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已經進入倒計時,很多家長會頻繁接觸下面的幾個詞語:緊張、焦慮、擔心。頭腦中會不斷想著:娃吃不好怎么辦?心態不好咋整?睡不著怎么辦?這些都說明,面臨大考,不光孩子需要準備充分,家長更要主動調整狀態,做到“不添亂、穩住心、智慧愛”,陪伴孩子平穩度過這段關鍵時期。
關注情緒,成為孩子的心靈避風港
有些考生表面上看似平靜,未顯露出焦慮情緒,但身體卻會發出信號,如蕁麻疹反復發作,持續低燒卻查不出病因,腹瀉、胃疼,或是出現不明原因的身體疼痛等,這些其實都是焦慮的外在表現。家長需保持敏銳的觀察力,及時識別這些隱藏的信號,以溫和而堅定的陪伴,幫助孩子將壓抑的情緒釋放出來。
此外,焦慮作為一種情緒,具有明顯的傳染性,家長要警惕“替代性焦慮”。有時,我們焦慮并非源于孩子的實際情況,而是將自身未實現的期望、對未來的恐懼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意識到這一點后,家長可以嘗試與內心的焦慮對話,避免將個人的焦慮傳遞給孩子。
家長要穩定自己的節奏,不要因為大考就改變正常的生活模式,特意做出各種調整。有的學生跟我反映:“高考前,家里安靜得像‘墳墓’一樣,讓我覺得很恐怖。”這種反常的氛圍恰恰反映出家長對考試的過度緊張,反而加劇了孩子的心理負擔。
謹慎表達,避開語言雷區
有時家長想寬慰孩子,但無意間使用不當表達會影響孩子心情。比如跟孩子說:“你就當一個普通考試,考不好無所謂。”孩子經歷了長時間的知識積累與備考沖刺,內心早已將這場考試視為證明自己的重要契機,對自身有著較高的期待與要求。此時家長輕飄飄一句“考不好無所謂”,不僅無法真正緩解孩子的壓力,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長久以來的努力沒有被重視,家長沒有理解自己對考試的重視程度。這種不被認同的感受,容易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甚至陷入更深的焦慮與自我懷疑。此外,孩子可能還會在潛意識里認為家長的安慰是一種敷衍,進而關閉傾訴的窗口,導致負面情緒無法及時排解。
在高壓備考階段,孩子們內心既渴望被認可,又因對結果的不確定而充滿不安。此時,家長的言語是孩子重要的心理支撐。家長不妨嘗試這樣表達:“你的努力與付出,我們都看在眼里,不論結果如何,你已經成功了。也請你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不泄孩子的氣,真誠且貼合孩子心理的溝通,才能真正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支持與力量。
智慧籌備,審慎陪考
關于是否陪考,家長可從兩個維度考量:一是評估孩子的獨立能力,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個人意愿。
對于獨立性強,心理素質好的孩子,家長可適當放手,無需全程陪考;而對于依賴性較強,心理容易波動的孩子,家長的陪伴能夠給予他們更多安全感與支撐,選擇陪考或許更為適宜。
家長在決策前可詢問孩子對陪考送考的想法,但避免反復追問。當孩子明確表達意愿后,家長應予以尊重和接納。若反復詢問,孩子可能因不勝其煩而被動妥協,最終導致家長的陪伴不僅未能緩解壓力,反而成為孩子的心理負擔。
非常時刻,科學化解困境
單科考完,有的孩子可能會表達沒有發揮好,情緒低落。這個時候,家長不要著急講大道理,最佳做法是保持沉默,給予無聲卻溫暖的陪伴:遞上一杯溫水,拿一包紙巾,默默陪在孩子身邊,在孩子哭完的時候遞上紙巾,輕輕撫摸孩子的后背,讓孩子感受到家長一直都在。
如果孩子表達明天不想考了,家長切勿急躁指責,而應保持平和的態度,以共情的方式開啟對話。可以溫柔詢問:“是不是這科考試讓你不太有信心?別擔心,哪怕這一科沒考好,后面還有很多機會。而且考試結果往往和我們當下的感覺不一樣,說不定實際情況比你想的要好。”
同時,家長幫助孩子拓寬視角,讓其明白即便結果不盡如人意,未來依然充滿希望與可能,以此重新點燃孩子繼續應考的信心。
每一位家長都擁有獨特的教育智慧,日常的養育方式早已契合孩子的成長需求。面對中高考這一特殊階段,只需在此基礎上靈活調整,便能成為孩子最堅實的后盾。衷心祝愿所有考生都能從容應考,金榜題名!
于燕:江蘇省大豐高級中學心理老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編輯"喬可可"187224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