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中高考季,我都會收到許多考生與家長的求助訊息。小李一家的咨詢極具代表性,反映出考前許多家庭的焦灼狀態。
小李自述,自己有沖擊211高校的實力,然而最近幾次模擬考成績卻持續下滑;平時作業完成得很順利,但一進考場頭腦就一片空白,強迫自己趕緊做題,越著急越混亂,寫字時手都在抖,走出考場,那些不會的題又全會了;最近學習效率很低,睡眠很差,動不動就想發脾氣……這樣的考試心態若不及時調整,勢必影響高考發揮。
事實上,大多數中高考生考前會出現緊張焦慮。但部分學生的負面情緒已超出正常范疇,具體表現為:情緒上,過度擔憂辜負期待;考場中,難以有效管理緊張情緒;學習時,因努力卻未見成效產生強烈挫敗感,無法進入良好復習狀態。還有些學生頻繁出現肚子疼、頭疼、失眠等身體不適癥狀,經醫院檢查卻無器質性病變。
這些考前心理問題并非憑空出現,背后有著復雜的成因。首先,中高考本身就是重大壓力事件,加之長期高強度學習,極易身心疲憊;其次,來自父母、老師或自身對優質院校的過高期望,也會加重心理負擔;再者,個人心理特質差異顯著,焦慮型性格、抗壓能力弱、完美主義傾向的學生,在面對壓力時更容易陷入焦慮。此外,家庭氛圍也不容忽視,家長的心態及家庭成員間的關系,都會直接影響考生的情緒狀態。
如何直面壓力?
正確看待考試,減輕心理負擔。作為身經百戰的考生,從小到大經歷了無數次的考試,孩子們要意識到,這次考試只是“成長節點”,而非“人生終點”。未來還有無數可能,一次考試決定不了你的人生。
心理學研究發現,適度的緊張和焦慮是學習的助推器,有利于提高效率。焦慮和學習效率呈倒U形的關系,完全不焦慮的時候,人容易松懈,學習效率比較低;適度焦慮,反而能讓你注意力更集中,學習效率也會隨之上升。老祖宗說的“急中生智”就是這個道理。因此,不要總想著趕走緊張,學會和它做朋友,讓它變成你考試的小幫手。
調整思維方向,建立積極心態。很多學生總覺得自己復習得不夠充分,發現不會的知識點越來越多,快要考試了,根本來不及復習。這是負向思維。別總盯著沒復習完或不會的知識點,這樣只會越想越焦慮。試試用正向思維,多關注已經掌握的內容:每多學懂一個知識點,就多一分底氣;每進步一點點,都是實實在在的提分。
當你感覺焦慮時,不妨拿出筆記本,寫下當天掌握的知識清單,看著一條條成果,焦慮感會慢慢消散。把“我還有好多沒學”換成“我又掌握了新內容”,心態會輕松很多。還可以給自己設定小目標,比如“今天記住5個英語高頻短語”,完成后給自己1個小獎勵,逐步積累成就感。
保持生活慣性,減少身體負擔。考前千萬別突然調整作息,保持日常的學習、生活節奏,讓身體處于熟悉、穩定的狀態。有些同學考前想突擊學習,熬夜到凌晨,結果第二天精神萎靡,學習效率反而更低。規律作息能讓大腦和身體保持最佳狀態,記憶和思考能力都會提升。
飲食上,吃平時習慣的飯菜就好,不必刻意大魚大肉,如果突然吃油膩或刺激性食物,可能引起腸胃不適,影響考試狀態。學習用品、生活用品也用熟悉的,避免臨時更換帶來的不適應。
模擬考試現場,增強心理適應。每天花10-15分鐘,想象中高考當天的流程:從起床、出門、路上的交通,到進考場、拿到試卷、答題……如果過程中感到緊張,立刻用深呼吸或其他放松技巧調整,再繼續想象。你還可以模擬突發情況,比如路上堵車、忘記帶文具等,提前想好應對方法,增強心理準備。條件允許的話,找一處安靜的地方,按照考試時間和要求,做一套模擬試卷,感受真實的考試氛圍。模擬次數多了,真實考試時遇到突發狀況,也能從容應對。
家長們請記住:保持家庭氛圍輕松,不過問學習細節,不把焦慮傳遞給孩子,可以多和孩子聊聊生活趣事、興趣愛好,緩解緊張情緒;做好后勤保障,提供穩定的生活支持,比如準備營養均衡的三餐,保證孩子睡眠環境安靜;以身作則,用平和的心態面對考試,讓孩子感受到“盡力就好”的安全感,可以分享自己學生時代的考試經歷,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壓力不是敵人,而是幫助我們成長的伙伴。如果焦慮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和學習,別硬扛,及時向老師、家長或專業心理咨詢師求助。請相信,中高考只是人生的一站,而你在備考中鍛煉出的心理韌性,才是未來最珍貴的財富。
王彩英:鐘山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
編輯"喬可可"187224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