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R593.23 R68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7721(2025)04-0572-0
Effect of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enhanced recovery nursing on patients undergoing robot-assist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
WANG Yifan,LI Yunlong, LIU Siqi (DepartentofRheumatologyandImmunology,BeijingJishuitanHospital,CapitalMedicalUiversityBeijing12,Cina)
AbstractObectiveTnvestigatethefetofultidscipiarycllboraieehanedecoeryursingonpostoperatiververyn patientsundergngrobot-asistedtotaliprthroplasty (TH)forankylsngspondylis.Metod:106patientsoundentrobotassistedTHAforankylosingspondylitisatBeijingJishuitanHospitalfromJanuary2O22toJanuaryO23wereselectedanddividednto the control group ( n= 53,receiving routine nursing)and the study group ( n 53,receiving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enhanced recovery nursing).Peopatieidatos,ifuctiooorcinlvels,tieos,uaityflifedoaite werecomparedbetwenthetwogroups.Results:Comparedwiththecontrol group,thestudygroupshowedreduced intraoperativeblood loss,less operative time,shorter length of hospital stay,and earlier time to first ambulation ( P lt;0.05).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two groupsbothshowedincreasedscoresonteHarrsHipScore,simplifiedFug-MeyerAssessment,and36-ItemShortFHealthSurvey (SF-36), while higher scores were found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 P lt;0.05). Scores of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Self-ratingAnxietySale(SS),ndSelfratingDepressonScale(D)weredecreaedinetogoupsafterinteetiowihloer scores in the study group ( Plt;0 . 0 5 ) . The study group had a lower total complication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 P lt;0.05). Conclusion: Forpatientsundergngrobot-asstedHAforakylosingspondlitis,ultidsiplinarycollaborativeehancedrecovrynursingcan acceleratepostoperatiecoveryimproveipjandotorfuct,aleviateaindgatieotios,ancequalityfle reduc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KeyWordsAnkylosingSpondylitis;TotalHpArthoplasty;Robot-asistedSurgery;MultidiscilinaryColaboratio;Aeated Recovery Nursing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種累及脊柱、骶髂等關節的慢性炎癥性疾病,主要表現為下背部或臀部疼痛、僵直等癥狀,給患者正常生活帶來了極大困擾,嚴重者還可能致殘[1]。據初步調查顯示,我國AS患病率約 0 . 3 % ,其中男女之比為
。此病的主要病變特點是從骶豁關節開始,沿脊椎緩慢向上進展,進而累及雙側髖關節及膝關節。髖關節置換術為治療此病的首選,但失敗率較高。近年來機器人手術技術的應用使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治療效果明顯提高,但術后恢復仍是臨床重點關注的問題[3-4]。常規護理模式單一,在促進關節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方面的效果不理想。多學科協作加速康復護理是在多學科交流的綜合建議下,以加速康復為目標,采取一系列有循證依據的護理措施,可為手術提供全方位、標準化、科學化的護理,進而促進患者早日康復。但目前臨床鮮見關于多學科協作加速康復護理對機器人輔助AS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恢復影響的報道,基于此,本研究以106例A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行機器人輔助AS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106例。納入標準: ① 依據《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與治療骨科專家共識》[5],經X線檢查確診為AS; ② 符合機器人輔助全關節置換術指征,擬進行該治療者; ③ 年齡20\~80歲;④ 患者意識清晰,可配合護理工作; ⑤ 患者或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① 存在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 ② 合并嚴重心、肝、腎等疾病者; ③ 合并血液、免疫系統、感染性疾病者; ④ 昏迷、偏癱等無法行動者; ⑤ 合并惡性腫瘤者; ⑥ 存在同側髖關節感染病史者; ⑦ 存在認知、溝通障礙者。以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 . 0 5 ),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方法
1.2.1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術前巡回護士訪視患者,簡單介紹機器人輔助AS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相關知識,解答患者疑問,并通過語言鼓勵減輕其焦慮情緒。責任護士準備并檢查確認手術所需物品,術中做好手術配合工作,術后告知患者手術情況及術后注意事項,包括常見并發癥及預防措施。


1.2.2研究組進行多學科協作加速康復護理。
1.2.2.1建立多學科協作加速康復護理小組:由護士長、骨科主治醫師、麻醉師、營養師、康復治療師、心理醫師各1名以及高年資護士3名成立小組,護士長擔任組長,其余為組員,組內各司其職、相互合作。由骨科專家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并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
1.2.2.2制定多學科協作加速康復護理計劃:骨科主治醫師對患者進行專科診療、結合影像結果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如圖1),麻醉師術前向患者講解麻醉知識,營養師評估患者身體營養情況、制訂階段性營養方案,心理醫師負責疏導患者不良情緒,護士長協助其他學科人員落實工作,高年資護士實施具體護理事項。開展小組會議,于知網、萬方、PubMed等數據庫中查閱相關權威文獻,結合加速康復護理理論知識,基于患者實際情況制定護理計劃。1.2.2.3術前護理: ① 術前評估:責任護士、營養師在術前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若有貧血、營養不良等情況,及時糾正。 ② 術前宣教:向患者發放健康宣教手冊,播放相關視頻,詳細介紹手術方法、內容、優勢等,告知加速康復護理的內容及目的,增強患者健康意識,提高依從性。 ③ 術前飲食指導:

告知患者術前飲食注意事項,術前
禁固體飲食,術前2h禁流質食物并口服
葡萄糖溶液,遵醫囑口服非甾體抗炎藥。 ④ 情緒疏導:心理醫師用《焦慮自評量表》評估患者心理狀態,以播放音樂、視頻、冥想等方法轉移注意力,若患者存在較為嚴重的緊張焦慮情緒,遵醫囑給予催眠、抗焦慮藥物。1.2.2.4術中護理: ① 情緒:小組護士陪同患者進入手術室,并向其介紹手術室環境,及時疏導緊張情緒。 ② 體位:AS患者多會有不同程度的脊柱矢狀位、冠狀位畸形等,術中應用頸托保護好患者頸椎。麻醉師、醫生、護士合作對患者軸位翻身,用海綿墊支撐身體懸空處,做好手術配合工作(如圖2)。③ 手術室環境:結合患者身體情況及手術需求,適當調節手術室內溫度、濕度,對需輸注的液體預加溫,對無需手術部位做好遮蓋、保暖工作,嚴格執行止血操作,避免使用下肢止血帶。
1.2.2.5術后護理: ① 情緒疏導:及時告知患者手術情況及術后康復注意事項,詳細講述加速康復護理的內容、重要性,講解既往臨床成功案例,引導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康復信心,積極配合后續康復護理工作。 ② 飲食指導:待患者清醒后給予
溫水,叮囑術后
進食流質食物,術后6h進食高營養、高蛋白、易消化類食物,進食時需抬高床頭,避免誤吸。 ③ 早期康復訓練: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指導患者依據身體恢復情況循序漸進增加運動時間與運動量。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進行踝泵運動,每次
,每天3次。術后第2天進行床上鍛煉,如坐起、被動/主動關節屈伸、曲髖、股四頭肌收縮等,每天2次;術后第3天使用助行器、拐杖等進行下床活動,每天3次;術后第7天進行平衡力鍛煉、臺階訓練等,每天3次。 ④ 疼痛護理:術后遵醫囑給予低分子肝素鈉、抗生素等,并常規應用鎮痛泵,若患者疼痛嚴重,應及時告知主治醫師處理。
1.3觀察指標 ① 圍手術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 ② 髖關節功能:于術前及術后3個月,采用Harris 髖關節評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HHS)[7]進行評估,包括關節活動范圍(0\~5分)、功能(0\~47分)、疼痛(0\~44分)、畸形(0\~4分)4個維度,總分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髖關節功能恢復越好。 ③ 運動功能:于術前及術后3個月,采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ugl-MeyerAssessment,FMA)進行評估,總分為0\~100分,lt; 5 0 分提示患肢存在嚴重運動障礙,50\~84分提示存在明顯運動障礙,85\~95分提示存在中度運動障礙,96\~99分提示存在輕度運動障礙。 ④ 疼痛程度:于術前及術后3個月,采用疼痛視覺模擬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進行評估,總分為O\~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明顯。 ⑤ 負性情緒:于術前及術后3個月,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Scale,SDS)[8]進行評估,標準分為0\~100分,SAS評分 lt; 5 0 分提示無焦慮癥狀,SAS評分 ? 5 0 分提示有焦慮癥狀;SDS評分 lt; 5 3 分提示無抑郁傾向,SDS評分 ? 5 3 分提示有抑郁情緒。分值越高表示不良情緒越嚴重。 ⑥ 生活質量:于術前及術后3個月,采用健康調查簡表(36-Item Short Form Survey,SF-36)[9]進行評估,包括生理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總體健康4個維度,各維度評分為0\~100分,總分為各維度轉換分數之和,共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⑦ 并發癥發生率:持續隨訪1年,統計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傷口感染、疼痛、下肢深靜脈血栓等。

1.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22.0軟件進行研究數據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 ) [ n ( % ) ] 表示,進行
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表示,進行
檢驗, Plt;0 . 0 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圍手術期指標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更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 . 0 5 ),見表2。2.2關節功能護理前兩組患者HHS各項維度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 . 0 5 );護理后兩組患者HHS各項維度評分及總分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 . 0 5 ),見表3。


2.3運動功能、疼痛程度、負面情緒護理前兩組患者FMA、VAS、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gt;0 . 0 5 );護理后兩組患者FMA、VAS、SAS、SDS評分均改善,且研究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 . 0 5 ),見表4。
2.4生活質量護理前兩組患者SF-36各維度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 . 0 5 );護理后兩組患者SF-36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 . 0 5 ),見表5。2.5并發癥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 . 0 5 ),見表6。
3 討論
過去15年,中國大陸AS總患病率為 0 . 2 9 % ,其中男性患病率為 0 . 4 2 % ,女性患病率為 0 . 1 5 % ,且呈上升趨勢,嚴重威脅國民身體健康[12]。全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成熟可靠的治療手段,能恢復患者髖關節功能[13]。機器人手術系統集多種先進醫療技術于一體,已廣泛應用于外科手術中,能夠提高手術精度和效果,減少術后并發癥[14]。但該技術尚處于發展階段,患者在圍手術期仍存在潛在風險[15]。因此,加強機器人輔助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護理尤為重要。相關指南與專家共識提出,康復治療是AS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確診應即刻開始康復治療。其主要康復原則為:以康復評定為依據,盡早實施個體化、循序漸進的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16-17]。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涵蓋了多學科護理內容,旨在確保醫生、護士和綜合醫療保健人員能夠針對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交需求進行全面討論,并落實到各個階段,從而優化醫療流程,提高護理質量。而加速康復護理以循證醫學證據為準,為患者提供一系列優化的圍手術期護理措施,旨在加速康復進程,提高生活質量。多學科協作加速康復護理將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與加速康復護理相結合,能夠發揮協同作用,護理效果更好。肖健[18]認為,多學科協助模式下進行加速康復護理,能縮短患者康復時間,節約住院成本,并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出院時間更早,提示多學科協作加速康復護理能改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分析原因如下:研究組由 gt; 2 個科室的醫師、專家組成小組,為患者提供有循證依據的優化護理措施,確保高質量的護理服務。術前評估患者身體狀況并及時處理,能夠確保手術的可行性。術前宣教可增強患者健康意識,促使其積極面對手術,提高手術效率。術前、術后飲食指導能促進胃腸功能早期恢復,并為術后早日恢復提供充足的營養基礎。術中體位調整及手術室溫濕度管理為手術順利進行提供良好的條件,提高手術效率[19]。情緒疏導可緩解患者心理壓力和焦慮情緒,促使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配合術后鍛煉,對于術后早期康復有積極作用。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常出現下肢不平衡、活動受限、疼痛等一系列問題,髖關節活動能力也有所下降。術后早期康復是促進髖關節功能和肌力恢復的重要階段,能加速維持髖關節穩定性,促進關節功能恢復[20]。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HHS評分、FMA評分、VA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表明多學科協作加速康復護理可明顯改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和運動功能,減輕術后疼痛[21-22]。這是因為:術后及時對患者進行情緒疏導,可減輕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講解成功案例可增強患者康復信心,促使其積極配合康復訓練。飲食指導能增強患者體質,為早期康復鍛煉提供身體基礎。術后第1天按摩患者踝關節可加速血液循環、舒緩疼痛、促進運動功能恢復,循序漸進地進行運動、康復訓練有助于促進髖關節、運動功能的康復[23-24]。術后遵醫囑使用鎮痛泵可明顯起到止痛作用。
AS患者的工作生活常受到極大困擾,長期還可能出現自卑、焦慮、煩悶等不良情緒,且多數患者會對手術產生恐懼,影響心理健康。SAS、SDS作為醫院評估患者不良情緒的常用工具,能較為客觀地評估患者的焦慮、抑郁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多學科協作加速康復護理可以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原因可能是:多學科協作制定護理計劃,能夠在圍手術期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科學性的護理措施,有效保障患者安全,增強患者信心,減輕緊張感。術前使用SAS、SDS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并播放音樂、視頻等,能有效轉移患者注意力,緩解不安情緒,確保良好的術前狀態。術中介紹手術室環境可減少患者陌生感,緩解恐慌情緒。術后及時進行情緒疏導,可增強患者心理安慰,減輕焦慮、抑郁情緒。
AS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顯著下降。SF-36是臨床評估患者個人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的有效工具。本研究結果發現,護理后研究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多學科協作加速康復護理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原因在于:該護理模式能夠根據各學科的專業特點,集治療、護理、康復于一體,優化護理流程,提高服務質量,給予患者全方位的優質護理措施,從而最大程度促進患者早期康復,改善生理健康[25]。在圍手術期注重情緒疏導,能有效緩解患者心理應激,增強患者對疾病治療及康復的信心,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進而提高生活質量。此外,本研究結果還發現,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這是因為術后遵醫囑給藥并采取鎮痛措施,能有效減少術后感染和疼痛的發生;術后進行踝關節按摩和早期功能康復訓練,能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綜上所述,采用多學科協作加速康復護理,能夠促進機器人輔助AS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恢復,改善髖關節功能和運動功能,減輕術后疼痛,緩解不良情緒,提高生活質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建議推廣。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患者可能存在文化差異,而多學科協作加速康復護理模式中并未考慮到此問題;此外,護理人員對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認識不足,且各學科間的協作緊密度也有待提升,未來需要進一步優化與改進。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不存在任何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王一凡負責設計論文框架,起草論文,實驗操作,研究過程的實施,擬定寫作思路,指導撰寫文章并最后定稿;王一凡、李云龍、劉思奇負責數據收集,統計學分析,繪制圖表;李云龍、劉思奇負責論文修改。
參考文獻
[1]HwangMC,Ridley L,ReveilleJD.Ankylosing spondylitis risk factors: a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ClinRheumatol,2021,40(8): 3079-3093.
[2]Khan MA,Yong SB,Wei JC. Ankylosing spondylitis: history,epidemiology,andHLA-B27[J]. IntJRheumDis,2023,26(3): 413-414.
[3]李楊,王鑫光,董子漾,等.機器人輔助技術對全髖關節置換術髖白假體位置和下肢長度恢復的影響[J].中華醫學雜志,2022,102(1):43-48.
[4]張帥,劉成,孔祥朋,等.機器人輔助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療效[J].中華骨科雜志,2023,43(17):1137-1145.
[5]沈彬,裴福興,邱貴興.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與治療骨科專家共識[J]中華骨科雜志,2012,32(9):895-898.
[6]王志偉.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康復指南[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22-135.
[7] 王培霞,李丹丹,游孟孟,等.多學科聯合康復在全髖關節置換術后伴肌少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2,28(8):992-996.
[8] 李先志,張曉敏.椎體成形術治療創傷性椎體壓縮骨折對運動功能評分法評分影響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2):217-219.
[9] 牧晶,張瑛,牧瑩,等.布魯氏菌性脊柱炎圍手術期多學科協作快速康復護理模式建立及應用價值分析[J].河北醫藥,2020,42(22):3511-3513,3517.
[10]段泉泉,勝利.焦慮及抑郁自評量表的臨床效度[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26(9): 676-679.
[11]唐泓源,楊明玉,張黎明.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感覺與功能評價量表的編制與評價[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33):3969-3973.
[12] ZHAO JL, HUANG C Y, HUNAG H T, et al. Prevalence of ankylosingspondyliti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Rheumatol Int,2020,40(6):859-872.
[13]孫瑩,葛蕊,侯艷,等.MAKO機器人手術系統輔助下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配合[J].機器人外科學雜志(中英文),2020,1(4):280-285.
[14] 李玉希,黃浚桑,劉婷,等.脊柱手術機器人在脊柱外科手術中的應用進展[J].機器人外科學雜志(中英文),2021,2(2):143-150.
[15] 郭靖,吳迪,成卓奇,等.機器人輔助手術自主性技術的進展[J].機器人外科學雜志( 文),2023,4(4):281-298.
[16]北京中西 濕病專業委員會.強直性脊柱炎長期管理專家共識(2021 西醫結合雜志,2021,41(12):1426-1434.
[17]中國脊 柱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康復實踐指南工作柱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康復實踐指南(2023版)J].解放軍醫學雜 :1248-1259
[18]肖健.多學科協助模式下的ERAS護理對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J].川北醫學院學報,2023,38(4):575-578.
[19]孫薇薇,趙晶,饒小亞,等.機器人輔助強直性脊柱炎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管理[J].現代醫學,2021,49(3):339-342.
[20] 陳真,張蓉,孫培鋒.快速康復理念護理對全髖關節置換患者關節功能的影響[J].海軍醫學雜志,2023,44(2):207-209.
[21]周海英,張麗麗,陳金嬌,等.多學科協作下加速康復外科在全膝關節置換術中的護理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2,38(3):192-197.
[22]蘭平文,張明,劉海龍,等.加速康復外科對高合并癥患者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和疼痛的影響研究[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23,37(9): 1081-1085.
[23]袁亞萍,吳曉妹,劉曉麗,等.基于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的臨床護理路徑對全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J].臨床與病理雜志,2023,43(3): 571-579.
[24] 張楨,左昌俊.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的圍術期護理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快速康復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20):3487-3489.
[25] 劉靜,李倫蘭,甘玉云,等.多學科協作在高齡髖關節置換患者功能康復和生活質量的對照研究[J].廣東醫學,2018,39(18):2849-2852,2856.
收稿日期:2024-03-01編輯:張笑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