警覺”:“強制”在前,那就是紀律,非執行不可;“警覺”,就是紀律在心,時時提醒自己,從而進入自律,然后修成習慣。好習慣是修煉出來的,修煉非要下苦功不可?!翱喙Α笨嘣谀睦铮考慈~圣陶講的“強制”。小學階段要打基礎?!盎A”既說明其重要性,又說明其處于初級階段,也就是“紀律”階段?!白ズ眉o律”不是說要板著臉去管,而是要“溫和而堅定”。當前不少老師沒有“管”的原則、手段和方法,整天板著臉上課,那是把紀律妖魔化了。
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課堂紀律是培養學生紀律觀念、行為、習慣最重要的地方。課堂上,學生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桌面物品擺放整齊、桌兜物品擺放整齊,拿書、翻書快捷有序而不是拖拉、懶散;下課前清理周圍的垃圾保持衛生;下課后先上廁所再喝水紀律感的培養必須落實到每天要做的、每課都發生的行為上。一個人的“德\"是看不出來的,“德”只有表現在“行”上,才能被人知道,所以有一個詞叫\"德行”。因此紀律要落實到每一個學生的\"行”上。如果課堂上亂糟糟,學生想干嗎就干嗎,不說課堂教學效率,這樣培養出來的人以后走向社會,就會出現余世維所說的種種情況。這些原本應該在學校里完成的教育,卻不得不讓社會來完成。這就是教育沒有完成為工廠、為公司、為社會培養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
三、教師的紀律和自律
村里有人找我,說孩子師范大學畢業,沒找著工作,想去學校代課。我們幫其找了個代課崗位。兩個月后學校向我反饋:那個代課老師,被其他老師說作業不批,課堂管理比較亂。他國慶節前幾天就不上新內容了,坐等產假回來的老師接。國慶節后,他陸續一周沒來上班。第一次沒來也沒請假,教導處給他發信息,告知他請假制度,他說知道了。
第二次他在企業微信上跟分管校長請假兩天。第三次,年級組長找他代課,他才說請假不來上班。好幾次他下午2點多就出校門走了。教導處聯系他,往往香無音信,打微信電話不接,留言不回復。平時他坐在辦公室,兩只手捧著手機,兩條腿差點兒架到辦公桌上…我聽了,很愧疚,也希望這是少有的個例。
遵守單位的規章制度是紀律的基本內容?,F在年輕人認為,規章制度都是約束人的,這充分說明年輕人“紀律觀念”的大范圍缺失。這種缺失自然要追溯到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如果作為老師的年輕人都這么無視紀律,我們怎么可能培養出自律的一代呢?紀律在前,自律隨后;自律而能自信,自信而能自強。“自律者方能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在所有時候都能控制自己”“自律是強者的標志”,一個人是如此,一代人也是如此。有人說,日本人開車上高架,呈拉鏈式交替;日本人乘坐電梯都靠右站,空出左邊;日本小孩過馬路,排著整齊的隊伍如果沒有葉圣陶說的“強制”,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做到上下電梯靠右站、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什么是“身正\"?比如說,老師走路要抬頭挺胸,一身正氣,這就是“身正”;老師坐有坐相,批作業也端端正正,這就是“身正”;老師的講臺和辦公桌每天整理得干凈整潔,這就是“身正”;遇到急事、難事,老師依然盡可能保持平和,這就是“身正”;看到地上的垃圾,老師馬上彎腰撿起來,這就是“身正”;看到水龍頭沒關緊、垃圾桶沒蓋好,老師馬上去關和蓋,這就是“身正”…所有的這些“身正”,都是“為范”,對學生有著隨風潛入夜的“影響”。這些“身正”是怎么來的?用葉圣陶的話,先“強制”后“覺醒”。如果教室最亂的地方是講臺,學校最亂的地方是辦公室,那么自律何來?沒有自律,那么自由何來?
四、社會需要紀律和自律
我們總說黨員干部要“守規矩”?!耙幘豛"和\"紀律”有一個重要的區別:規矩是自然形成的行為約定,沒有一定的書面形式;紀律則是經過一定組織機構制定和批準,并以文件形式存在和下發的。守紀律是第一階段,守規矩是第二階段。先把紀律守好,才有可能把規矩守好。學生在中小學階段不守紀律、不守規矩,長大了,面對金錢和權力的誘惑,能守得住紀律和規矩嗎?所以守紀律、守規矩要從娃娃抓起。守紀律、守規矩來不得假,這一點在德國人身上尤其明顯。擰螺絲要求擰三圈,回半圈,德國人就是這么老老實實地干。我們一想,那不就是擰兩圈半嗎?在德國,路上招手一天都打不到車,因為乘出租車有專門的地方。我們會說,你死腦筋,又沒有警察。如果有一天大家都按紀律和規矩辦事,不再把太多時間和精力花在“搞關系”“我關系”上,中華民族一定可以高高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有的“找關系\"都是破壞紀律、破壞規矩的行為。
常有人把紀律、規矩跟“創新\"敵對起來,好像守紀律的人都是墨守成規、沒有創造力的人。其實真正頂尖的科學家在生活中多是溫文爾雅的,如孔子所言的“從心所欲不逾矩”。中國人還有一句\"亂世出英豪”。如果為了出“英豪”而需要一個“亂世”,那么寧可不要“英豪”,因為亂世的代價太大了。和諧穩定的社會需要大量的普通公民有紀律、守規矩。大家認可紀律和規矩,標準就趨向一致,就能彼此理解并形成共識。沒有紀律和規矩,各有各的標準,彼此的標準一定互相沖突,于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紀律和規矩可以讓社會有秩序地運行,可以減少社會監督和管理的成本,可以讓生活更加和諧美好。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長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