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家訪”,即“家庭訪問”,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的組織下,教師到學生家庭進行針對性教育指導的一種方式。“家訪”主要解決的是兒童、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問題,以家校共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02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了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
隨著家校共育的呼聲越來越高,家訪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育人使命。
一“家訪”之價值意蘊
家訪是連接家校共育的強勁紐帶。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裹挾之下,一些父母將本應由家庭承擔的教育責任轉嫁給了學校,自己當起了“甩手掌柜”,與學校越發疏離,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屢屢缺位。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從法律上規定了家庭的教育責任。至此,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為“國事”,“依法帶娃”有了重要遵循。通過家訪,家長能夠知曉孩子在校內的表現以及身心發展情況,以便更好地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而教師能夠增進對學生的全方位了解,以便更好地為孩子的全面發展賦能。家訪可以增進家校雙方的深度溝通,促成更多的教育共識,是達成家校共育的最佳契機。
家訪亦是進行家庭教育指導的良好契機。在“雙減”背景下,如何提升家庭育人成效已然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一些家長由于缺乏專業的教育知識與靈活的教育藝術,常常是“有心無法”,甚至弄巧成拙、事倍功半。此時,家訪便是最為便捷且高效的良好途徑,能夠幫助家長提升教育能力、改進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家訪更是教師提升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家訪之于教師,是一場置身于真實教育情境中的實戰演練。教師在與家長、學生的“心靈對話”中,深入了解了學生的家庭背景,深刻明晰了教育問題的成因,能夠更好地掌握教育規律,進行因材施教、因生施策,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從而形成一個完美的閉環。
二“家訪”之現實困境
中小學教師在進行家訪時,常會遇到一些誤區,影響家訪效果。主要的無效家訪類型包括“過場式”“點火式”“隨意型”和“失衡型”。
1.“過場式\"家訪
“過場式”家訪表現為過度追求迅捷與便利,呈“大水漫灌”之勢,以致流于形式。此類家訪既缺乏針對性,亦缺乏有效性。
在媒介共生時代,新型家校溝通方式如電話、微信、QQ等迅速普及,家校聯系變得便捷,但溝通質量下降,家校關系生疏。追求迅捷導致“過場式”家訪增多,傳統家訪減少,新型“隔空式”家訪興起。然而,快速的家訪往往犧牲了質量。
2.“點火式\"家訪
“點火式”家訪表現為家訪過程中充斥著大量“告狀”和“揭短”的言論,挑起家長與學生的不良情緒,導致學生和家長對家訪心存戒心,聞“訪”色變,加劇家校關系疏離。
在現實語境中,被“家訪”的對象往往是行為習慣不良、成績中下的孩子。一些教師抱著“告狀”“揭短”的心態前去家訪,把家訪變成了“吐槽大會”,到處“點火”,不僅偏離了謀求“家校共育”的目標,還容易挑起孩子的對立情緒,“引燃”家長的焦慮心理。
3.“隨意型”家訪
“隨意型”家訪表現為家訪過程全無焦點,隔靴搔癢,避“實”求“虛”,缺乏指向問題真相的探究,致使家長和學生的困惑得不到有效解決。
部分教師去家訪之前并沒有“備課”,在不清楚學生的原生家庭情況、性格特點、生活習慣、家長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情況下便草率入戶家訪,可能會造成客觀描述與評價的“錯位”。例如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常規表現上,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狀況;例如分析學生問題時歸因簡單,主觀性強,可能造成解決問題的能力“缺位”;例如忽視學生的個性特質差異,用千篇一律的“處方”對待所有學生的不同“病癥”。
4.“失衡型\"家訪
“失衡型”家訪表現為教師或家長背離家校“伙伴關系”的初衷,走向低效對話。一種是教師居高臨下、過多灌輸,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以高高在上的身份自居,將師道權威“投射”給家長,缺乏平等對話和信任尊重,破壞了家校合作的前提。另一種是家長“過度參與”,在家訪中表現得較為“強勢”,甚至偶有越俎代庖之舉。“失衡型”家訪,既模糊了“教育合伙人”的價值取向,也違背了家校同向而行的“伙伴關系”的良好愿景。
三“家訪”之實踐路徑
家訪“怎么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育人質量的高低。基于以上現實困境,我結合個人的家訪案例,提煉總結出了四條實踐路徑,旨在為走向專業化的家訪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舉措。
1.從\"數量優先\"走向\"質量 優先”
家校共育是一項動態的系統性工程,其成效有賴于班主任和家長在此過程中保持長久的一致,因而家訪次數不宜過少。但比起家訪的“數量”,更應注重家訪的“質量”。教師既要做好入戶家訪、線上家訪過程等“常規動作”,又要做好“定制式”“送教式”“跟進式”等個性化家訪,堅決不讓“家訪”成為“假訪”。
首先,家訪“質量”體現在是否“走心”。走心,才能走近、走進、走深。誠然,新型“隔空式”家訪固然有其便捷即時的天然優勢,但礙于缺乏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難免會有些生硬冷冰,其深度、寬度、廣度都頗為受限,故不可替代傳統型家訪。所以我多采用傳統“登門式”家訪,騰出時間走進孩子的家里去。2024年,我進行了60次家訪,其中8人被重復訪問。我特別關注了一名“雙遺棄”女孩,她因父母離異和重組家庭而感到被忽視,導致成績下降且有行為習慣問題。我與科任老師多次家訪,雖然開始時溝通困難,女孩和父母都持消極態度,但我堅持不懈,最終促成了深入交流,幫助女孩回歸正軌。
家訪的“質量”關鍵在于其“可持續性”。通常,家訪效果不佳是因為缺乏后續跟蹤和指導。為確保家訪的持續效果,我建立了一套家訪記錄制度,包括三張表格:訪前清單、訪中記錄和訪后追蹤。訪前清單用于規劃家訪目的和了解家庭情況,訪中記錄用于記錄家訪過程中的新問題,訪后追蹤用于反饋家訪成效和改進點。這樣的“走心”和可持續的家訪,讓家校合作更有意義。
2.從“點燃焦慮”走向“點燃 希望”
教師在家訪時,常會指出孩子的缺點和問題,但這種做法可能加劇家長和孩子的焦慮。家訪應旨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既要“報憂”,也要“報喜”。“報憂”是為了指出問題,糾正錯誤,而“報喜”則是為了分享進步,激發潛能,傳遞關懷。
在家庭訪問中,我通常扮演著維護親子和諧或解決家庭矛盾的角色。記得有一次,我計劃去班上“足球小子”的家中家訪,他非常緊張,以為我會向他的父母告狀。但他沒想到的是,我是去傳遞喜訊的。我帶著他在校運會上獲得的獎狀和他參加足球聯賽的照片,作為禮物送給了他的父母,并且對他進行了表揚。他驚訝地說:“我以為老師是來批評我的。”我笑著說:“你在足球上的表現如此出色,老師相信你在學習上也能做得很好!”不久之后,“足球小子”的學習成績有了顯著的提升。在家庭訪問時,我們不僅要看到孩子需要改進的地方,更要發現他們的優點,及時給予鼓勵,與家長一起播種"“自信種子”。
3.從“情況通報\"走向“解憂 答惑”
一項全國性的調查研究表明,家長在解決家庭教育問題時對學校依賴性強。所以,家訪既要“報憂報喜”,更要“解憂答惑”。家訪不應只限于孩子問題的簡單匯報,家長需要知道的是孩子問題的“癥結所在”,因而這更需要教師提供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為了更好地給家長們解憂答惑,我會定期梳理家訪中家長普遍關注、反饋的焦點問題,通過舉行“班級窗談夜話”這種“分類型”\"分批次”的小型座談會進行針對性指導。例如,2024年4月初,部分家長反饋孩子面臨即將到來的高考倍感焦慮,他們不知如何有效疏導與鼓勵,希望班主任給予一定的指導。在此契機下,我開設了“家有考生,我該怎么辦”小型座談會,及時地為家長們答疑解惑,并邀請個別家長分享自己的先進理念和優秀做法。
4.從“單方輸出\"走向“合作 共育”
在傳統家訪中,教師通常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他們不斷輸出自己的觀點態度、教育理論,迫切地希望家長和學生能夠全盤“配合”。須知,家訪并不是哪一方要去“配合”哪一方,而是要達成教師、家長、學生的“三方對話”。有效的家訪應從教師一方單向傳輸走向三方平等探討、共商學情,方能因人施策、合力育人。
高考倒計時六十天,班上的“音樂小天才”曉陽在省質檢中成績一落千丈,且學習狀態持續低迷。再這樣下去,他很可能會與重點大學失之交臂。于是我計劃去家訪,不料曉陽冷冷地說:“老師,你別去了,我爸爸說家訪根本沒用,學習只能靠我個人。”我訝異極了,是什么讓曉陽爸爸如此排斥家訪呢?思慮許久,我撥通了曉陽爸爸的電話。在電話里,曉陽爸爸袒露了真實想法——他工作繁忙,經常無暇顧及曉陽的學習情況,而曉陽也已經是個高中生了,能夠獨立處理自己的學習問題。在他看來,家訪常常是教師公布孩子近期成績表現和發表個人教育理念的單方“舞臺”,家長和孩子很難與之“同臺”,多數時間只能在臺下傾聽。而且家訪過后不久,孩子往往又故態復萌,見效不大。我表示理解,并且邀請他來參加本周末學校開展的“家長成長沙龍”,告知他本期的主題是“高考沖刺期的家長陪伴指南”。周末,曉陽爸爸如約而至,并且細致地做了筆記。沙龍結束后,他說:“老師,這場沙龍來得太及時了!現在是孩子人生中的關鍵階段,家長怎能缺席?我想邀請您來家訪,一同幫幫曉陽!”
隔天,我帶著“學生智囊團”來到了曉陽家里。曉陽“識相”地起身就走,并說:“你們大人聊,我就不參與了。”我趕忙攔下了他:“你才是今天的主角啊,可不是局外人!今天老師不搶占‘麥克風’,老師想聽聽你的想法。”過了半響,曉陽才緩緩地說:“面對即將到來的高考,我真的非常焦慮,但又無處訴說。同學們都在埋頭苦讀,我不好意思打擾他們;老師們行色匆匆,我有點羞于承認自己的焦慮;而父母都認為我長大了,應該獨當一面…我焦慮到考試的時候大腦一片空白,就考砸了。”我說:“曉陽,面對焦慮,我們有很多‘藥方’,大膽地求助,這并不羞恥。無論何時,只要你需要,老師、家長、同學們永遠都是你的傾聽者。”曉陽父母眼眶濕潤了,緊緊地握住了曉陽的手這樣走心的“三方會談”,遠遠勝過教師一人的“長篇大論”。此后,曉陽父母長期與我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我們一起為曉陽沖刺階段的復習制定了有針對性的計劃。曉陽學習狀態明顯好轉,最終如愿考取了大學。
所以,在家訪中,教師不宜“越俎代庖”,不宜“居高臨下”,不宜搶占“麥克風”,而是要引導家長積極參與“三方對話”,鼓勵他們主動、自覺地承擔家庭教育的應有責任,避免家長的“缺位”;更要引導學生時刻“就位”,鼓勵他們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成長困惑,直面成長挫折。此外,由于同伴對青春期學生的影響很大,所以不妨將同伴元素融入家訪,嘗試攜帶“學生智囊團”一同前往家訪,助力家校共育。
家訪是一場教育的溫馨之旅,更是愛與責任的共同前行。只有頻率一致,才能產生共鳴;只有目標一致,才能共同發力。唯有持續關注育人的目標,并不斷改進家訪制度,我們才能激發教育的真正力量,使家訪轉變為“佳訪”!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