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陽光溫暖明媚。走進東臺市五烈鎮甘港村,這個處于里下河平原核心區域的村落里,孩子們正撒了歡兒地在草坪上奔跑,年輕情侶們在桃花盛開的大樹下拍照,小葉石楠披上了紅彤彤的嫁衣在風中起舞……
一處藏在綠樹繁花中的院子里,一對慈眉善目的老翁老嫗坐在墻前的小板凳上曬著太陽。老翁名叫楊本林,75歲,甘港村八組人;老嫗名叫曹羅英,74歲,鄰縣興化戴窯人。當年,在得到雙方家長同意后,楊本林沿著彎彎曲曲的車路河,撐著一艘小木船將曹羅英載回了家。這一載,當年情投意合的兩人已然是超越了半個世紀的相濡以沫的伴侶。
曹羅英說:“當年雖然沒有彩禮,但這五十多年來他從沒有虧待過我,田里的活兒基本不要我干,家務活兒也是他多做,不過我也舍不得他辛苦,一日三餐總是要給他弄好的。”
二老育有兩個兒子,這幾十年又分別開枝散葉,已經是三代同堂了。“從來沒有見老兩口紅過臉!”大兒媳周素琴說,“我們家的家風好,老兩口放了樣子。”
接過村里新型婚育文化宣傳志愿者遞上的鮮花,曹羅英的臉上笑得開了花兒似的,“村里的這些年輕人經常登門噓寒問暖,我們村的村風好啊,比我家幸福的多著呢!”
作為全省新型婚育文化培育試點的甘港村,近年來結合本地婚育特色風俗和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倡揚婚育新風、移風易俗,積極傳播新型婚育觀念,每年發放宣傳單(冊)6000余份,開展好家風好家教典型、“好媳婦”“好婆婆”“好丈夫”“好小姑”等宣傳活動10多次,營造了良好的新型婚育文化氛圍。
甘港村親子農耕樂園里,孩子們歡快的叫喊聲此起彼伏。帶著兒子來玩耍的王俊華坐在角落里,望著滿頭大汗的兒子用小鍬挖泥,偶爾喊一句:“慢點跑,不要摔著!”
王俊華是甘港村七組的村民,在家附近的機電產業園做工,妻子在市經濟開發區的一個企業上班。工休時間,帶孩子參加村里組織的親子活動已經成為夫妻倆的生活常態。
在市、鎮兩級婦聯組織的指導下,甘港村在農家書屋設立家庭健康、婚育新風專題圖書柜,配備家庭生育文化資料袋,方便育齡群眾查閱人口計生政策、獎扶政策、孕前優生、科學育兒、生殖保健等資料;充分發揮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陣地作用,定期邀請醫療保健、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專業人士開展有關婚戀、育兒和心理支持的培訓課程;利用甘港村農業資源,開設“親子農耕樂園”,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農耕工具、種植農作物、制作農產品等,增進親子關系,促進家庭和諧;結合節慶日舉辦非遺講座、手工制作、家務培訓等活動。通過一系列舉措,大力倡導文明婚育、優生優育、男女平等、責任共擔。
王俊華夫婦就是優生優育的典型家庭代表之一。
村里的游客中心內,省十四屆人大代表、村黨委副書記吳舒涵正在折紙盒,這些紙盒是用來作為村里農副特產品外包裝的。與她一起干活的還有村里的四五名女性。
“忙里偷閑來幫忙做一會兒,”吳舒涵笑著說,“我這也是有意識地發揮一些領頭作用,我在干,大家就都愿意來干。”
回鄉創業后,吳舒涵把目光更多放在了像她母親一般的女性身上。“從小,我在我母親的身上就看到了農村女性的不易,在家里,她們承擔著更多的家務和育兒責任。我現在不僅要幫她們發家致富,實現經濟獨立,更要幫她們提振精氣神,讓她們感到生活有奔頭,在家更有話語權。”
七年來,吳舒涵創辦的江蘇惜禾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帶動就業、創業500多人,其中女性400多人,日常臨時用工女性達到2000多人次。
“甘港村的新型婚育文化深入人心,與甘港村自然風光優美、生態環境良好、農業物產豐富息息相關。”東臺市婦聯主席夏亞萍說,“所以,在這個村的新型婚育文化培育工作中,我們以助力營造婚戀友好、生育友好、家庭友好的環境氛圍為主要內容,著力引導村民樹立尊重生育、適齡婚育、優生優育、夫妻共育的新型婚育觀念,推動甘港村婚育文化全面升級,促進甘港農業與婚育文化的融合發展,將其打造成為新時代東臺農村社區的新型婚育文化樣板。”
編輯"沈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