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密發來消息:“居然會叫媽媽了,昨天才剛七個月。”她說的是二胎女兒,喜悅自豪之情溢出屏幕。我怔了片刻,那些熟稔于心的育兒知識,竟伴隨孩子的長大,全然忘卻了。
透過閨密,我看到曾經焦慮的自己。女兒7個月了乳牙遲遲未萌出,14個月了仍不會走,兩歲了還沒擺脫尿不濕……無數憂心的事情襲來,讓我心煩氣躁。好想拍拍過去的自己:“很多的擔心不過是內耗。”是的,將時間線拉長,在當下回望,那些何足掛齒?孩子早一點長牙晚一點邁開步子又有什么關系?在漫長的一生中,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值得我們花心思澆灌的品質?也許,我們需要一點逆向思維,從未來的視角出發。
有個周末,我們被大雨困在了家里,正當我尋思著給女兒找點樂子時,只見她已在陽臺上鋪開地墊,原來,她要在陽臺上“野餐”。看著她吃著小餅干,和爸爸有說有笑的樣子,我突然明白了那些春日里一場場野餐的意義。那精心挑選的大草坪,手作的三明治與沙拉,暖陽下支起的帳篷……孩子都看在了眼里,并潛移默化成一種生活方式。在我看不見的瞬間,孩子早已學會了為生活加糖。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線,我的理解,財富自然是一方面,但父母的言行品格這些軟實力更重要。那么,就從更好的我開始,從日拱一卒的我開始,將孩子的起跑線往前推進一厘米、兩厘米、三厘米……
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里龍王對三太子說:“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經驗為你謀個幸福。”是的,天下父母莫不如此。因為熱愛寫作,我擁有了富饒的精神世界,也想培養女兒寫作的習慣。但是,女兒顯然更傾心于手作的快樂。她寫手賬,涂涂畫畫,各種DIY,寫完作業后鉆進她的小世界、自成宇宙。我一度有些氣惱。但當她因成績下滑黯淡下去的眸子又閃亮時,當她喜滋滋地向我展示作品時,我想愛好并無高低,只要能給予她精神撫慰,我都應當支持。相比于沉迷于手機,被大數據裹挾著走,我更愿意她擁有自己的精神錨點,在未來每一個沉悶的時刻、難挨的時刻,將自己溫柔托起。
育兒如種樹。看著風雨中的大樹,我常想,我的孩子如何能如大樹一般,長出充滿韌性的枝干,擁有強大的復原力?女兒一年級下學期時仍不會跳繩,而別人已經進入到花式跳繩階段了。她垂頭喪氣,想要逃避。我和孩子爸爸輪流陪著她訓練,糾正動作,加油打氣,終于她能連跳三下、五下、二十下了……我變著花樣地夸她,為的就是強化她的體驗,讓她深刻體悟到:困難只是一時的,只要不放棄,問題都可以慢慢解決。孩子如飛鳥,總要離開父母的庇護,只有長出強健的翅膀,才能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兒童節前,我在網上給孩子選購禮物,提供情緒價值的,有助學習的,滿足生活實用的……琳瑯滿目,全是即時可達的快樂。但我知道,一定還有另外一種禮物,它經由時光慢慢雕琢而成,看似隱形卻又時常顯現,那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愛的滋養、精神骨骼的日益強壯……這禮物緩慢生成,指向未來,無價,且寶貴。
編輯"東籬"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