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過節,我總是下意識地回憶:幼時,父母是怎么帶我過節的?讀到相關文章時,我也總能在其間瞥到父輩們的身影,他們的儀式感以及對習俗的遵循,往往如種子一般,在孩子長大成人后的歲月里,慢慢覺醒萌芽。原來,父母無意中扮演了“文化傳承人”的角色。如此,鄭重過節就多了一層意義,為自己,也為孩子。
每年端午,我都會和孩子一同包粽子,編五彩繩,觀賽龍舟。歲歲端陽,我不厭其煩地重復著,因為年年歲歲,我們如樹般靜默生長,自會生成新的體悟。譬如吃粽子,妞妞今年有了新疑問:“紀念屈原為何要吃粽子呀?擔心魚蝦咬他的身體所以投喂粽子,可是魚蝦也不愛吃糯米吧?現在巧克力口味的粽子都有了,魚蝦也貪甜?”我們一起討論,莫衷一是,但又有什么關系?畢竟思索比答案重要,暢談比定論重要。如今,粽子一年四季皆可吃到,但只有在端午節這一天,吃粽子時我們會想到屈原,會關聯到文化,這就是節日的意義所在,它提供的是一個美妙的契機。
端午前夕,朋友寄來采自山里的新鮮艾草,還附了一包干艾草,囑我做香囊。妞妞喜歡手作,綁艾草花束的活兒搶先攬下了。不一會兒,她尋出一條粉絲帶來,又嚷嚷著要搭配我剛買的繡球,還說這叫創新。可是,端午懸掛艾草本是為辟邪驅瘟,求個安康吉祥,掛繡球有點偏離主題。爸爸提議,配菖蒲,菖蒲有庇護家人之意,而且樓下就有賣。于是,咚咚咚,跑下樓采買。沒幾分鐘,妞妞打來電話:“藥店在賣中草藥包,要不要買點兒?”當然,畢竟我提前備下的香包正虛位以待。
很快,果盤的一方方小格子里填滿了薰衣草、玫瑰、陳皮,還有剛自陽臺上采下的迷迭香和薄荷。我先將干艾草揉搓成團,掌心間窸窣脆響,艾草的清香飄散開來,耳目為之清新。妞妞取來石臼,小中醫似的念叨:“薄荷驅蚊,配艾草,再來點玫瑰香,適合遛彎時佩戴。”說著抓取幾片薄荷、幾粒玫瑰花苞,又丟了一團艾草進去,硿咚硿咚,花香草香交織氤氳,人心慢慢沉下來、靜下來。“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那些背過的詩句,不由自主地流淌了出來。妞妞說,好治愈呀,原來月宮中的玉兔每天都做著如此解壓的工作。細想,還真是,日日在藥香里凝神靜氣,歲月都溫柔了。
那天,我們守著餐桌忙活了一上午,做了十個香囊,綁了兩把艾草花束。妞妞將香囊分送給了好朋友,我將其中一把艾草花束贈予鄰居。鄰居姐姐一臉歡喜,又是回饋妞妞五彩繩,又是請我們品嘗各種口味的粽子。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節日不僅關乎文化的傳承,還有情感的流動,父母子女之間,朋友鄰里之間,古人今人之間。節日,總關情。
夜色漸濃,薰衣草香囊在我的床頭沁出淡淡的香氣,我回味著遠離手機、沉浸手作的這一天,心里是滿滿的充實感。重點不是我們還原了多少古禮,給孩子滲透了多少傳統文化知識,而是我們在一起度過的時光。我們一起搗藥聞香,一起品粽念古,為彼此祈福……在陪伴里承襲古人的智慧并播下愛的種子。端午,不只是艾的儀式,更是愛的儀式。
編輯"東籬"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