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工作在上海,家在北京,于是就要兩頭跑,過雙城生活。在上海,我的時間和精力都在指導學生上;在北京,我的時間和精力主要都在陪伴孩子,和家庭交流互動上。
大女兒已經在北京大學讀四年級了,馬上要面臨研究生的學習生活,加上要跟著老師做一些研究,因此學習任務比較繁重,回家次數少。小女兒才上小學一年級,她特別喜歡讓我陪她玩。我在電腦前寫作時,小女兒有時會走過來,對我說:“爸爸,陪我玩一會兒吧。”聽了小女兒的話,我一般都會停下手中的工作,和她玩一會兒。
小女兒所說的玩,有些不一樣。她特別喜歡做這三件事。
一是讓我給她講故事。我講故事時,女兒總是聽得入迷。她最喜歡聽我小時候的故事,對我兒時的生活充滿好奇,總讓我講講那時吃的什么、怎么玩耍。有一次,我給她講我小時候過中秋節的事,當時家里沒準備足夠的月餅,我和弟弟只能分吃一塊月餅。她安安靜靜地聽著,許久都沒出聲,過了好一會兒才輕聲問:“爸爸,是不是那時家里很窮,買不起月餅呀?”我說是的,她就不再問了。我還給她講我六歲就學會了做家務,會做早餐,會煮飯。她感到很驚奇。沒多久,她就主動要求我教她洗碗,還搶著擦桌子?,F在她也很愛干凈,每次做完手工,都會仔細收拾桌面,把小工具、小材料擺放得整整齊齊。平時還會幫媽媽疊被子、收衣服、掃地。
二是陪她在家里一起玩游戲。有時,我和她一起扔小布包、小沙包,丟小熊,兩人在房間兩頭,互相朝對方扔,扔得滿頭大汗,她特別開心,總是咯咯笑。有時,我和她一起跳舞,她每次看了一些跳舞的視頻,或者在學校里學到了舞蹈動作,就要帶我一起練習,還教我把動作做準確。我笨手笨腳的,她一點不嫌棄,總是很耐心地教我。我讓她示范,她總是很認真,好像自己就是老師。前一陣,北京科技出版社一位編輯老師送了我一套日本兒童推理小說,小女兒特別喜歡讀。起初,她自己捧著書慢慢讀,因識字有限,讀得不太連貫,后來索性要我給她讀。漸漸地,她喜歡上了這套充滿懸念故事的推理小說,甚至突發奇想,要我模仿書中主人公練習拳術。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比畫招式,她特別喜歡,也跟著比畫,這差不多成為我們每天鍛煉身體的室內游戲。
三是和她一起做手工、畫畫。一有空,她就拉著我和她一起臨摹書刊上的插畫。她還喜歡自己構思、創作,畫的畫、做出的手工作品十分精致。我拍照發在微信朋友圈,每次都收獲很多點贊,有少兒刊物編輯看到后聯系我,說想在他們刊物上發表。于是,還沒上小學,女兒的繪畫作品就登上了刊物,還獲得了全國性的獎項。
當然,讀書是小女兒每天最喜歡做的事。上幼兒園之前,她媽媽就堅持陪她讀書。上幼兒園后,她有時候會自己翻看繪本和一些幼兒雜志。去年秋天上小學,有些字數少的書,她可以獨立閱讀了。有時,她自己主動讀一些文字比較多的書,讀得很慢,但讀得很入迷,甚至可以連續讀兩個小時。
2
小女兒喜歡的事情特別多,每次姐姐放假回家,她就纏著姐姐帶她拼拼圖或拼比較復雜的樂高玩具。也喜歡和我們一起到社區里散步,她會去運動器材那里玩?!,F在她能獨立翻單杠,還會攀爬各種運動器材,在操場上可以跑十圈。
小女兒也喜歡和我聊天,有時,她說出的話讓我吃驚。我說錯了或者有些問題提得不太對,她都會指出來,甚至會用責備的語氣說:“爸爸,你不能那樣說。”我想一想,覺得她說得對,提醒得很好,就會告訴她,爸爸說的話、做的事情并不都是對的??吹贸鰜?,小女兒很信任我,她的眼神告訴我:爸爸值得她信任,她喜歡爸爸。
我寫過一本書《愛是陪伴和引領》,是獻給和我一樣愛孩子,也關注兒童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朋友的,書里講了不少我陪伴大女兒的故事。最近我又出版了一本書《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里面講述了不少陪伴小女兒的故事。兩個女兒喜歡我和她們玩,其實是渴望我的愛和陪伴。
3
愛孩子,就是給精美的食物和漂亮的服飾嗎?我想不是。誠然,如果家庭條件優渥,在孩子衣食住行方面多花一些錢未嘗不可。但真正的愛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條件的滿足上,還要用心去陪伴。孩子需要陪伴,需要在陪伴中感受到愛并建立親子信任。我們大部分人是普通人,過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我們或許沒有創造優渥物質條件的能力,但每個人都能在日常點滴中,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扛起教育的責任。
小女兒七歲多了,我也度過了人生美好的中年,我覺得生命中最美的時光才剛剛啟幕。陪伴小女兒成長,會讓我收獲很多平凡日子里的快樂和幸福。
譚旭東: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偉長學者”特聘教授
編輯"喬可可"187224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