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敦煌邊飾紋樣;中小學校服;新中式;敦煌藝術;文化傳承;創新設計
引言
在提倡文化自信的當下,傳統文化的發掘與傳承更為迫切,敦煌邊飾紋樣作為敦煌壁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為其探尋更多的傳承路徑。中小學校服受眾特殊,承載著教育意義,適于成為文化的載體。已有成功的案例表明,敦煌邊飾紋樣與中小學校服的結合是可行的。在承載傳統文化的中小學校服設計中出現了一些誤區,生硬地加入盤扣、祥云圖案等中式元素時違和感強,并不能使中小學校服具有文化內涵。文章將新中式服裝的概念及設計理念引入中小學校服設計中,有助于解決上述設計問題,又能指導敦煌邊飾紋樣與新中式中小學校服的應用實踐。
一、新中式中小學校服簡介
現階段眾多學者在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中式元素、中式審美等與中小學校服的創新融合方法。整體來看,這一領域的研究針對性強、較為碎片化。服裝領域中的“新中式”概念已經較為成熟,將其引入中小學校服設計研究中,可以更為整體、系統地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等與中小學校服設計的有機融合方法。在服裝行業,“新中式”可以理解為基于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審美觀,結合現代產品造型進行有機設計,帶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并且隨著時代時尚潮流發展而不斷創新變化的服裝風格[1],根為“中”,形為“新”是新中式服裝的精髓所在[2]。結合新中式服裝的概念并考慮到中小學校服的特殊性,本文所研究的“新中式”中小學校服是指兼顧校服實用屬性的同時,在設計中融入中式美學與中式哲學,能充分發揮育人功能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校服。
二、敦煌邊飾紋樣概述
敦煌紋樣是敦煌石窟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形式豐富的圖案造型和自成一格的地域色彩[3],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敦煌邊飾紋樣是指敦煌壁畫中用于各部位圖案分界處起銜接或隔離作用的帶狀連續紋樣,也會與其他紋樣組合使用組成綜合性的大圖案,本文研究的邊飾紋樣主要是前者。常沙娜教授所著的《中國敦煌歷代裝飾圖案》一書中,將敦煌圖案歸為十大類,邊飾圖案為其中一大類[7]。邊飾紋樣概況如圖1 所示。
(一)不同時期敦煌邊飾紋樣特點簡介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是邊飾紋樣形成的初期,此時邊飾紋樣題材以幾何形紋樣與植物紋樣為主,圖案線條與用色都較為隨意簡單,整體風格疏朗簡約,展現出質樸與自然的美感。隋代在繼承北朝邊飾的基礎上又有所豐富,增加了濃郁的外來文化風格,整體風格秀麗靈動。
唐代邊飾紋樣的內容、結構、色彩等達到了一個頂峰。敦煌學者常沙娜將唐代邊飾紋樣的結構形式分為波點連續、散點連續、幾何連續、疊鱗連續。唐朝時期敦煌邊飾紋樣題材包括植物紋樣、幾何紋樣、動物紋樣等。從初唐到盛唐,邊飾紋樣呈現一個由簡入繁的過程。盛唐時期邊飾紋樣出現了大量的團花紋,團花紋形狀飽滿,層疊有序,雅致端莊。色彩上,盛唐時期敦煌邊飾紋樣追求鮮明與艷麗與強大視覺沖擊力。在色彩的使用方法上,除了使用冷暖色營造強對比以打造豐富的視覺效果外,還使用層疊暈染的方法打造紋樣的質感與立體感。中晚唐時期邊飾紋樣更加注重細節的繪制、層次感的表現和色彩的搭配。內部紋樣的疏密度由初唐的松散、盛唐的緊湊到緊密無間,形成了十分繁復的視覺效果,對比于唐代邊飾紋樣大氣規整的風格,中晚唐時期顯得繁復和零碎。
五代、宋、西夏、元在敦煌藝術的發展歷程中被統稱為敦煌晚期,邊飾紋樣整體不似唐代絢爛,但也別具一格。五代時期邊飾紋樣又開始回歸簡潔,色彩搭配和線條應用都變得簡單舒展。宋代敦煌邊飾紋樣追求簡約、清新自然的美感,不追求過于豐富的細節和煩瑣的裝飾。西夏時期敦煌邊飾紋樣受到遼等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呈現出濃郁的民族特色,例如,西夏時期出現的“波狀卷云紋”邊飾就是受到了回鶻民族的影響[4]。據敦煌研究院發布的榆林窟簡介可知,西夏早期壁畫藝術與宋代壁畫一脈相承,相似度極高,而后期有些壁畫深受宋遼的影響呈現出完全不同于人們印象中的另類感覺。元代與西夏一樣,同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這一時期敦煌邊飾紋樣依舊蘊含著民族特色,同時邊飾紋樣的題材又有更新,出現了寶珠等素材。
(二)敦煌邊飾紋樣的分類
1. 題材的分類
總的來說,敦煌邊飾紋樣題材可以分為植物紋、動物紋、幾何紋、自然紋樣和其他。植物紋樣有忍冬紋、蓮花紋、纏枝花草紋、石榴紋、葡萄紋、萱草紋等;動物紋樣有鳳鳥紋、鹿紋、孔雀紋等;幾何紋樣包括菱格紋、龜甲紋、回紋等由線條構成的幾何形狀;自然紋樣包括云氣紋、水波紋等;除此之外還有人像、寶珠等其他題材。
2. 紋樣構成方法分析
抽象與具象相結合。敦煌邊飾中既有花卉、動物、人像等刻畫細致的具象圖案,又有通過觀察與感悟從具象事物中提取出能表現其特征的簡潔線條。具象的圖案能迅速傳達出想要表達的信息,增加畫面的趣味性與生動感,抽象的圖案內斂含蓄地表達信息,增加畫面的深度。虛實結合的表達手法使得畫面張弛有度。
對稱與重復。敦煌邊飾紋樣中最常見的構成方法就是對稱與重復,畫師將一個或者幾個基礎圖案看作一個單元,將這一單元以各種規律的分布方法進行對稱與重復排列,得到最終的紋樣。整個過程十分講究平衡原則,排列出的圖案均呈現出和諧穩定的視覺效果。單元圖案通過有秩序感的重復排列,形成節奏感極強的律動效果,靜態的畫面有著平靜流淌的感覺。
(三)敦煌邊飾紋樣與新中式中小學校服設計結合的必要性
敦煌學者常沙娜在其研究中表示“敦煌裝飾圖案藝術的造型元素、色彩配置、圖案內涵等都是現代設計可以充分借鑒并發揚光大的,包括建筑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紡織服裝設計、工藝美術設計等……”[5]。敦煌邊飾紋樣需要得到創新傳承,新中式中小學校服設計需要融入文化以增加底蘊,因此兩者的結合是非常有意義的。本文探討的新中式中小學校服是結合敦煌邊飾紋樣,對中小學校服予以再建構的嘗試。希望以敦煌紋樣中的文化內涵作為根基,探尋新中式中小學校服設計的新的可能性。
三、敦煌邊飾紋樣的藝術特征
(一)線條之美
線條的流暢感。敦煌邊飾紋樣是一種連續紋樣,由一個單元圖案連續組合而成,單元圖案中無論是曲線還是直線、無論是長短都均勻順滑,幾乎沒有頓挫感,在單元圖案銜接處的線條也都呈現自然連貫的狀態,沒有生硬突兀的轉折點。流暢的線條呈現出的是和諧的視覺美感,也表現出平靜自然又舒展的意境美。
線條的粗細變化。敦煌邊飾紋樣中通常在線條上使用粗細變化的手法去賦予畫面豐富的層次感和空間感。線條的粗細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紋樣中一根線的粗細變化,其二是紋樣整體中粗線條與細線條搭配使用。同一根線中有粗細變化便于刻畫所勾勒圖形的立體感,使其更加鮮活。粗細搭配的線條則能使畫面呈現出清晰的主次關系,使得畫面更加有層次感和深度。在敦煌邊飾紋樣中,粗線條通常被用來勾勒紋樣主要部分的輪廓,增強主要圖形的存在感與視覺沖擊力;細線條被用來描繪細節、銜接整體,增加畫面的精致度與細膩感。
線條的疏密及間距安排。敦煌邊飾紋樣中線條疏密安排十分得當,線條疏密安排層次分明。在整個畫面中通過線條不同的疏密情況可以輕易區分出紋樣的主體與背景,通過線條疏密的變化使紋樣在視覺上形成前后、遠近的空間關系。單元圖案中圖形的外輪廓線一般安排得較為松散,圖形的內部用以刻畫層次感的線條往往十分緊密,能引導觀眾快速區分主題與細節。線條的疏密安排可以決定畫面的情感與氛圍,松散的線條安排可以奠定整體輕松自由的情感基調,營造寧靜飄逸的氛圍;緊湊的線條安排奠定的是緊張急促的情感基調,營造的是熱烈濃厚的氛圍。
直線與曲線的碰撞。敦煌邊飾紋樣通常由直線與曲線組合而成,直線簡潔剛硬,代表著穩定、靜止與力量,曲線流暢優美,代表流動、變化與柔和。兩者看似對立,但實際上在無聲之中達到了和諧的統一,互相幫襯并巧妙融合。直線干脆利落,為紋樣帶來支撐性與簡潔硬朗的風格,曲線的形態與走勢都變化靈活,為紋樣增添動感與活力。直線與曲線的碰撞帶來的是一種美學平衡,直線為自由流動的曲線有了規則與秩序,曲線則綜合掉直線帶來的沉悶與距離感,在井然有序中注入自由與活力。
線條與所描繪主體的匹配度。在描繪不同主體時,線條的使用往往與主體自身蘊含的寓意相匹配,例如,在繪制凌冬不凋,象征忍冬紋堅毅與強大生命力的忍冬紋時,使用的線條粗獷大氣且簡潔有力。在描繪象征純潔高雅的蓮花紋時,所使用的線條就較為細致柔軟。在描繪鳳紋與鹿紋的線條相比較,鳳紋線條飄逸柔韌,鹿紋線條則更有力量感。線條與主體寓意遙相呼應,畫面和諧度更高。
(二)色彩之美
善用高飽和度色彩。敦煌壁畫顏色多樣,多使用高飽和度顏色與黑白等中性色彩做搭配,紅色、綠色、藍色、黑棕色、白色等顏色在敦煌早期、中期、晚期均有使用,但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色彩偏重。早期石窟中以紅、綠、藍、白色為主,到隋唐時期,紅色和綠色占大部分,而綠色又是西夏的主要色系[6]。早期敦煌裝飾圖案色調比較單一,多為土紅底色的暖色調,色彩結構上多用“對比色調”;到了隋唐時期,色調已極其豐富多樣,既有“對比色調”,又有柔和的“調和色調”,總的色彩傾向是沉著而高雅的,同我國傳統的繪畫色彩觀念相一致[7]。在敦煌裝飾圖案中,土紅、石綠、赭石、石青、棕褐、朱砂等一般被用作主色調。作為敦煌裝飾圖案的一部分,邊飾紋樣的色彩運用也是如此。
對比與暈染。從色彩搭配上來看,敦煌邊飾紋樣整體常使用對比的手法,例如使用土紅、朱砂與石綠石青形成對比,塑造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迅速吸引觀者的注意力。除此之外,強對比的用色方法還能增加畫面的層次感與空間感。在層疊暈染法出現之后,紋樣局部又出現了同色漸變的色彩搭配。在用色時,工匠非常注重各個色彩之間的面積比例、色彩的明度與純度,力求在視覺上找到平衡點,使整個畫面穩定又和諧。
四、敦煌邊飾紋樣在新中式中小學校服中的應用分析
(一)應用案例概述
敦煌邊飾紋樣文化底蘊深厚,美學特征明顯,非常適合為新中式中小學校服賦能,現階段已有成功的設計案例。2022 年時,敦煌四中推出的敦煌文化校服就引發了人們的熱烈討論,人民網、光明網、新華網等官方媒體都用“火了”“出圈”等熱門網絡用語來表達贊美。這一系列為制式校服設計,品類為西裝外套、西褲、半裙、襯衫、短褲,選取敦煌莫高窟壁畫第31 窟團花卷草紋藻井圖搭配第254 窟的卷草紋邊飾,卷草紋邊飾以印花的方式(如圖2 所示)點綴在袖口與褲子口袋口處(如圖3、4 所示),簡約大方。
在北京服裝學院完成的以“大美敦煌,賡續傳承”為主題的敦煌市中小學文化校服設計系列中,4 個設計主題分別為“嚴謹、蓬勃、勤奮、團結”,每個主題都對應著不同的色彩和紋樣,這些色彩和圖案均選自敦煌莫高窟壁畫,4 個設計系列涵蓋制式校服與運動類校服,與2022 年的敦煌文化校服相比,品類更加豐富、色彩更加多樣。設計系列2“蓬勃——葳蕤蓬勃,賡續傳承”(如圖5 所示)以敦煌壁畫中大量出現的石綠色為主色調,并搭配唐代第217 窟中的邊飾紋樣——石榴卷草紋(如圖6 所示),衣領采用交領款式,前襟土紅色鑲邊,將石榴卷草紋以不同色調應用在領帶、領結、兜口、夏常服領口以及領子和運動中的兜口等處。系列4“團結——明德惟馨,勠禮同心”(如圖7 所示)以敦煌壁畫中大量出現的土紅色為主色調,點綴石青色,搭配灰色,并變化使用莫高窟盛唐第45 窟中團花紋邊飾(如圖8 所示),將團花以不同的色調應用在領帶、領結、兜口、領口以及里料等處。
這一系列敦煌文化校服一經發布便廣受好評,得到媒體、當地老師與中小學生的認可。《光明日報》、中國新聞網、《北京青年報》、北青網、敦煌市融媒體中心等多家極具影響力的官方媒體對敦煌文化校服展示活動進行了報道。敦煌共青團發文稱敦煌市中小學生們穿上了具有敦煌色彩和敦煌圖案的文化校服,讓孩子們將敦煌文化“穿”在身上,彰顯文化自信。
(二)紋樣提取與應用分析
對上述案例中使用的敦煌邊飾紋樣進行線稿提取、色彩提取與創新應用方式分析,得到表1(線稿提取均為筆者自繪)。
1. 紋樣題材局限性強
邊飾紋樣在校服中使用時,出現的題材種類局限性強且較為單一,基本為植物,主要為卷草紋與團花紋。敦煌紋樣題材種類豐富,除植物題材外,動物、幾何與自然題材從美學、寓意等角度分析,與中小學校服的適配度都很高。
2. 線稿的適度變形與簡化
敦煌邊飾紋樣精美絕倫,其線稿細節與層次都非常豐富。校服的特殊穿著群體與穿著環境決定了其在設計過程中不適合使用太過煩瑣的圖案,從美學角度、服裝生產工藝及成本控制的角度分析亦是如此。因此在實踐中,所使用的邊飾紋樣的線稿都經過了一定程度的簡化。出于造型方面的考量,部分紋樣的比例也會進行變化。
3. 色彩的保留與使用
邊飾紋樣的色彩變化幅度就比較小。通常會保留邊飾紋原本的色調,在此基礎上對色彩的明度與飽和度做出一些改變,但整體變化不大。紋樣的色彩往往還決定了整個系列服裝的色彩。
4. 多種創新應用方式并存
邊飾紋樣在中小學校服中的使用情況是較為良好的,不是簡單的堆砌,也沒有胡亂的拼湊;是經過考慮并加以創新后使用的。邊飾紋樣在中小學校服中的創新應用方式主要有三大類,一類為簡化線稿并調整配色,基本不改變紋樣造型與排列組合方式;一類是在單元圖形基礎上進行創新設計,改變了紋樣原有的造型但不改變排列組合方式;另一類是提取紋樣色彩與元素應用到設計之中,不直接應用紋樣。
五、敦煌邊飾紋樣在新中式中小學校服中的設計應用
(一)應用原則
學者葉黎君在其研究中表示,敦煌聯珠紋在視覺傳達中的應用原則可以總結為體現民族傳統文化內涵原則、傳統圖形的繼承與創新原則以及迎合時代特征和審美追求原則這3 點[8]。在敦煌邊飾紋樣在新中式中小學校服的應用中,這3 點原則同樣適用,筆者將敦煌邊飾紋樣在新中式中小學校服中的應用原則總結歸納為以下3 點。
1. 對敦煌邊飾紋樣的尊重與傳承原則
將敦煌邊飾紋樣與中小學校服設計相結合的目的之一是保護與傳承敦煌邊飾紋樣,因此在使用敦煌邊飾紋樣進行靈感提取及設計實踐時,要抱著尊重的態度對其線條構造、色彩搭配、文化內涵及象征寓意等進行認真的求證。要確保設計的準確度與深度,避免因考證不足而使用錯誤的信息,導致觀者對敦煌邊飾紋樣的誤解。
2. 敦煌邊飾紋樣的創新應用原則
傳統文化不僅要在設計中傳承,而且要在設計中發展[9]。創新是設計的靈魂,在尊重與傳承敦煌邊飾紋樣,保留其文化特色的前提下,結合現代設計手法與審美需求對其進行創新再設計,尋找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平衡點,探尋敦煌邊飾紋樣發展的更多可能性。
3. 適配性原則與實用性優先原則
進行新中式中小學校服設計時,所選用的敦煌邊飾紋樣中的素材美學表達方式與文化寓意內涵必須符合中小學校服設計的特殊性。中小學校服承擔著對學生的教育功能,設計中選取的敦煌邊飾紋樣素材必須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助于學生心靈健康成長的內容。此外,特殊的穿著群體、穿著環境與超長的穿著時間決定了不論是怎樣的設計方法,校服的實用性考慮一定是放在首位的。
(二)應用實踐
敦煌邊飾紋樣在新中式中小學校服中的應用一方面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另外一方面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提升學生們的文化自信程度。筆者希望從校服的實際使用情況出發,設計出符合當前校服市場需求、能夠盡可能深入使用人群的產品。根據筆者在2024 年上海ISUE 國際校服園服展中實地調研得出:目前國內中小學校服使用率最高的依舊是運動類校服,品類大致可分為沖鋒衣(冬季著裝)、棒球服(春秋著裝)、polo 衫(夏季著裝)、休閑褲。因此筆者選定上述品類并著手設計方案。
1. 敦煌邊飾紋樣提取及創新
此前,學者張英姿、陳楚楚對一些傳統幾何紋樣做了再創造并應用于校服設計實踐中,證明傳統幾何紋樣應用于中小學校服設計中的可行性較高[10]。選擇敦煌第282 窟隋代幾何邊飾紋樣為靈感,在其基礎上進行簡化并提取敦煌代表性色彩進行再配色設計。282 窟的幾何邊飾紋樣是以幾何形色塊為背景,上裝飾線條花朵,整體是二方連續的構成形式。考慮到校服設計的特殊性,提取其背景進行創新再設計(如圖9 所示)。色彩上使用明度、飽和度更高的石青、石綠、土紅、朱砂、淺卡其色等,增加紋樣的活力感;內部線條使用虛線以豐富視覺效果,打破沉悶。幾何邊飾由簡單筆直的線條構成,代表的是嚴謹與認真,與校服的適配性高。
2. 設計實踐
筆者分別以土紅、石青為主色調,搭配創新設計的敦煌幾何紋邊飾紋樣設計出兩個富有濃郁敦煌藝術氣息的中小學校服系列(如圖10 ~ 12 所示)。是敦煌邊飾紋樣在新中式中小學校服設計中一次新的嘗試。
3. 設計反饋與設計思考
設計系列1 與設計系列2 在2024 年ISUE 上海國際校服園服展中反響良好,所展示的樣衣均被借出展覽,是敦煌邊飾紋樣與新中式中小學校服創新設計的一次成功實踐。
雖然本次設計在展會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仍然存在一些待解決的問題。例如紋樣呈現所使用的工藝;敦煌邊飾紋樣與中小學校服更和諧的融合方法;更多樣的敦煌邊飾紋樣在中小學校服中的應用研究等。這些都是我們未來需要繼續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結論與展望
敦煌邊飾紋樣題材豐富、寓意美好,兼具線條之美與色彩之美,其線條流暢自然、粗細變化得當、疏密及間距安排合理、直線與曲線形成平衡的美感、與所描繪主體的形象匹配;其色彩多樣,多將高飽和度的顏色與中性色彩搭配使用,善用對比等手法形成強烈但不突兀的視覺沖擊,很適合與中小學校服融合進行創新設計。將敦煌邊飾紋樣與新中式中小學校服結合一方面可以推動敦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另一方面可以豐富新中式中小學校服的文化內涵與設計思路,改善目前新中式中小學校服較為單一的設計形式,促進新中式中小學校服產品的多樣化。該課題既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又有助于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目前已有成功的設計案例,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敦煌文化被運用到新中式中小學校服設計中,設計出更多結合現代審美與生活方式的、富有底蘊的新中式中小學校服,推動中國校服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