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藝術始終是關于個人愛好如何轉化為公共話語的。無論是在個體藝術家還是收藏的層面上。真正的問題可能在于,誰可以進入這些空間?他們進入的難易程度?以及觀眾在那里感到的歡迎程度和舒適度。
——馬克·拉波爾特
在當代生活語境中,收藏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財富積累,成為一種文化表達、社會參與甚至身份認同的方式。隨著新一代收藏家的崛起,收藏的趨勢和意義也在不斷演變。品牌、企業、官方的介入,社交媒體的普及,以及以收藏家主導的私人機構的擴展,正在重新定義收藏的本質及其在藝術生態系統中的角色。
為了深入探討這些話題,《收藏/ 拍賣》編輯部特別邀請到《藝術世界》(ArtReview)主編馬克·拉波爾特(Mark Rappolt)分享他的見解。作為藝術評論領域的資深專家,拉波爾特對收藏的文化意義、市場動態以及藝術公共性有著獨到的觀察。
在與拉波爾特的對話中,我們探討了收藏如何塑造藝術生態系統,尤其是對新興藝術家的影響;也分析了媒體在藝術價值與市場認知中的作用;并共同反思了以收藏家主導的機構擴展,是否意味著藝術的私有化趨勢。
收藏的演變
您如何定義今天的收藏?它是否仍然是一種身份象征,還是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或身份表達的形式?
本質上,權力結構并未真正改變。或許如今的藝術作品更多、流通速度也更快、范圍更廣,但這其實適用于所有商品。文化和自我認同的表達與其說關乎收藏,不如說更關乎藝術作品本身的內容以及作品如何、在哪里、向誰展示。我認為,“衡量”一件藝術作品的價值有許多不同的方式,經濟價值只是其中之一。如果我們僅將收藏作為藝術價值的指標,那么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陷入關于所有權和藝術作為商品的討論。這在許多層面上可能顯得狹隘。
全球范圍內,隨著品牌、企業和官方機構越來越多地參與收藏,這是否改變了收藏的本質?
我依然認為,這不是一個新現象。曾經君主、貴族和寡頭們一直都有收藏藝術品的傳統。某種程度上,這種收藏習慣只是被那些取代他們地位的人——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有官方機構所繼承。
收藏對藝術生態系統的影響
當代語境下,收藏如何塑造藝術生態系統,尤其是對新興藝術家而言?
顯然,收藏為新興藝術家提供了繼續創作并以此為生的途徑。但需要注意的是,收藏家購買作品的行為,也并不是藝術家生存的唯一方式。
對于那些經常被忽視的藝術形式,是否能通過藏家的收藏行為獲得認可?
我覺得這可能更多與作品的可見性有關,而收藏家確實有資源和能力讓這些作品更受關注。但僅憑收藏行為本身,并不等同于更廣泛的認可。
收藏對媒體與市場的影響
您認為媒體在塑造藝術價值和市場認知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正如我前面所說,市場并不是價值創造的唯一空間,價值的積累也可以是非經濟或非商業的(它可以是社會、文化、政治、理論、哲學、美學等方面的)。從廣義上講,媒體是讓事物變得可見的手段之一,它當然可以讓人們更關注某一事物而非其他。而認知是完全取決于人們看到了什么。
隨著更多收藏家在社交媒體上展示他們的藏品,這個行為是如何塑造市場的?
市場分為長期市場和短期市場。你提到的可能更接近后者,它更容易受到趨勢和潮流的影響。但我不確定在社交媒體領域,藏家是否真的是塑造市場的主要力量。那里還有其他類型的影響者,藝術家也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公共與私人維度談收藏
隨著由藏家主導的私人博物館和機構的擴張,這對藝術的公共性意味著什么?我們是否正在看到私有化的趨勢?
我認為藝術始終是關于個人愛好如何轉化為公共話語的。無論是在個體藝術家還是收藏的層面上。在歐美,許多公共藝術機構都建立在私人收藏或私人審美的基礎上。曾經的王室收藏也屬于這一類別。真正的問題可能在于,誰可以進入這些空間?他們進入的難易程度?以及觀眾在那里感到的歡迎程度和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