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汽車制造業的發展,生產設備的復雜性、規模的擴大及新能源的快速發展,火災事故發生的風險也日益增加。汽車生產制造企業在整個生產環節中涉及涂裝、燃氣使用、汽油使用等易燃易爆危化品,同時存在辦公樓、宿舍樓等高層建筑及生產車間等人員密集場所,火災防控對于企業生產的穩定性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分析汽車制造業面臨的消防安全挑戰,探討汽車生產制造業消防應急管理體系的建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改進建議,以提升汽車制造業在火災防控、應急處置及后續恢復方面的整體水平,減少火災事故的發生及降低火災事故所帶來的損失,確保人員生命安全和企業財產的保護。
關鍵詞:汽車制造業 消防應急管理體系 火災防控 應急預案 安全管理
近年來,國內外工廠火災事故多發,國家對消防安全要求越來越嚴格。汽車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涉及大量的機械設備、高溫高壓操作,并且為滿足生產工藝需求,在制造生產過程中可能會使用易燃、易爆氣體、化學品等危險物質,因此火災風險相對較高。火災一旦發生,可能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環境污染甚至影響企業的正常運營。因此,建立有效的消防應急管理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完善的消防應急管理體系,可以提高企業火災預防、應急響應和災后恢復的能力,保障生產安全和員工生命財產安全。
1 汽車制造業消防應急管理體系的基本理論
1.1 消防應急管理的定義
消防應急管理是指針對可能發生的火災事件,制定、實施有效的管理措施,快速響應火災事故,控制火勢并減少損失的全過程。其核心要素包括:火災預防、消防設施保障、火災應急響應、火災撲救、災后恢復和事故調查等。
1.2 消防應急管理體系的構成
組織架構:消防應急管理體系的組織架構通常由應急指揮中心、消防管理部門、各生產車間和應急救援隊伍等組成。
應急預案:消防應急預案是應對火災事故發生時的詳細行動方案,內容包括火災發生時的處理流程、責任分工、物資準備、人員疏散等。
消防資源:包括消防設施(滅火器、消防系統、消防水源等)、人員(消防員、應急救援隊伍等)和其他緊急物資。
信息化管理:通過消防監控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信息平臺等手段,實現火災事件的實時監控、預警、反饋和處理。
2 汽車制造業主要消防風險分析
汽車制造業的消防風險特點主要體現在火災風險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上,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消防風險。
2.1 易燃易爆化學品的使用
汽車制造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油漆、稀釋劑、汽油、天然氣等甲類易燃物質,存在管控不到位導致出現燃燒爆炸風險。
2.2 高層建筑
一些汽車制造業的辦公大樓、宿舍樓均建設為高層建筑,可燃物管控不到位、火源管控不到位、電氣使用等均可能導致高層建筑出現火災時,高層建筑火災對于企業來說,存在救援困難、逃生困難等特點,容易造成較大的事故傷亡及影響。
2.3 新能源的發展
隨著汽車行業的新能源發展,鋰電池、燃氣及氫氣等物質應用作為汽車動力,在使用過程中增加了企業的使用風險,管控水平及認識不足可能導致火災事故的發生。
2.4 可燃生產物質
生產過程的輪胎、可燃包裝物及產生的固廢等,均屬于丙類可燃物質,對火源管控不到位或可燃物不及時清理,可能存在事故損失擴大的風險。
2.5 人員密集場所
部分勞動密集型車間內機械自動化程度不高,需要大量的人力,人員管理難度大,在應對火災的同時不能做到響應及時。
以上風險均對汽車制造業的消防應急工作帶來了重大的挑戰。
3 汽車制造業消防應急管理的現狀與問題
針對汽車行業的客觀風險,按照人、機、料、法、環的原則,對汽車制造業當前存在的現狀和問題進行分析。
3.1 人的方面
許多企業對員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和演練重視不足,員工消防安全意識較低,尤其是在日常生產過程中,容易忽視火災防控措施,尤其是在非高風險崗位的員工培訓較少。即使有部分企業進行過消防演練,演練的內容和形式也常常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實際操作和應急響應能力的提升,導致在突發火災時,員工不能迅速有效地應對。同時對于重點崗位人員未能結合崗位實際進行培訓,無法突出一般崗位及重點崗位的差異化培訓,對于專職消防隊(微型消防站)人員也未深入進行技能培訓,出現異常情況時,可能存在初期應急不到位產生火災擴大現象。
3.2 機的方面
消防設施和設備不完善,消防應急技術方面水平較低。一些機械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消防設施設備陳舊或配置不齊全。常見問題包括:滅火器過期未更換,滅火器的數量不足,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故障,消防系統失效,防火門、防火墻不符合標準等。這些問題都可能在火災發生時導致撲救不及時,火勢無法有效控制,造成人員傷亡。一些企業缺乏基于信息技術的消防管理系統,消防監控和報警設備不夠智能化,信息反饋滯后,導致火災初期不能快速發現和響應,影響了事故的處理效率。
3.3 料的方面
生產所帶來的危險物質,許多企業存在被動式管控,未嚴格執行“三同時”管理,在前期設計引入時,未同步考慮相關的消防設施,導致后期無法增加,同時在日常管控過程中,排查不全等,都會產生易燃可燃物質的失控,從而產生消防事故隱患。
3.4 法的方面
3.4.1 消防管理機構不健全
在一些機械制造企業中,消防管理體系機構不完善、組織結構不明確、責任不清,許多企業缺乏專門的消防管理部門,消防管理職責分散于其他部門,導致消防管理職責不明確,執行不到位。部分中小企業甚至沒有專門的消防應急管理人員。
3.4.2 消防重點區域未采用分級管理
往往會導致火災風險評估和防控措施不科學、資源配置不合理,從而增加火災發生的可能性和損失。高風險區域未受到重點關注,可能會因缺乏特殊的消防設施和應急預案,導致火災發生時無法及時有效撲救,造成更大損失。
3.4.3 應急預案不具體
很多機械企業的消防應急預案存在過于簡化或缺乏實際操作性的問題。盡管有一些火災應急預案,但多為籠統的預案,未根據企業的實際生產環境、設備特點以及火災風險進行細化。例如,對于易燃易爆的化學物品或高溫高壓設備的火災應急預案缺乏詳細描述,預案實施性差。面對新型火災時沒有具體預案措施,例如,動力鋰電池火災的應急處置預案與其他一般火災預案一致,導致應急處理時絕緣工具、滅火器配置不足等。
3.5 環境因素
很多企業未定期開展消防5S管理,現場可燃物未及時清理、設備管道未定期開展積油積漆、雜草等可燃物質未及時清理,都會在環境方面對消防安全造成一定的影響。
4 汽車制造業消防應急管理體系的優化措施
根據汽車行業客觀存在的消防風險及普遍性問題,從“人的提升”“機的保障”“料的管控”“法的應用”“環境可靠”五個方面對汽車制造業消防應急管理體系提出優化措施。
4.1 “人的提升”方面
企業應根據崗位性質的不同及應急角色的不同,組織開展差異化培訓。
針對一般員工注重對于普適性消防技能的培訓,即對員工“三懂四會”能力的培養,確保員工均能懂本崗位的火災危險性、懂預防火災的措施、懂撲救火災的方法、會使用基本的消防器材、會報火警、會撲救初起火災、會組織疏散逃生,在此基礎上開展理論及實操培訓,同時定期進行抽查,確保人人均能掌握應急技能。
針對重點崗位員工,在“三懂四會”的基礎上,應更注重于對崗位特有的危險物質及消防系統等進行專業化了解熟悉,對于出現應急情況下設備設施的操作等崗位專業性要求。
針對專職消防隊(微型消防站)人員,應側重于對滅火作戰方案、水帶連接、水帶操作等滅火技能的培訓提升。
通過實施差異化培訓,提升崗位員工初期火災應急能力及企業消防力量的應急救援水平。
4.2 “機的保障”方面
確保現有的消防設施完好有效。企業首先應梳理消防設施清單,建立消防設施臺賬。針對不同消防設施類型,依據國家規范制定專業的管理規定,例如針對消防設施點檢要求、滅火器配置標準、疏散通道管理規定等。制定消防設施維保基準、消防設施維保計劃,做到半年覆蓋一次,并且每年應委托第三方機構做一次消防設施年度檢測,確保消防設備長期有效。對于老舊的建筑應及時更新其老舊消防設施,淘汰過期的設備,適當增配消防設施保證應急需要。做好消防設施管理需要從以上多個方面著手,確保設備符合規范、運行正常,并能在緊急情況下發揮作用。此外,消防設施管理要與應急預案、資金投入等方面相結合,從整體上做好火災防范和應急響應工作。
消防新技術的應用。企業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消防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安裝火災監控系統、自動報警系統、火災預警系統等,并將這些系統與視頻監控系統實現可視化聯動,實現火災發生時的信息及時傳遞和響應。
4.3 “料的管控”方面
企業應加強對“料”的三同時管理,在前期引入時,應針對性地進行風險識別,識別后制定控制措施,在實施時確保控制措施有效落地。在日常管控過程中,應通過加強巡查與管控,來確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能持續得到保障,強化對風險物質的全過程管控。
4.4 “法的應用”方面
完善消防管理制度,健全消防管理組織架構。汽車制造業消防管理體系不健全會導致嚴重的火災風險和安全隱患,要避免這些問題,企業需要從制度建設、消防設施管理、隱患排查、人員培訓、應急預案等方面著手,建立健全的消防安全管理體系。企業應設立專門的消防管理部門,明確消防安全責任人,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并確保其有足夠的資源和權限來執行消防安全管理任務。企業應建立消防應急指揮系統,明確應急指揮流程,確保在發生火災時,指揮機構能夠高效協調各方資源進行處置。此外針對大型企業,成立專職消防隊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消防安全管理措施,特別是在火災風險較高的企業,專職消防隊由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員組成,具備快速響應、精準處置火災事故的能力,可以在火災初期就進行有效控制,減少火災蔓延,降低損失。
消防重點區域采用分級管理。消防重點區域的分級管理是一種根據不同區域火災風險和危險程度,采取不同消防措施和管理強度的管理方法。這種分級管理方式不僅有助于提高消防資源的使用效率,還能有效降低因管理不到位而引發火災的風險。首先,企業需要對生產環境進行詳細的火災風險評估,根據火災的發生概率、火災后果的嚴重性以及火災蔓延速度等因素,將整個企業劃分為高、中、低三類消防風險區域。例如一類高層建筑、甲乙類物質(油漆、汽油、天然氣等)使用場所劃為高風險區域,丙類物質、貴重物品存放場所等劃為中風險區域。針對不同風險等級的區域,企業應制定不同的消防管理方案,對于高、中風險區域,應配備足夠的消防應急器材、制定專門的消防應急預案,針對高風險區域應加強日常檢查、人員培訓、應急演練。
建立消防三級巡查制度。消防三級巡查制度根據不同的巡查責任和工作內容,分為三個層級:基層巡查、管理巡查和專項巡查。每個層級的責任和任務逐步遞進,確保巡查工作全覆蓋、無盲區,確保火災隱患早發現、早處理。基層員工巡查是一線人員日常性、常態化的消防檢查,涵蓋了設備設施、消防器材、通道暢通等方面的檢查。消防管理人員巡查是在基層巡查基礎上,進行更專業、更為全面的檢查,不僅覆蓋基層的內容,還需檢查各類消防安全制度的執行情況和消防設施的完善程度。專項巡查是針對某類風險隱患開展的巡查方式,例如根據相關法規要求、季節變化、特定風險區域或設備等進行的專項檢查。消防三級巡查制度是企業加強消防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通過分層管理和責任劃分,確保消防安全工作覆蓋到每一個環節,形成全員、全過程的消防安全保障體系。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還需要通過強化人員培訓、提高技術支持、加強制度監督等方式,確保巡查制度能夠高效落地,真正發揮其作用。
制定科學、可操作的消防應急預案。各企業應結合自身生產特點和消防安全風險,制定詳細、可操作的消防應急預案。預案內容應包括火災初期的報警、現場滅火處置、人員疏散、安全警戒等程序,特別是針對不同類型火災(如油火、電氣火災、鋰電池火災等)的應急處理方案。同時,結合各個區域的環境等特點,制定場景式預案。依據應急預案開展定期演練,在演練過程中發現問題,不斷修訂預案,確保其時效性。
4.5 “環境可靠”方面
企業應建立5S管理機制,對于與消防相關的煙道、管道的清理、可燃物清理等方面納入定期的作業及監督內容,保障出現火災等意外情況時,不出現火災蔓延的情況,從環境方面保障消防風險可控。
5 結論
汽車制造業消防應急管理體系的建設是保障企業安全生產的重要環節。盡管許多企業已開始重視消防管理,但仍存在應急管理體系不完善、應急預案不細化、演練培訓不足等問題。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企業應加強對消防工作的重視,通過提升人員技能與意識、確保消防設施有效性及優化完善企業的應急預案等方面,綜合性提升汽車制造企業應對火災的能力,減少事故發生的概率,保護員工生命安全和企業財產。
參考文獻:
[1]王飛,李欣.汽車制造業消防安全管理現狀與對策[J].安全與健康,2022(08):25-27.
[2]王建國.消防巡查制度的建設與實施[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0(22):12-14.
[3]劉明.工業企業消防安全管理體系建設[J].中國消防,2021(01):98-103.
[4]張偉,王磊.消防安全管理體系的優化與創新[J].現代企業管理,2020(13):78-83.
[5]陳麗.消防應急預案的制定與實施[J].消防技術,2023,04(22):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