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閑坐,單曲循環著李健的《父親寫的散文詩》,窗外微風輕拂,陽光正好。
偶然翻開古籍,看到了東方朔的《誡子詩》。這位向來灑脫不羈的奇人,在《誡子詩》里卻化身絮叨的父親,掰開了揉碎了,細細分析各種處世之道的利弊,就盼著孩子能在這復雜世道里尋得立身平衡,別太清高,也別追名逐利追得太狠。
總有人說:父愛如山,刻板印象里父親都是不茍言笑、板著臉很嚴肅的模樣,不如母愛溫暖。真是這樣嗎?
杜甫寫給次子宗武的《又示宗武》:“覓句新知律,攤書解滿床。試吟青玉案,莫羨紫羅囊。假日從時飲,明年共我長。應須飽經術,已似愛文章。十五男兒志,三千弟子行。曾參與游夏,達者得升堂。”得知兒子愛上作詩,這位大詩人既欣慰又操心,反復叮囑他學習要專心,不要玩物喪志,生活要有節律,還要勤學經典,以先賢為楷模,持之以恒。我們身邊,有孩子在學習書法時,可能會因為枯燥而想要放棄,此時,父親若能像杜甫這般給予具體的指導和鼓勵,告訴孩子堅持的意義,孩子或許就能克服困難,取得進步。
再看東晉陶淵明《責子》:“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從字里行間,我們能感受到陶淵明的無奈和擔憂。這種責備其實是一種變相的激勵,是父親對兒子們好學奮進、成為良才的殷切期盼,流露出深厚而真摯的父愛。生活中,有些孩子沉迷游戲,不思學業,父親若只是一味地責罵,可能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但如果像陶淵明這樣,在責備中蘊含期望,鼓勵孩子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并積極改正,效果或許會更好。
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告誡孩子:“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他特別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告訴孩子不能只滿足于書本知識,要親身去體驗和實踐。這就像孩子學習游泳,理論知識了解再多,不下水嘗試永遠也學不會。父親通過這樣的教導,讓孩子明白學以致用的道理。文字樸實,感情真摯,其中既有深邃的教育理念,也有對孩子的殷切期望。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諸葛亮對人生的哲思,更是對兒子的告誡;“山前山后是青草,盡日出門還掩門。每思骨肉在天畔,來看野翁憐子孫。”是曹鄴表達想與子孫盡享天倫之樂的渴盼,更是對年輕人的忠告;“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是曾國藩的十六字箴言,包含了為人處世的智慧哲理……古往今來,父親們用不同方式,向孩子傳遞著人生智慧。
父親是孩子成長的人生導師,他用寬廣的胸懷去包容孩子的缺點或不足,去發現孩子的優勢或特長,教會他們如何在這世間挺直脊梁,堂堂正正做人。在這樣的引導下,孩子自然能走得踏實、活得敞亮,把人生路走得明明白白。
編輯"喬可可"187224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