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R608 R6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6-7721(2025)04-0607-06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of robotic surgical systemsin operating room nursing
QIN Jianan, ZHANG Yuyi, CHENQiaozhen, ZHOU Li (OperatingRoom,WuxiPeople'sHospitalAffiliatedtoNajingMedical University,Wuxi214023,China)
AbstractThebasicfeaturesoftheoboticsurgicalsstemwerepresentedanditsresearchdvanesineareasofperopeative care,operatingoommanagement,edcatioandaining,andteexperienceofoperatingoomurseseredemonstatedintisape. Meanwhile,teallngesfacdatprntdfuturediectioseaalyd,opigtoprovidefudamntalisihtsfrt study of robotic surgical system.
Key words Robotic Surgical Systems; Operating Room Nursing; Surgical Safety
隨著醫工融合不斷深入,手術設備迭代更新,機器人手術系統自20世紀80年代應用于臨床以來,已在外科手術的多個亞專科領域得到廣泛應用[1-2]。作為外科治療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機器人手術系統安全、平穩、高效的運行離不開護士的參與,這意味著手術護士不僅需要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還需要應對最新的技術挑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衛生保健人員開始著眼于護士在機器人輔助手術圍術期的相關研究[3-5]。本研究旨在通過文獻回顧的方式,梳理機器人手術系統在手術室護理領域的應用進展,以期為未來其在衛生保健領域的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參考。
1機器人手術系統簡介
機器人手術系統的應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967年George發明的機械手臂。在20世紀70年代,研發機器人手術系統的最初目的主要是用于美國的軍事與航空航天項目。20世紀末,機器人手術系統逐漸應用到臨床[7],DaVinci、Avatera、Hinotori、Revo-i、Senhance、Versius和Surgenius等不同品牌的手術機器人應運而生。國際上,機器人手術系統初期主要用于組織活檢、腫塊切除等手術的嘗試。而如今,該系統已能成熟用于關節置換、腫瘤根治,乃至器官移植,機器人手術系統的發展在這三十年內實現了質的飛躍[8-9]。在國內,國產機器人手術系統的研發尚處在起步階段,最早于1997年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牽頭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聯合開展。近年來,隨著骨科手術的“天璣”、神經外科手術的“睿米”、普適手術的“妙手”等國產機器人手術系統相繼問世,標志著我國自主研發的機器人手術系統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10],但距離臨床成熟應用還有一定差距,自前,應用最廣泛的仍然是美國IntuitiveSurgical公司生產的DaVinci機器人手術系統[11]。該機器人手術系統由醫生操作臺、患者床旁車、圖像系統車三大部分組成,這三大部分的有效連接、數據傳輸等是機器人輔助手術安全開展的關鍵保障。機器人手術系統憑借放大的裸眼高清三維成像系統、多關節廣角度的旋轉機械臂,克服了傳統腹腔鏡手術現存的視野限制、直鉗關節受限、醫生操作震顫等技術問題,受到了國內外許多外科醫生的青睞,廣泛應用于胸外手術、普外手術[12]、肝膽手術[13-14]、泌尿外科手術[15]、婦科手術[16]、口腔手術[17]、甲狀腺手術[18]、兒科手術[19]、移植手術等多個外科亞專科領域。本研究主要以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為例進行闡述。
2 機器人手術系統在手術室護理領域的應用2.1圍術期護理
2.1.1手術配合機器人手術系統作為內窺鏡輔助的手術工具,在手術室護理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手術配合方面。機器人手術系統輔助的手術配合,主要包括術前訪視、術前評估、術前準備(人員準備、儀器設備準備、耗材準備)、術中配合(洗手護士配合、巡回護士配合)、術后整理、突發事件應對等幾個方面。與常規開放手術、傳統腔鏡手術最大的區別是機器人手術系統設備和相關器械的選擇與準備。手術室護士在術前應檢查機器人手術系統所在空間和環境是否符合要求[20],機器人手術系統三大設備是否妥善連接、是否自檢合格、專用內窺鏡(角度)和操作器械選擇是否符合手術和術者需要[21]。同時,還應套好機器人機械臂等保護套,將患者床旁車推至術野中心定位點[22]。這一系列操作也是較其他類型手術復雜、耗時的部分,手術室護士做出的減少術前準備時間的相關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縮短手術時間,降低醫療成本,減少并發癥的發生[23]。
首先,術前需要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狀態,給予患者必要的情感支持,減少負性情緒的發生;根據不同手術配備相應的亞專科護士,提供對應的機器人操作器械,提高手術配合質量和效率;同時,根據手術部位的不同,妥善安置體位,合理空間布局,選擇合適操作界面,利于患者床旁車和機械臂的活動。術中,洗手護士應協助手術助手完成機械臂的對接和線纜的連接,及時、準確地提供合適的機器人操作器械和傳統腔鏡器械,緊密配合,掌握可能出現突發情況的應對技能,如緊急撤機、撤除機械臂、迅速轉為開放手術等;巡回護士應觀察患者是否出現皮下氣腫、機械壓傷等情況,觀察機器人手術系統的運行情況并做記錄,與術者、手術助手、洗手護士做好充分溝通。術后,洗手護士應配合手術助手安全、高效地撤除機械臂,妥善放置撤下的機器人內窺鏡和器械;巡回護士迅速根據操作程序檢查、收回機械臂,并觀察患者是否出現低體溫、壓力性損傷、皮下氣腫等。
2.1.2專科技能機器人輔助手術與傳統腹腔鏡手術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相關操作仍有別于傳統手術。① 儀器設備的使用:手術室護士作為機器人設備的使用者之一,需要經過專業的規范化培訓,掌握機器人設備使用流程和簡單故障的處理方法。 ② 器械的檢查和維護:在機器人輔助手術進行前后,手術室護士需檢查操作器械的使用壽命和操作性能,檢查器械完整性,保證手術安全。 ③ 手術體位擺放:由于機器人輔助手術術中無法任意改變患者體位,以及機械對接的需要,手術室護士需要對傳統的體位擺放進行改良。如蔡桂芬等人[24通過多學科的團隊協作,改良了機器人輔助腹腔鏡全膀胱切除回腸膀胱術的手術體位,顯著提高了舒適度,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同時,從約束用具制作、擺放準備、擺放步驟等角度進行了圖文并茂的詳盡說明,以期進一步推廣。同樣也有研究著眼于兒童手術的體位改良[25]。還有一些研究聚焦于并發癥的管理,ANXS等人[26]運用術前評估、下肢肌肉鍛煉、上肢穿刺等綜合護理措施來降低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發現這些措施能夠較好地降低機器人輔助腔鏡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手術體位擺放的適應性改良能夠不斷適應機器人手術系統等新技術革新,改善患者體驗,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2.2手術室管理
2.2.1團隊建設機器人手術系統團隊建設中最突出的兩點為有效溝通和共享決策。 ① 有效溝通:手術團隊之間的有效溝通可以顯著降低手術不良事件的發生率[27]。SchiffL等人[28]的研究顯示,由于手術間設備的噪音、機器人系統的麥克風通信中斷、對參與手術的人員不熟悉等,手術醫生往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次數與手術室護士和手術助手進行溝通。同時,手術醫生遠離患者,對手術的控制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患者安全造成了較大影響。SextonK等人[29]通過觀察不同機器人輔助手術的錄像,分析語言和動作結合問卷調查,發現團隊之間的有效溝通、熟悉程度越好,手術室時間越短,不良事件也越少,同時對工作人員的安全和職業滿意度也有積極的影響。 ② 共享決策:手術團隊最基本也是首要目標即保證患者手術全程的安全。RandellR等人[30]的研究表明,審慎、精心地組建機器人手術護理團隊可以提高手術經驗積累的速度,全團隊的共同訓練也能夠提高工作的效率、團隊的信心和對彼此的信任,最終將在手術效率和患者安全上得以正向的反饋。在外科醫生和麻醉醫生看來,以護士為主導的手術體位的擺放、物品的準備、設備的對接、并發癥的預防也是團隊共同決策的工作,因為這些決策和行動的結果能夠有效地降低手術時長和手術并發癥發生的可能性[31-32],而這一結果是整個手術團隊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2.2.2空間布局機器人手術系統包含三件大型設備,這些設備給手術間的空間布局帶來了新的挑戰。不少研究建議機器人手術系統應固定放置在專用手術間,對手術間的機器人設備、麻醉設備、手術床及其他輔助設備重新設計和布局,并預留人員走動的空間[33-34]。同時,在對空間布局進行重設時,還應預留培訓、參觀人員的空間。考慮到機器人設備之間通過電纜連接后可能不利于其他設備的移動,因此,應在患者入手術間之前將機器人設備和輔助設備按照不同手術的需要進行布局,避免儀器設備和纜線的損壞,同時建議使用可視化的空間布局圖來增加可操作性[35]。AhmadN等人[36]通過觀察10例機器人輔助前列腺癌根治術發現,每臺手術護士近290次行動是圍繞機器人手術系統進行的,而其中有 5 0 % 的行為動作是可以通過合理的空間布局避免的。首先,實施定點定位擺放。對于機器人的主要設備、手術所需的高頻電刀、超聲刀主機等可以繪制地標線,按照地標線位置擺放。同時,手術人員根據手術差異設定相對固定的站位,為參觀學習人員設定固定的觀摩區域。其次,設定人機行動路徑。機器人手術系統所在手術間往往設備繁多、線纜密集,手術室護士可以基于常見手術流程,制定若干常見手術的設備、人員、器械車的行動路線,以地標線形式提示使用者,提高手術效率,保證患者安全的同時避免損壞設備和器械。最后,強化集中集束化管理。手術間的儀器設備在使用時應在保留足夠空間的前提下盡量靠近患者,既保證了設備連接的可靠,也為手術間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同時,由于線纜眾多且極為重要,在布局時可以借助手術間上方軌道架進行集中排線布局,如接地走線,使用地線槽保護線纜并集束化管理。由此可見,空間布局的設計長期影響著手術間的設備運行、人員走動、溝通交流、影像視野等,對于以技術設備為基礎的機器人手術系統而言,優化空間布局將是手術室護士提高護理質量的基本良方。
2.2.3器械管理 ① 清單管理。機器人手術器械作為現代醫學工程高端科技研發成果,其多元的分類、復雜的結構、昂貴的造價等都要求手術室護士做好日常使用與管理。最常見的是清單式管理。國內外學者針對機器人手術器械清點、使用、清洗、滅菌等重要環節設立了相應的清單式管理方案,要求此項工作由經過培訓、符合資質的人員進行,推薦記錄患者信息、知情同意情況、手術信息、器械使用情況、滅菌消毒情況等,既是對患者權益的保護,也是對護士工作的法律保障[35,37]。 ② 清洗滅菌。在日常清洗滅菌時,應在廠家提供的使用說明基礎上結合《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和院內流程對不同的器械分類處理。目前對于內窺鏡的處理方式主要是用軟布蘸取酶制劑或酒精進行擦拭,再用軟化水不斷沖洗。但由于內窺鏡部分結構復雜,僅擦拭很難做到徹底清潔,其清潔效果受到了質疑。張東芳等人[38]根據內窺鏡設計結構用酶制劑浸泡、擦拭、軟化水沖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清潔,并使用低溫等離子滅菌技術進行滅菌,避免了鏡頭密閉性的破壞和導光束的老化,成效顯著。機器人操作器械由于構造復雜、零件較多、管腔深邃且常常在細微處粘附人體組織的特點,一直是清潔的難點和重點。研究顯示,僅依靠廠家提供的使用說明很難做到徹底清潔[39-40]。國內外學者為此也設計了符合機器人手術器械清洗的噴淋裝置、刷洗設備,結合機洗和人洗提高清洗的質量[38,41],并通過量化的評價指標進行評價[。隨著微創手術的快速發展,手術器械的重要性日益彰顯。手術室亟需對結構精巧、造價昂貴的機器人手術器械進行精細化管理。器械使用時,應完善器械檔案,建立規范制度,對于器械的領取、使用、交接、回收等環節做好登記,如紙質登記、二維碼掃描等方式,便于追溯,提高管理質量。器械清洗時,應梳理現有流程,改進工作方案,注意交接檢查,輕拿輕放。對于器械清洗的工勤員應做好充分培訓,定期檢查,強化職業素養,避免因器械清洗或消毒質量問題影響手術進展,增加患者痛苦。綜上,對于機器人手術器械的日常管理應建立健全制度、梳理細化流程,實施科學處置、強化質量控制。
2.2.4流程再造機器人手術系統的臨床應用給現存的流程體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優化現有流程勢在必行。從人員上看,SchuesslerZ等人[42]通過半結構式訪談的形式探索機器人手術系統等技術革新給手術室護士帶來的挑戰時,發現護士對于機器人手術系統以及相應的工作流程的認知對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影響。從設備上看,TapperA等人[43]通過分析機器人手術設備故障報告發現,機器人設備故障發生率為 6 . 2 % ,而通過流程再造能夠顯著降低設備的故障發生率和器械報損率。目前已有與游戲相結合的奧林匹克合作項目[44]、基于流程再造的標準護理方案構建[45-46]、基于信息追溯系統的風險干預流程[47]、基于條形碼的器械管理方案[48]、手術護理配合考核流程設計[49]等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新技術的應用與發展是收益與風險并存的,機器人手術系統較其他腔鏡手術而言有著較長的對接/撤機時間,給術中緊急情況中轉開腹帶來了新的難題。設立標準化、流程化的護理方案能夠給予護士明確的操作程序,增加應對緊急情況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保障護理安全與質量[50]。
2.3教育培訓手術室護士要保障機器人手術系統的正常運行,就需要接受全面的高質量培訓。然而,實際情況并不盡然。在華南地區進行的一項機器人專科護士培訓需求調查顯示, 7 9 . 3 4 % 的專科護士認為接受機器人輔助手術臨床培訓是非常有必要的,卻僅有 4 0 . 5 % 的專科護士赴實踐基地進行專業化的理論和實踐培訓[51]。Silveira ThomasPorto C等人2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結果,手術室護士對機器人輔助手術培訓持十分積極的態度,事實上,只有3 5 . 8 % 的護士接受過完整的機器人輔助手術系統化的培訓。目前,機器人專科護士的培訓主要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形式,立足臨床實踐需求,培養護士核心能力。沈小芬等人[53]利用清單管理模式對所培訓內容進行程序化拆解,逐個完成,發現能夠更加高效調動護士的主動性,準確地完成手術配合,大大降低了機器人術前準備和對接機械臂的時間,保障手術順利完成。此外,還有不少研究聚焦于醫護合作式培訓、模塊化培訓模式、情景模擬式培訓、六西格瑪管理模式培訓等不同的培訓方式。建立標準化的培訓模式能夠降低手術中斷事件的發生率,增加護士實踐的信心,建立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基礎[54]。
2.4護士體驗復雜的機器人手術系統使得護士需要不斷面對新的挑戰,熟練掌握操作技能,才能安全高效地完成護理工作。機器人手術專科護士已成為手術的主導者之一,這也使得護士面臨巨大的壓力,一些護士甚至不能夠明確表達自己的職責和工作內容[55]。一項質性研究的結果顯示,手術室護士的經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其面對壓力、不確定性和新技術帶來的挑戰。此外,國內外護士在接受訪談時均提出,現行的師徒帶教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機器人輔助手術的教學需要,且護士無法在短期內掌握如此龐雜的知識體系和操作技能,需要設立更全面、更深入、更長期的團隊合作式培訓計劃[56]。當前,醫院和廠家更注重醫生的系統化培訓,往往忽視手術室護士的理論和技能培訓,這將直接影響其工作能力和手術配合質量,更影響患者手術安全。
3 困境與展望
機器人手術系統的使用方興未艾,技術迭代更新帶來的醫學技術進步同樣也伴隨著一些臨床問題的出現。文獻顯示,機器人輔助手術使用有既定的步驟和程序,手術室團隊在使用該系統進行輔助手術時,往往比其他腔鏡或開放類手術需要更多的時間,大大降低了手術效率,增加了醫療成本。作為護理工作的基本要素,患者安全涉及皮膚損傷、體位調整、物品清點、器械相關損傷等方方面面,護士需要將學習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應急處置等與機器人輔助手術的實際相結合,這也導致護士在應對時處于緊張的狀態,對患者安全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系統評價顯示,手術室護士亟需標準化、系統化的長期培訓,明確團隊成員的工作職責和工作內容,才能提高機器人手術效率,保障患者安全。同時,也能建立一個壓力較小的工作環境,使團隊成員和諧工作,有利于更快速、準確、妥善地處理各類緊急問題[58]。
機器人手術系統的運用是手術室護士的基本技術工作。然而,護理學科的研究對象是人,而非機器。大量高精尖設備的使用會使護士的注意力轉移到儀器設備的使用上,患者的手術安全和護理質量往往未被足夠重視。同時,手術機器人大型設備的使用、溝通的障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術室護士的參與感,增加了護士孤立、脫離、焦慮等負性情緒的發生,影響了手術安全。在機器人手術團隊中,有效溝通和通力合作往往是共享決策和患者安全的基石,前期的培訓、完善的準備、緊密的配合、妥善的處置等措施,使得團隊成員能夠嫻熟地應對機器人手術系統,將護士的工作重點逐步回到患者身上,回歸手術安全和護理質量。
綜上,機器人手術系統作為一項先進的醫療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外科治療的各領域,其強大的輔助功能能夠協助醫護人員解決臨床操作中的實際問題,改善患者預后。然而手術室護理的相關研究尚在起步階段,主要集中在基礎的臨床護理與管理、培訓與考核,聚焦于患者安全和手術效率等方面。但對于機器人手術系統的應用與發展,如5G遠程手術、患者需求、護理質量等方面的研究卻鮮有報道。廣大手術室護理人員可以以此為支點,借助本研究梳理的基礎信息,推動機器人手術系統在手術室護理領域的深入、長足發展。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不存在任何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秦佳楠負責論文撰寫;張玉儀負責選題設計;陳巧貞負責論文的核查與修改;周璃負責論文方向的設計與把控。
參考文獻
[1]GeorgeEI,Brand TC,Laporta A,et al.Origins of robotic surgery: from skepticism to standard of care[J].JSLS,2018,22(4): e2018.00039.
[2]周興國,丁印魯.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在胃癌中的應用進展[J].中 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23,26(6):452-455.
[3]Uslu Y,Aluinbas Y,Ozercan T,etal. The process of nurse adaptation to robotic surgery: aqualitativestudy[J].IntJMedRobot,2O19,15(4): e1996.
[4]Kang MJ,de Gagne JC, Kang HS.Perioperative nurses’work experience with robotic surgery: a focus group study[J]. Comput Inform Nurs,2016, 34(4): 152-158.
[5]SteffensD,McbrideKE,RobertsR,etal.Evolving experienceofoperating theatre staff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robotic-assisted surgery inthe public sector[J].AustralianHealth Review,2020,44(4): 624-629.
[6]趙金燕,公丕軍,白莉,等.機器人手術在婦產科的應用現狀及未 來[J].機器人外科學雜志(中英文),2023,4(1):1-11.
[7]吳岫霏,寇紅艷,周燚,等.機器人手術器械清洗管理研究進展[J]. 護理學雜志,2023,38(20):121-125.
[8]KwohYS,HOUJ,JonckheereEA,etal.A robot with improved absolute positioningaccuracy for CT guided stereotactic brain surgery[J]. IEEE Trans Biomed Eng,1988,35(2): 153-160.
[9]姜玲,甘曉琴,裴皓玉,等.機器人輔助腹腔鏡親屬腎移植術4例手 術配合[J].現代醫藥衛生,2023,39(2):354-357.
[10]AlipSLKimJ,Rha KH,etal.Futureplatforms ofroboticsurgery[J]. Urol Clin North Am,2022,49(1):23-38.
[11]葉賜君,林志遠,楊永剛,等.達芬奇機器人輔助下食管癌三切口根 治術聯合右腎部分切除術治療1例多臟器腫瘤患者的手術護理配合 體會[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3,8(25):5-8.
[12]劉捷,王鈞.機器人輔助腹腔鏡聯合胃鏡切除胃間質瘤的手術配合 體會[J].機器人外科學雜志(中英文),2023,4(6):561-566.
[13]秦雯,朱琴.80例單輔助孔達芬奇機器人肝切除手術的護理配合[J]. 全科護理,2023,21(9):1212-1215.
[14]秦雯,朱琴,闕秀云.1例達芬奇機器人輔助下“鏡面人”患者膽 管結石取石一期成型術的護理[J].當代護士(中旬刊),2022,29(11): 132-135.
[15]章樺莉,廖麗萍,徐欣,等.單孔經會陰機器人輔助前列腺癌根治手 術的護理配合[J].循證護理,2023,9(3):493-496.
[16]鄧艷,張玲琳,袁汝媚,等.達芬奇機器人單孔腹腔鏡子宮內膜 癌全面分期手術的護理配合[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20,45(12): 1681-1684.
[17]顧雯,趙大慶,師文.機器人輔助經口腔切除下咽部腫瘤的手術配 合[J].機器人外科學雜志(中英文),2023,4(6):556-560.
[18]王象,張強.達芬奇機器人輔助甲狀腺切除加頸淋巴結清掃的手術 護理配合[J].天津護理,2023,31(3):307-310.
[19]張瓊,趙杭燕,劉喜旺,等.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治療兒童動脈導管未 閉日間手術48例的護理體會[J].護理與康復,2023,22(7):81-83.
[20]Ulmer B C.Best practice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s[J].AORN Journal,2010,91(5): 558-572.
[21]馮新新,張海偉.達芬奇輔助左半結腸癌根治全腔內重疊側側吻合 術的護理配合[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23,23(9):718-720.
[22] Sarmanian JD. Robot-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RATS): perioperative nurs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J]. AORN Journal,2015, 102(3): 241-253.
[23]de Lambert G,Fourcade L,CentiJ,et al.How to successfully implement a robotic pediatric surgery program: lessons learned after 96 procedures[J]. Surgical Endoscopy,2013,27(6): 2137-2144.
[24]蔡桂芬,陳雪莉,隋永領.改良體位護理在機器人輔助腹腔鏡膀胱全 切回腸膀胱術中的體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22,27(10):797-798.
[25] 廖淑芬,潘鵬飛,陳旭,等.小兒麻痹后遺癥患者機器人輔助腎腫 瘤根治術的體位探討[J].機器人外科學雜志(中英文),2023,4(1): 63-68.
[26] ANXS, ZHOUJY,MAXN,et al.Nursing intervention countermeasures of 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urological surgery complications[J]. Contrast Mediaamp; Molecular Imaging,2021.DOI: 10.1155/2021/8223941.
[27]Randell R, Honey S,Hindmarsh J, et al.A realist process evaluation of robot-assisted surgery:integration into routine practice and impacts on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and decision-making[J]. Southampton (UK): NIHR Journals Library,2017, 5(20). DOI: 10.3310/hsdr05200.
[28] SchiffL,Tsafrir Z,Aoun J,etal.Quality of communication in robotic surgery and surgical outcomes[J]. JSLS,2016,20(3): e2016.00026.
[29]SextonK,JohnsonA,Gotsch A,etal.Anticipation,teamwork andcognitive load: chasing efficiency during robot-assisted surgery[J]. BMJ Qual Saf, 2018,27(2): 148-154.
[30]RandellR,Honey S,Alvarado N,et al.Factors supporting and constraining theimplementation ofrobot-assisted surgery:arealist interview study[J]. BMJ Open,2019,9(6): e028635.
[31]MyklebustMV,StorheimH,HartvikM,etal.Anesthesia professionals’ perspectives of teamwork during robotic-assisted surgery[J].AORN Journal,2020,111(1): 87-96.
[32]Bjoro B,Ballestad I,Rustoen T,et al.Positioning patients for robotic-assisted surgery: Aqualitative study of operating room nurses’ experiences[J]. Nursing Open,2023,10(2): 469-478.
[33] Palmer KJ,Lowe G J, Coughlin G D,et al.Launching a successful robotic surgery program[J]. Journal of Endourology,2008,22(4): 819-824.
[34] Giedelman C, Covas Moschovas M,Bhat S,et al.Establishing a successful robotic surgery program and improving operating room eficiency: literature review and our experience report[J]. Journal of Robotic Surgery,2021, 15(3): 435-442.
[35] 李雪靜.機器人手術系統的發展及護理管理策略[J].護理學雜志, 2016,31(4): 108-112.
[36]AhmadN,HusseinAA,CavuotoL,etal.Ambulatorymovements, team dynamics and interactions during robot-assisted surgery[J].BJU International,2016,118(1):132-139.
[37]VitorianoL VT,Bridi A C,Silva Junior OCD,etal. Systematizationof perioperative nursing care in robotic surgery: instrument validation[J]. Rev Bras Enferm,2023,76Suppl 4(Suppl 4): e20220666.
[38] 張東芳,底瑞青,郭宏園,等.不同清洗方式對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器 械清洗質量的影響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22,37(7):650-653.
[39] Saito Y,Yasuhara H,Murakoshi S,etal.Novel concept of cleanlinessof instruments for robotic surgery[J]. JHosp Infect,2016,93(4): 360-361.
[40] Saito Y, Yasuhara H, Murakoshi S,et al. Challenging residual contaminationof instrumentsforrobotic surgeryinJapan[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17,38(2): 143-146.
[41]王秀麗,張東芳,張敏,等.品管圈降低達芬奇管腔器械返洗率的實 踐[J].中國消毒學雜志,2022,39(2):107-110.
[42] Schuessler Z, Scott Stiles A,Mancuso P.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perioperative nurses and nurse anaesthetists in robotic-assisted surgery[J].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20,29(1-2): 60-74.
[43]Tapper A,Leale D,Megahan G,et al.Robotic instrument failure-a critical analysis of cause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strategies[J]. Urology, 2019. DOI: 10.1016/j.urology.2019.02.052.
[44] Cohen TN,AngerJT,Kanji FF,et al.A novel approach for engagement in team training in high-technology surgery: therobotic-assisted surgery olympics[J]. Journal of Patient Safety,2022,18(6): 570-577.
[45]周曉峰,何茫茫,樊峻輝,等.機器人系統輔助腔鏡手術術中配合 與護理流程的優化整合及其應用[J].浙江臨床醫學,2021,23(6): 917-919.
[46]田雪梅,曹勍,白曉霞,等.基于流程再造與德爾菲法的達芬奇機器 人手術護理標準方案構建[J].安徽醫藥,2017,21(1):179-182.
[47]劉威,姚卓婭,耿軍輝,等.信息化追溯系統風險預警與干預在達 芬奇手術器械處理流程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護理,2022,14(3): 156-159.
[48] 錢晨,張柳柳,李天夫,等.基于條形碼的達芬奇手術器械管理流程 構建及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3,39(30):2341-2345.
[49] 陸彤,李雪云.達芬奇機器人手術護理配合考核表的設計與應用[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10):117-119.
[50]喻曉芬,張純朋,洪敏,等.腹部手術大出血患者緊急開腹護理預案 的構建[J].中華護理雜志,2023,58(20):2472-2480.
[51]李蕓,曲超然,葉鳳清,等.華南地區機器人手術專科護士知信行現 狀及培訓需求的調查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23,38(10):934-938, 943.
[52]Silveira ThomasPorto C,Catal E.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opinions, experiences and individual innovativeness characteristics of operating roomnurses on robotic surgery[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21, 77(12): 4755-4767.
[53]沈小芬,石澤亞,周毅峰,等.達芬奇機器人手術護士基于清單管理 的培訓[J].護理學雜志,2022,37(8):34-36.
[54]CollinsJM,Walsh D S,Hudson J,etal.Implementationof a standardized robotic assistant surgical training curriculum[J]. Journal of Robotic Surgery,2022,16(4): 789-797.
[55] 楊萬通,張秋雯,穆莉,等.護士配合機器人手術體驗質性研究的 Meta 整合[J].中華護理雜志,2022,57(16):2003-2009.
[56]何沛秦,楊繼平,周毅峰,等.達芬奇機器人手術護士學習探索期體 驗的質性研究[J].當代護士,2023,30(20):18-22.
[57]Catchpole KR,Hallett E,Curtis S,etal. Diagnosing barriers to safety and efficiency inroboticsurgery[J]. Ergonomics,2018,61(1):26-39.
[58] Moloney R, Coffey A,CoffeyJC,et al.Nurses’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robotic assisted surgery (RAS):an integrative review[J]. 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2023.DOI: 10.1016/j.nepr.2023.103724.
[59]SenolCelikS,OzdemirKokenZ,CandaAE,etal.Experiencesof perioperative nurses with robotic-assisted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qualitative studies[J].JournalofRoboticSurgery,2O23,17(3):785-795.
收稿日期:2024-01-18編輯:崔明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