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幼兒成長、生活的地方,每位家長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孩子,也產生了教育方法的多樣性。不同的教育方式下,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不同,他們在與外界互動交往的過程中,會根據自身的認知經驗向外傳遞不同的信號。
老師通過觀察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發出的諸多信號,可以了解幼兒的隱性需求,給予適宜的愛與教育,使其感受到被認可,獲得滿足,在愛與理解中健康成長。
“就是要搶回來”
在科學探究室,大家忙著組裝樂高玩具。壯壯抓住一個帶輪子的樂高材料與琪琪對峙著,雙方都不松手。琪琪說:“這是我先拿到的。”壯壯說:“我先看到的,而且我這里就差一個輪子。”說完,猛地推了一下琪琪,倒地后的琪琪大哭起來。壯壯說:“我爸爸說就是要搶回來,我要這個輪子。”老師嘗試引導壯壯向琪琪道歉,并嘗試協商一起玩,但是壯壯并不予理會。
小朋友在玩游戲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爭搶玩具的狀況,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后,都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壯壯爸爸的“搶回來”這個觀點,讓壯壯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懂得與人溝通,阻礙了其社交技能和解決沖突能力的鍛煉。我們與壯壯家長進行溝通,其家長亦認識到,幼兒的社交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社交技能,以及與同伴友好相處、協商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我就是做不到”
下午吃點心環節,樂樂吃完了小肉包后就坐在椅子上等著老師剝橘子。老師說:“我們已經是上幼兒園的小哥哥了,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做的哦。”并手把手教樂樂剝橘子皮,沒想到樂樂把橘子丟在餐盤中,嘟著嘴說:“我就是做不到。”樂樂在很多場景中都會講這句話,稍有挑戰就會說“我就是做不到”。這反映出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不足,以及良好生活習慣的欠缺,導致其遇到挑戰時出現逃避心理、依賴心理。
我們及時關注幼兒在面對困難時的畏懼心理,一日活動中引導樂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通過玩手指游戲、手工制作、參與班級勞動等,鍛煉其手部小肌肉。樂樂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逐漸感受到完成任務帶來的自信心,扭轉了“我就是做不到”的自我認定。
“大家都別玩了”
在自主游戲時間,甜甜和皓皓正沉浸在娃娃家游戲中。突然天天跑來,猛地掀翻了炒鍋,并對甜甜和皓皓的制止置若罔聞。老師注意到這一情況后,立即暫停了天天的游戲,并試圖引導他向同伴道歉。然而,天天帶著一股倔強,始終沉默不語。在這個情景中,我們可以看出天天在游戲活動中缺乏計劃性和目的性。當其他孩子忙于操作和體驗時,天天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采取了極端的行為。
孩子的這些行為,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家庭教育的不同模樣。這些行為讓我們看到,老師和家長需要緊密協作,解開孩子行為背后的謎團,在愛與教育間找到精準的銜接點。
觀行為——尋找愛與教育的連接點
古人云“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幼兒呈現的典型行為,深受環境、教育等因素影響,而這背后也可能是愛的不同表達。我們通過觀察這些行為,嘗試探尋愛與教育的連接點,讓二者相得益彰。當幼兒出現爭搶、鬧脾氣、不愿嘗試等行為時,我們需要細究他們的言行意圖,與家長積極溝通互動,在信息互換中達成共鳴,助力孩子接納情緒,學會合理表達與調控,共同營造兼具愛與教育的成長環境,糾正行為偏差,為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析原委——探索愛與教育的平衡點
教育并非單純灌輸知識,而是點燃孩子內心求知的火焰。這火焰的點燃,離不開愛的助推,更需要愛與教育實現平衡。當幼兒出現異樣行為,多因生活中缺少恰當引導。剖析幼兒行為成因,也是成人反思自身教育方法的契機。成人應以"“松弛有度、合情合理”之法,在養育中尋得愛與管教的平衡點,借適宜的教育理念與行為,引領幼兒成長。
尋可為——架構愛與教育的出發點
愛之深,則謀遠。幼兒正處于成長關鍵期,成人的教育觀念與行為,深刻影響著幼兒的情緒、舉止和言行,對其認知與社會性發展意義重大。教師與家長溝通時,應探尋切實可行的切入點,找準問題根源。指導家長莫將自身壓力、競爭觀念過早傳遞給幼兒,避免包辦,剝奪孩子自主探索的機會。同時,校家通過觀察、分析幼兒活動中的偶發事件,抓住教育契機,共商教育之策,為幼兒營造“求同存異、美美與共”的成長環境。
唐麗華:江蘇省南京市將軍山幼兒園教師
編輯"喬可可"187224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