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智慧文旅;數字化轉型;高質量發展;人工智能
中圖分類號:G124;F5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25)07-0155-04
DOI: 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5.07.029
Current Situation and Suggestion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mart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LIU Gang WEN Wen ZHAO Ying (Henan 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gazine, Zhengzhou 45oooo, China)
Abstract:[Purposes] This paper aims to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and explore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of smart cultural tourism in Henan Province.[Methods]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deconstruct structs the synergistic mechanisms of \"technology-industry-policy\" in smart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Henan's smart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Findings]There are some core problems in the smart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such as low technology conversion rates,inefficient resource value transformation,and dual lags in institutional supplyand talent reserves.[Conclusions] In align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new-generation information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5G,the study proposes strategies including building a \"cloud-edge-device\"collaborative system and creating a digital cultural tourism IP matrix.
Keywords: smartcultural tourism; digital transformation;high-quality development:artificial intelligence
0 引言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全國智慧旅游發展報告 2 0 2 4 ? ,全球文旅產業數字化滲透率已從2019年的 2 4 % 躍升至 3 7 % ,其中亞太地區以年均 2 1 % 的增速成為全球智慧文旅發展的主戰場。以人工智能、5G通信、區塊鏈、擴
在全球數字經濟與科技革命深度融合的浪潮下,智慧文旅作為文化與旅游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載體,已成為重塑全球文旅產業生態、推動經濟展現實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深度重構文旅產業的資源開發模式、服務供給形式和消費體驗場景。全球文旅產業正加速從“信息化\"向“智能化\"躍遷,技術驅動的沉浸式、個性化、可持續化體驗已成為行業競爭的關鍵點。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文旅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呈現出政策引領、技術賦能、區域競速的顯著特征。2021年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創新智慧旅游公共服務模式,推進以“互聯網 + ”為代表的旅游場景化建設。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發布的《關于深化“互聯網 + 旅游”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進一步細化任務,要求到2025年,國家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省級及以上旅游度假區基本實現智慧化轉型升級[1]。
河南省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黃河流域核心文化資源富集區,文旅產業對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支撐作用日益凸顯。2024年《河南文化發展報告(2024)》提到,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開封、洛陽旅游特色逐步形成,演藝產業成為河南文旅新名片,研學旅游深受歡迎,露營成為新時尚。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GPT-4等大語言模型在智能客服和內容生成領域的應用、5G網絡切片技術對低時延AR體驗的支撐,以及邊緣計算與區塊鏈結合構建的可信數據流通體系,正在催生文旅服務的范式變革。在此背景下,探究河南省智慧文旅高質量發展路徑,對于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1河南省智慧文旅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1.1河南省智慧文旅主要應用場景
在智能導覽方面,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景區AR導航、多語種語音解說等技術,如“只有河南·戲劇幻城\"項目創新性融合5G通信與數字孿生技術,構建智能調度系統,通過實時人流熱力分析動態調整演出場次,日均接待效率顯著提升。在智慧服務方面,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票務管理、景區能耗監測等系統的開發,如洛陽市欒川縣通過部署物聯網傳感器網絡,實現老君山景區生態環境的實時監測與預警,其2023年火災發生率較往年有所降低。在互動體驗方面,現有研究以3D建模、文物虛擬修復為主,如龍門石窟建成國內首個文物修復增強現實實驗室,通過高精度三維掃描與人工智能算法,實現殘缺壁畫的數字化復原與虛擬展示,技術成果已應用于萬佛洞等核心洞窟的沉浸式導覽系統。
1.2河南省智慧文旅相關政策與執行效果分析
河南省智慧文旅發展的政策環境持續優化,《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實施數字化改造工程,推動云臺山、龍門石窟、少林寺、清明上河園等5A級旅游景區及堯山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建設數字景區、數字度假區。2023年出臺的《河南省元宇宙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提出,要發展文旅元宇宙,建立線下主題場景與線上開放世界相結合的文旅新形態,充分發揮元宇宙沉浸式體驗優勢,結合虛擬世界打造豐富多彩的線下實景文旅項目[2]。
在政策落實方面,各地方政府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不斷探索差異化路徑。例如,市重點推進“城市大腦 + 文旅\"融合應用,建成覆蓋交通、氣象、公安等多部門的文旅應急指揮平臺;洛陽市則聚焦“東方博物館之都”品牌建設,通過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項目的運行,推動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等多家場館完成藏品數字化。
1.3河南省智慧文旅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生態分析
截至2023年,河南省建成5G基站數量突破18萬個3,實現全省4A級以上景區、重點文化場館5G網絡全覆蓋,位居中部六省前列。中原大數據中心作為國家級樞紐節點,已部署2000臺服務器專用于文旅數據處理,支撐河南文旅通平臺實現127家景區的實時數據接入與智能分析。
在邊緣計算與終端設備層面,河南省積極探索“云一邊一端\"協同架構。例如,洛陽應天門遺址博物館部署的多接人邊緣計算節點,可將增強現實渲染時延壓縮至 2 0 m s 以內,顯著提升游客的沉浸體驗流暢度;焦作云臺山景區投入運營的智能服務機器人,通過端側人工智能芯片實現自然語言交互與路徑規劃,大幅提升單日游客服務頻次。
產業生態方面呈現“鏈主引領、多元共生”的發展格局。以河南文化旅游投資集團為代表的龍頭企業,通過設立數字文旅基金,孵化出“唐宮夜宴”數字IP、豫劇元宇宙劇場等創新項目。
2河南省智慧文旅產業現存問題
2.1技術轉化率低
創新要素的流動梗阻導致技術供給與產業需求錯配。核心專利的產業化應用水平顯著滯后于技術研發投入,文旅領域發明專利轉化率不足30 % ,大量實驗室成果止步于原型開發階段。這種重研發輕轉化的創新模式,嚴重削弱技術對產業升級的驅動力。
2.2 區域發展不均衡
河南省文旅資源的數字化開發呈現“頭部虹吸一尾部塌陷”的非均衡格局。以洛陽、為核心的黃河流域重點景區,已構建較為完善的智慧服務模式;但豫東南地區縣域景區的數字化進程嚴重滯后,超過 6 0 % 的文旅資源仍以傳統展陳方式呈現,未能激活潛在的文化體驗價值,這種區域分化導致文化IP開發同質化問題凸顯。調研發現,全省數字文創產品中,以“少林功夫\"“唐三彩”為主題的設計占比超過 7 5 % ,而商丘火文化、信陽茶文化等特色資源的數字化轉化率不足 5 % 。
2.3制度供給與人才儲備雙重滯后
現行政策體系暴露出重硬件建設輕制度創新的問題。例如,《河南省文旅數據管理辦法》至今尚未出臺,致使景區與OTA平臺間的數據共享長期依賴臨時協議,數據要素價值化進程受阻。同時,還存在政策執行碎片化、文旅建設項目重復立項、資源整合效能低下等情況
人才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制約了產業升級進程。河南省文旅行業數字化專業人才缺口較大,且現有人才隊伍呈現技術運維型多、復合創新型少的失衡特征。高校培養體系與產業需求脫節問題尤為突出,省內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的高校中,只有個別院校設立智慧文旅方向課程,教學內容多聚焦基礎信息系統操作,缺乏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的深度融合。這種現象導致企業在元宇宙場景開發、文化遺產算法建模等領域高度依賴省外技術團隊,本土創新能力培育陷入困境[4]。
2.4數字化傳播的異化效應
過度依賴虛擬化呈現手段,造成游客對文化遺產的認知停留于視覺奇觀層面,削弱了文化內涵的深度傳遞。典型案例顯示,某博物館將漢代畫像磚的全息投影作為核心展項,卻未配套相應的歷史語境解讀系統,導致大部分受訪游客僅關注技術形式而忽視文化價值。另外,技術應用的碎片化特征明顯,多數景區為突出技術手段,單點智能現象明顯,未能構建跨場景的技術集成生態。這種技術至上的傾向,實質上背離了智慧文旅\"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本質要求。
3河南省智慧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議
3.1政策供給
第一,完善數據治理制度體系。出臺《河南省文旅數據管理條例》,明確數據權屬界定、收益分配與安全防護規則。建立文旅數據分級分類授權使用機制,對游客軌跡等敏感數據實施聯邦學習下的“可用不可見\"管理模式。設立省級文旅數據交易服務中心,參考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模式,制定文化數據資產定價與交易規程。
第二,創新要素供給機制。設立文旅科技發展基金,采用投貸聯動方式支持關鍵技術產業化。推行數字文旅新基建試點,將智慧景區基礎設施納入資產證券化范疇。實施文旅數字工匠培育計劃,在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河南科技大學等高校設立智慧文旅交叉學科,構建“技術認證一項目實訓一企業錄用”的人才輸送通道。
第三,構建文化價值傳播機制。圍繞“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定位,開發“技術 + 敘事”雙驅動的數字展陳系統,在虛擬場景中嵌入歷史語境解讀模塊。例如,在漢代畫像磚全息展項中,集成語音導覽、增強現實注釋與互動問答等功能,使文化信息觸達率提升至 7 5 % 以上。建立文旅項目文化價值評估制度,將游客文化認知度納入智慧景區考核指標。
3.2 技術賦能
第一,打造“云一邊一端\"協同的技術基座。依托中原大數據中心算力優勢,構建覆蓋“一洛陽一南陽\"的文旅邊緣計算節點網絡,部署面向增強現實渲染、實時數據分析的專用多接入邊緣計算設備,將數據處理時延壓縮至 2 0 m s 內。在龍門石窟、殷墟等核心景區試點5G網絡切片技術,為8K全息投影、多人在線元宇宙等場景提供網絡保障。同時,開發適配縣域景區需求的輕量化智能終端,實現數據隱私保護下的模型協同訓練,破解中小景區算力資源約束。
第二,攻關文化數字化核心技術。設立省級文旅數字技術重點實驗室,聚焦三大技術方向。一是文化遺產智能修復,重點研發基于生成對抗網絡的文物缺損部分補全算法,建立黃河流域彩陶、青銅器等器物的數字化修復標準。二是沉浸式體驗引擎,重點開發支持跨平臺運行的擴展現實內容創作工具鏈,降低中小景區虛擬場景開發成本。三是可信數據流通,構建基于區塊鏈的文旅數據確權與交易平臺,實現游客行為數據、文化資源數據的合規化利用。
3.3 生態優化
第一,構建文旅創新聯合體。由政府可引導成立智慧文旅產業聯盟,整合河南博物院、嵩山實驗室、文旅科技企業等主體的創新資源,建立“需求眾包一協同研發一市場驗證\"的敏捷創新機制。
第二,培育數字文旅IP矩陣。深化“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體系,實施文化基因解碼工程,對太極拳、鈞瓷燒制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萃取,建立包含10萬個文化元素的中原文化基因庫[5。此外,構建“兩核三帶\"數字文旅體驗廊道。例如,在中華夏文明探源數字廊道,串聯大河村遺址、洛陽二里頭夏都遺址數字化展館,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還原早期中國城市形態;在中黃河文化生態數字廊道,重點部署沿黃生態數字孿生系統,實時展示河道變遷與文化遺產分布,開發數字黃河漂流沉浸式項目;在中紅色記憶傳承數字廊道,運用混合現實技術活化鄂豫皖革命紀念館、竹溝革命舊址等紅色資源,實現歷史場景的交互式敘事。
第三,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開發IP衍生內容生成平臺,實現從文化符號到數字文創產品的自動化轉化。重點扶持“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標桿IP的元宇宙化改造,構建“數字內容一實體衍生一場景消費”的價值鏈閉環。
3.4 標準完善
第一,建立綠色技術標準體系。制定《智慧文旅項自生態影響評價規范》,將設備能耗、電磁輻射等指標納入景區智慧化評級體系。例如,在太行山系列景區推廣太陽能智能標牌、生物降解傳感器等設備,確保文旅產業數字化進程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要求相協同。
第二,完善服務與體驗標準。制定《文旅數字內容制作規范》,確保文化IP開發的準確性與一致性;發布《虛擬現實場景建設指南》明確分辨率、交互響應時延等關鍵參數;建立《智慧景區服務質量評價體系》,涵蓋游客滿意度、文化認知度、技術體驗流暢度等指標;制定《沉浸式體驗項目安全規范》,規定設備安全認證(CE/FCC)、應急響應機制等要求。
4結語
在全球文旅產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驅動下,河南省智慧文旅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本研究不僅為河南省智慧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黃河流域乃至全國文旅數字化轉型貢獻了河南方案。在數字技術與文化經濟深度融合的新時代,河南省有望通過智慧文旅建設,實現從文化資源大省向文旅經濟強省的跨越式發展,為“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注入新的活力與內涵。
參考文獻:
[1]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互聯網 + 旅游”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EB/OL].(2020-11-30)[2024-12-25].https://www. gov.cn/xinwen/2020-11/30/c0ntent_5566041.htm.
[2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河南省元宇宙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的通知[EB/OL].(2022-09-21)[2024-12-25].https://www.henan.gov.cn/2022/09-21/2610742.html.
3河南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河南統計年鑒(2023)[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3.
[4石培華,王屹君,李中.元宇宙在文旅領域的應用前景、主要場景、風險挑戰、模式路徑與對策措施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8(4):98-116.
[5]張子瑩.“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區域文旅品牌設計研究[D].:河南工業大學,2024.
(欄目編輯: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