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雙減\"政策頒布以來,各地政府高度重視、高位謀劃,動員、號召,關懷、指導,吹響改革的號角。應聲而來的就是“延時服務”。沒想到的是,這種“延時”“做加法”的措施一時間竟成了“雙減”的代名詞,而且一推就三年多了。三年多來,在各地教育局的指導下,各校統(tǒng)籌延時服務,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開展“綠色評價”,提升教學質量,在各大會議、宣傳平臺上展示了豐碩成果。特別是“延時服務”的開展,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家長過早接孩子的不便,也減輕了家長以往讓孩子參加校外培訓的經(jīng)濟負擔。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在推行“延時服務”,實施“雙減”政策的過程中,著實遇到了一些困難,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出現(xiàn)了一些矛盾沖突,亟待專家論證,也需要上級引領、指導,從而改進、完善,促進師生的雙向發(fā)展和社會和諧發(fā)展。
矛盾一:“延時服務”與“雙減”
現(xiàn)今,在上級的統(tǒng)一部署下,學校通過“延時服務\"幫助學生減輕過重的學業(yè)負擔。延時服務的實施,讓原先堅守的“小學生在校時間不超過6小時\"\"中學生在校不超過8小時\"的規(guī)定(這項規(guī)定多年來都是學校接受督導、考評的重要指標)被打破了,學生、教師在校時間延長(超過工人的8小時工作時間),小學生在校達到甚至超過10小時(8點到18點),初中學生在校時間為10多個小時。學生在學校時的心理壓力、精神緊張度、情緒不適感遠高于在校外,而歸屬感、舒適感、愜意感、自由度等遠遠低于在家庭、在校外。所以,一方面想給學生減負,卻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心理、情緒壓力。事實上,靠\"延時\"去減負,效果并不理想。為了考試數(shù)據(jù)、升學率,很多學校“名正言順”延遲放學,甚至把課后延時服務的時間再拉長,以致學校之間出現(xiàn)比較\"誰放學更晚\"的現(xiàn)象。好多老師也是逮著“延時服務”時間去集體講課、輔導,導致學生在校延時了,回家完成家庭作業(yè)的時間也推遲,負擔更重了。
矛盾二:“延時服務”與“親子實踐”
“延時服務”以及雙休日“托管服務”使得學生跟家長親情互動的時間大幅減少,參與社會實踐、勞動體驗的時間更少了…親子關系疏遠、家庭觀念缺失、家庭和社會責任感降低、人際交往能力欠缺、心理問題漸多、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等已成為當前中小學生不可避免的問題。
很顯然,學生最需要“減”的不是作業(yè)負擔,而是管理環(huán)境、人際關系、考試排名、教育懲罰(懲戒)等帶來的心理負擔。從前,學生早早放學回家,時間是自由的,行動是寬泛的,心情是放松的,他們能更多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溫馨時光。很多孩子會先鍛煉一會兒、玩一會兒,或者吃點東西再寫家庭作業(yè),也可以邊寫家庭作業(yè)邊聽聽音樂、看看窗外的風景,遇到難題隨時可以請教家長,還可以與家長進行更多的親情互動。若是在教室里,學生囿于不足一平方米的座位,必須按照輔導老師的要求,在老師的監(jiān)管下一聲不吭、小心翼翼地寫作業(yè),其緊張、壓抑不言而喻。很多老師采用了排名、評比、點名等方式去激勵孩子“快馬加鞭”,其實無形中給孩子施加了心理壓力。很多孩子也會把在學校里形成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帶回家,繼而影響與父母家人的對話、交往和親情關系。
矛盾三:“延時服務”與“師生發(fā)展”
自從推行“延時服務”,老師放學后投入服務、管理中去了,難以像延時服務前那樣有更多的時間去開展集體備課、教學研討。多年堅持的\"周一政治學習,周四業(yè)務學習\"被迫減少了、取消了(往往延時后再集中學習,教師的負擔更重了),學校各種團建、讀書會、青訓營活動都很難集中,全體教師的會議更是少之又少了…“減負\"最關鍵的是提升教師的師德、業(yè)務素養(yǎng),而\"延時服務”無形中擠占了教師培訓、學習、研討、提升的時間。老師工作負擔變重了,師德師能錘煉卻減少了,向課堂、向科研、向效率要質量的路徑受阻了。如果“減負”只是把家庭作業(yè)放到學校去做,作業(yè)量不減、評價標準不變、應試教育觀念不變,那么很難實現(xiàn)真正的“減負”;如果“延時服務”用來組織全校各種社團活動、體育鍛煉(場地、組織難度都較大),確實提升了學生綜合素養(yǎng),但學生還得把作業(yè)帶回家,還要做到很晚,又無法為學生減負了。或許,學生保障了睡眠,保護了視力,心理問題日趨減少,身體健壯,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家校關系更和諧…反而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良性發(fā)展。
要解決上述矛盾,筆者有幾 點建議。
其一,上級部門加強指導。通過自上而下規(guī)范的引領、指導,幫助學校、家長提升認識。首先,做好細致的社會調查,看看教師、家長、學生對\"延時服務\"的需求度和認可度,聽聽各類人群的建議和想法;其次,進一步規(guī)范延時服務的內容、形式,進一步優(yōu)化評價機制,為各學段確立科學的、全面的評價體系;最后,多以“四不兩直\"的方式,加強過程監(jiān)控,確保嚴格執(zhí)行“五嚴規(guī)定”,嚴格管控作業(yè)、考試、在校時間、學生作業(yè)等,使其標準化、制度化甚至法規(guī)化,避免借著\"服務\"之名,變本加厲搞應試。
其二,規(guī)范學校教育管理。首先,嚴格執(zhí)行上級部門的規(guī)定,不能把延時服務作為“看作業(yè)\"甚至\"集中上課\"的時機,而是統(tǒng)籌安排課外閱讀、社團活動、體育鍛煉、學科作業(yè),兼顧知識鞏固與綜合素養(yǎng)提升;其次,加強教育教學研究,遵循素質教育理念,切實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提高課堂效率,改革評價機制;最后,不要以“服務\"的名義綁架師生、家長,嚴格堅持“自愿”原則,不要強制服務,更不要用“延時服務\"狹隘地替代“雙減\"立體、全面的行動。
其三,拓展服務主體和范圍。“雙減\"需要全社會、各部門協(xié)同管理、推進,“延時服務\"也需要多部門協(xié)同提供豐富的、個性化的服務。除了學校,社區(qū)教育中心、圖書館、文體中心、博物館、農(nóng)家書屋、小區(qū)服務站等都可以成為平時“延時服務\"或雙休日學生“托管服務\"的平臺。全社會共同助力“雙減”,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出力才是應然之策。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課后延時服務應該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成長發(fā)展需求,其規(guī)范性遠低于義務教育的課程,而讓學校包攬學生的所有教育不現(xiàn)實,包括課后延時服務,所以課后延時服務可以利用社會資源。”堅持自愿原則,開辟多元途徑,整合社會資源,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求,也才能更有效地推進“雙減\"切實落地。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賓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