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過一部動畫片,片中有個片段很打動我。在皮克斯動畫電影《心靈奇旅》中,靈魂22號被眾人指責,“你永遠找不到你的火花”“低能兒”“失敗者,你是我見過最不出色的心靈”。22號決定放棄重新回到地球的機會時,喬伊急匆匆趕來,他拿出一枚來自地球的樹葉,輕輕地放到22號的手掌心,剛才還在自責“我不夠好,我不行”的22號愣住了。
他忽然想起那個秋日的午后,陽光透過樹葉的罅隙恍惚著兩人的眼睛,一片樹葉晃晃悠悠地隨風落下,正好落在了借住在喬伊身體里的22號的手心中。那一刻,他醍醐灌頂:也許當我們準備好去生活的時候,生命的火花就已經被點亮了。
未來的孩子,在量子力學、互聯網大數據、代碼算法的夾縫中,如何讓生活既展現智慧的光芒,又充滿人文的溫度,活得充實而有意義?我想,答案也許就是那枚“來自地球的樹葉”,也就是我們身邊的陽光、土地、生物、山川、海洋……也就是道家“天人合一”理念中的“天”,是衍生萬物的大自然,是一切道法來源的浩渺宇宙。
走進自然,喚醒人類基因密碼中自帶的原力,這是捍衛生命的正確抉擇。
在自然中打開感官
走進自然,用指縫去感受風兒的拂過,用鼻子去嗅聞花開后的馨香,用眼睛去追尋五彩繽紛的色彩變幻,用舌頭去品嘗酸甜苦辣咸的多重滋味,用耳朵去聆聽秋蟲一整夜的鳴叫,我們的感官力才會被打開,被激發。當兒童在自然中追蹤螞蟻路徑時,眼球每秒移動頻率比看屏幕高3倍,動態聚焦能力大大提高。有研究發現,每周2小時觀察昆蟲的兒童,顯微鏡操作準確率提升27%;經常觸摸樹皮紋理,辨別鳥鳴方位,嗅聞雨后泥土,人的大腦頂葉區神經連接密度增加19%;經常觀察日影移動判斷時間,通過苔蘚分布識別方向,這種原始導航系統能激活海馬體空間記憶區,比使用軟件導航的兒童該區域的灰質體積增加很多。
文學評論家謝有順曾經高度評價莫言的小說:“我們可以在他的小說中讀到很多聲音、色彩、味道,以及各種幻化的感覺,充滿生機,有趣、喧囂、斑斕。”而莫言對此的解讀很簡單:“每天在山里,我與牛羊講話,與鳥兒對歌,仔細觀察植物生長,可以說,以后我小說中大量天、地、植物、動物,如神的描寫,都是我童年記憶的沉淀。”也許這就是早期喚醒孩子的感官力,直至成年后也會受益匪淺的最好的例證。
草木間的創造力
走進自然,去觀察螞蟻如何優化路徑,楓樹種子如何螺旋降落,章魚如何利用吸盤擰開瓶蓋,蜜蜂的巢穴如何結構巧妙;去了解“在非洲中西部的沿海地區,有一只蝴蝶扇動一下翅膀,幾天之后,在遙遠的大西洋彼岸,來臨了一場大風暴”的蝴蝶效應;去學會從蒲公英種子的飄散中看見空氣動力學,在螢火蟲閃爍中理解能量轉換。
自然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創新實驗室,其45億年的進化史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密碼。借助對自然的認知與解讀,人類觸動了創造性思維。加拿大孩子通過追蹤楓糖漿產量變化,理解氣候系統的混沌性,這種非線性思維是破解AI“黑箱”的關鍵;夏威夷少年在清理海洋塑料時發明的生物降解材料,靈感來自觀察章魚吸盤結構,這種從自然中提煉本質的能力,是AI無法替代的創新源泉。借助自然界,讓人類天生擁有的元認知覺醒,許多新的發明創造、靈感啟發會源源不斷。
生如蟻而美如神
走進自然,瞇起雙眼,仰面朝向太陽,去接受陽光的沐浴;走進自然,徒步,爬山,觀樹,看海,讓多巴胺、內啡酞被激活,讓身體輕盈雀躍起來;走進自然,踩在掉落的枯葉上,仔細觀察每一種物種的異同,叫出它們的名字……這種天然的快樂物質,能降低信息過載帶來的焦慮,喚醒對生命的熱愛與期待。
一只受傷的小貓,一只流浪的小狗,一只在雨水中掙扎的螞蟻,都會激發人類的同理心,增強人類的共情能力。莊子的齊物觀,讓我們相信萬物有靈。我們種植植物,飼養動物,觀察微生物,都會感受到人的偉大與渺小。但“生如蟻,美如神”,人類永遠引領著文明前行的方向,朝向更廣闊的星辰大海。
像山那樣思考
走進自然,我們就從兩條蛇的糾纏中看到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從奔騰的河水中看到了“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的論斷,從日月運行、四季輪回中構建陰陽體系,解釋自然節律和社會變遷的規律。董仲舒通過觀測“春分鹿角解,夏至蟬始鳴”等物候現象,構建“天人合一”的政治倫理體系;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借助山水,提出“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參禪三重境界;美國生態學家利奧波德通過對“狼群、鹿群、植被”的生態鏈觀察,提出“像山那樣思考”的生態倫理哲學:人類應從征服者轉變為生命共同體成員。
自然給予人類最深刻的哲學啟示,或許正在于教會我們如何在有限性與超越性之間保持張力,就像竹子既有深扎大地的根系,又有向天空伸展的竹節,真正的智慧永遠在謙卑與雄心間生長。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孩子們也許需要沖進互聯網大數據的海洋里遨游,但別忘了抽身走進自然。夜晚餓著肚子回家的路上,別忘了抬頭看看星光;學業繁重后疲倦的眼神,別忘了欣賞一片被秋風吹落的樹葉……那是一切生命的意義,是生活著的最好證明。
編輯"東籬"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