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一本書中讀到這樣一段話:每朵花都是獨一無二的,無須燦爛美麗、大朵盛放而贏得別人關注。我希望孩子能靠自己的努力綻放屬于自己的花朵,不論形狀,不論顏色。
“雙減”政策實施后,孩子有了更多自由時間,父母也有了更多陪伴時間。我努力傾聽孩子的聲音,讓他去探索、發(fā)現(xiàn)、成長。
孩子讀幼兒園時,對古典吉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我給他報了興趣班。每周一次的吉他課,孩子風雨無阻,連我們都驚訝于他的堅持。記得某次下課后,他在我身邊蹦來蹦去開心地說:“媽媽,我好高興啊,今天學習了掃弦,我又多了一個技能。”作為父母,我們非常欣慰于他從自己的堅持中,找尋到快樂。
初入一年級,學校沒有任何書面作業(yè),我們鼓勵孩子多走出家門,釋放天性。周末閑暇時,我們常帶著孩子去欣賞音樂會,在音樂廳感受音符的碰撞和情感共鳴,體驗音樂的魅力和力量。記得有一次,音樂會節(jié)目演奏完畢,大家集體起立鼓掌。沉浸在觀眾雷鳴般的掌聲和音樂家們數(shù)次謝幕帶來的震撼中,孩子跟我耳語:“媽媽,我好像明白為什么大家這么快樂啦。觀眾因為聽到了這么棒的音樂而快樂,音樂家因為觀眾快樂而快樂!”我驚訝于一年級的孩子都可以換位思考、感受,也開心于他能在音樂中共情。
工作之余,我們也會跟孩子組成一個微型小樂隊,我是鍵盤手,爸爸是鼓手,孩子是吉他手加主唱。《兩只老虎》《送別》等看似簡單的歌曲,也要不厭其煩地反復排練、磨合。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漸漸感受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琴聲、鼓聲、笑聲交織在一起的時刻,讓作為父母的我們感受到了來自孩子的濃濃愛意。
學校也會利用課后服務時間,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孩子在我們的鼓勵下積極參加,并得到了演出的機會。演出前,孩子努力練習,對“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有了更深的理解;站在臺上,面對評委和觀眾,學會了自我緩解緊張情緒;在觀看其他人的表演后,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講:“媽媽,我覺得這個同學好棒呀!”很開心孩子懂得去發(fā)現(xiàn)、欣賞、贊揚他人的優(yōu)點。
音樂,豐富了孩子的精神世界;戶外運動和研學,則鍛煉了孩子的身體,開闊了眼界。
放學后,孩子和爸爸一起打乒乓球,在操場上自由撒歡,享受快樂的親子時光;晴朗的周末,我們在公園的草坪上搭起帳篷,躺下猜云朵的形狀,拉起風箏奔跑,觀察爬到野餐墊上的小蟲子……這個時候,也讓我對“快樂得像個孩子”這句話,有了深深的理解。小區(qū)樓下的空地也是孩子游戲的場所,他和小伙伴一起踢球、騎自行車,每每玩到天黑還不想回家。奔跑時的大汗淋漓,進球時興奮的尖叫,和小伙伴互相加油的鼓勵,騎車時迎面吹來的微風,這些片段,會成為他長大后美好的回憶。
節(jié)假日,我們也會帶他在博物院感受前人的無言之證;在美術館感受色彩的碰撞;在南京城墻上走一走,感受歷史的厚重;去長江邊,看江水浩蕩、水流天際。讓他去摸、去看、去感受,他的世界不止家和學校兩點一線。
“雙減”的根本目的,是推動教育回歸初心,回歸本質(zhì),回歸本位。讓孩子成為孩子吧。希望他能開心地享受小學生活,綻放自己的那朵花。
編輯"東籬"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