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只有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的理念,在育兒過程中,我通過專業學習,取得了“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和“高級繪本閱讀指導師”等證書,以牽著蝸牛去散步的心態,陪伴孩子慢慢成長。
我有兩個女兒,大的18歲,小的8歲,兩個孩子都有著很好的才藝,性格樂觀開朗。
大女兒經過不斷勇敢試錯,終于找到最熱愛的街舞。其實她跳拉丁舞已有6年之久,但還是轉向了街舞。我很支持她,熱愛是多棒的事啊。大女兒上初中時,學業緊張,但她喜歡,我也鼓勵她繼續跳舞。升入高中后,雖然沒有時間專門學習,但她每天都會跳半小時舞,在音樂和舞蹈中釋放壓力、享受樂趣。大女兒順利成為首批全國街舞考級教材的示范學員,在全國青少年街舞大賽中進入八強,多次獲得省、市各類比賽一等獎。
在姐姐影響下,小女兒從小也表現出舞蹈天賦,現在也已經成為句容市體育舞蹈協會預備運動員。
教育專家說“人人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孩子做得好時,我們會第一時間豎起大拇指,肯定她們的努力,不斷強化孩子的正確行為;當孩子做錯事時,我們用鼓勵代替指責,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犯錯,引導孩子及時改錯,積極向前。
我給大女兒一本“鼓勵本”,每天寫下鼓勵她的話語;為小女兒“種”一棵“鼓勵樹”,每天貼鼓勵貼,讀給孩子聽時,孩子露出的笑容能治愈一切。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學會借用家校合作的力量。小女兒初上一年級時寫字特別慢,不停擦掉重寫,老師打電話向我反饋情況。等小女兒回到家,我對她說:“今天老師給我打電話了,說你上課特別專注,寫字也很認真,只是寫得慢了一點。老師說相信經過練習,你一定會寫得又快又好。”只要孩子學習上有了點滴進步,我都會鼓勵她:“難怪老師打電話告訴我這段時間你很認真。”在這種良性互動中,女兒越來越自信。
小女兒學鋼琴,一開始不愿意練。我就帶她一起閱讀關于音樂、音樂家的繪本,并邀請她為我寫歌,激發她學琴的動力。慢慢地,女兒愛上了彈琴,每天都主動練琴,指尖在琴鍵上跳躍,彈出的音符動聽極了。
幼小銜接時,我給小女兒報了寫字班,可是幾節課后,小女兒哭著不肯去。如果強迫她去,反而傷害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我馬上停了課。等女兒到一年級下學期時,發現同桌和后排同學字寫得都非常好看,“我也要練,我也要寫好看的字”。女兒愛上了寫字課,并且效果特別顯著,語文老師用“突飛猛進”形容她的進步。
每周我們家會召開家庭會議,以“感恩”開頭,感謝每位家庭成員的付出,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愛的流動。上高三的大女兒每天都會跟我們聊天,她不開心的時候,可以抱著我號啕大哭。我則成為傾聽者,耐心聽她訴說,傷心和難過就在眼淚中慢慢被治愈。
大女兒說:“我從來都不想撒謊。我小時候有一次說了謊,發現太累了,還不如有事就直接說,爸爸媽媽都很理解我,真沒必要撒謊。”小女兒說:“媽媽,我覺得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媽媽。”還有什么比得到孩子的肯定更開心呢?
通過這些細微的努力,我們為孩子打造了一個充滿愛與理解的環境,她們不僅學業有進步,更重要的是性格樂觀、自信。不催促,不焦慮,原來和蝸牛同行,才能看見成長的秘密。
編輯"東籬"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