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品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因創作主體的多樣、真偽鑒定困難、評估體系復雜等特質,使其交易流程有著與生俱來的特殊性與復雜性,為交易結果增添了諸多變數。作為兼具展覽與交易功能的藝術博覽會(ArtFair,以下簡稱“藝博會”),既是發掘新興藝術人才的重要場域,也是藝術作品實現市場化流通的關鍵平臺。然而,現行藝術品交易市場的法規體系尚不完善,存在諸多亟待填補的空白與漏洞,使得藝博會交易(限于中國內地藝博會非文物藝術品交易)面臨著復雜的法律風險環境。
區分法律主體與關系
藝博會藝術品交易中的核心主體為四方:藝博會主辦方、畫廊、藝術家、藝術品買家。對于藝術家,本文暫不做討論。我國并無關于藝博會主辦方及畫廊法律主體類別的特別規定,二者組織形式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合伙企業、個體工商戶,甚至事業單位(如美術館、博物館)、社會團體(如藝術協會、文化基金會)等法律主體。不過,盡管無組織形式的設立要求,但根據《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第五條,藝博會主辦方及畫廊作為從事藝術品經營活動的經營單位,應當在領取營業執照后15日內,到其住所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辦理備案。
四類關系:
買賣合同關系:
買家與畫廊/藝術家達成交易,構成買賣合同關系。
委托代理關系:
藝術家與畫廊之間通常存在委托代理關系。藝術家作為委托人,委托畫廊作為代理人推廣和銷售作品。
知識產權許可使用關系:
藝術家與畫廊/藝博會主辦方可能簽訂單獨的展銷合同,用于參加藝博會展覽。藝博會主辦方可能需要獲得藝術家的許可,才能將藝術品用于展會宣傳資料的印刷。這類合同通常在展覽結束后即終止,雙方的授權許可關系也隨之結束。
服務合同關系:
藝博會主辦方與各參與主體之間形成了多層次的服務合同法律關系。具體而言有藝博會主辦方與畫廊之間通過簽訂展位租賃合同或綜合服務協議確立權利義務關系;還有就買方群體而言,藝博會主辦方通過搭建交易平臺、提供信息咨詢等方式履行義務。此外,藝博會主辦方可能直接與藝術家存在服務合同關系。例如,第25屆北京藝術博覽會、2024年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等主辦方,就曾將藝術家個人納入參展對象范圍,這一做法凸顯了藝博會招募政策的靈活性與多樣性。
買方視角的風險
(一)合同簽訂與履行從業者代理權限值得關注
標的物造假風險:
藝博會交易中的藝術品真偽爭議問題具有其特殊性與復雜性。藝術品市場長期存在真偽混雜現象,不排除部分不法分子利用藝博會的平臺公信力及公眾對藝術的熱情進行贗品交易的可能性。值得買家注意的是,藝博會及其參展畫廊的聲譽度與展品真實性之間并不必然存在正相關關系。在當前諸多藝博會招募政策中鮮見關于藝術品真偽鑒定的具體規范條款。在現實中也發現,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的畫廊亦可能存在銷售真假不明的藝術品的行為。究其原因,真偽鑒定本身就是一個目前未能完全克服的難題。
畫廊代理權瑕疵:
畫廊的經營模式主要可分為代理制與代銷制,二者在權利范圍與市場定位上存在顯著差異。在代理制模式下,畫廊作為一級市場的重要參與者,通過展覽策劃、市場推廣和學術研究,將其代理藝術家的作品推介給具有影響力的收藏群體。這種深度合作模式使畫廊成為藝術家作品定價的權威機構,其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到藝術家的職業生涯規劃中。相比之下,代銷制模式下的畫廊則主要作為展示平臺,其與藝術家的合作關系相對松散,通常由二級市場交易商運營。
值得注意的是,在藝博會這一多元化交易平臺上,畫廊從業者的構成復雜多樣,其代理權限的合法性與規范性值得特別關注。交易中主要存在以下風險點:其一,雙重代理問題,即同一畫廊同時代理多位風格相近且存在市場競爭關系的藝術家,卻未向買家充分披露相關信息,這種利益沖突可能導致后續收藏權益受損;其二,越權代理問題,部分畫廊可能超出代理權限范圍進行交易活動,如違反合同約定將僅限展示的作品私自出售。
(二)權屬爭議風險
物權與著作權:購買藝術品是否意味著擁有所有權?
以畫作為例,作為常見的美術作品類型,其創作完成的一瞬間即產生雙重權利:作者享有著作權,而作品原件的持有人享有物權。當作品發生買賣關系時,受讓人取得作品原件的所有權,此時在同一客體上即產生物權與著作權分離的法律狀態,即買家擁有藝術品實物,但版權仍歸藝術家所有。這種分離可能導致權利行使沖突:當著作權人(即作者)基于《著作權法》規定的展覽權、復制權等權利需要使用作品原件時,可能遭遇所有權人以物權為由的拒絕;相應地,所有權人在行使物權時,如欲對作品進行復制,則必須依照《著作權法》的規定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
這種相互制約的關系構成了對雙方權利的限制:著作權人的發表權、展覽權等著作財產權受到物權的制約;所有權人對作品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等權能也因著作權的存在而受到限制。這種權利沖突的根源在于“著作權”法對藝術作品原件與復制件的不同規制,體現了知識產權與物權之間的協調與平衡問題。下面梳理了幾項權屬方面易產生的具體風險:
所有權約定不明:
在藝術品交易合同中,對于所有權轉移的時間、條件等關鍵內容易缺乏明確約定。例如,合同未明確規定在買家支付全款后,藝術品所有權才正式轉移,可能導致在款項支付過程中,雙方對藝術品所有權歸屬產生爭議。
版權歸屬爭議:
藝術品創作過程中參與主體多樣,因此版權歸屬易產生爭議。
侵權風險:
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若對他人知識產權使用不當,可能引發版權糾紛,可能影響其藝術作品的市場價值,進而對買家權益產生影響。
2024年11月舉辦的“第11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上,某藝術家系列作品《此刻》參展并在開展首日便售賣一空。然而,多名互聯網博主發文聲討,稱他們公開發布的照片未經溝通和許可,被“照搬復制”進了這些畫中,藝術家由此陷入輿論風波。
給收藏家的策略如何讓藝術品交易更安全?
(一)審查交易主體資格
參展商資質:
當前公開渠道鮮見藝博會主辦方招募要求細則,為降低風險,建議買家主動關注藝博會主辦方和畫廊的主體與資質,進行藝術品交易前審查參展商營業執照、藝術品經營許可證等。明確委托代理權限:
與畫廊進行藝術品交易前,應買家審查畫廊授權委托書,核實其代理人身份和權限。
權屬與來源核查:
交易前要求提供《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規定的來源證明、作者授權文件。
(二)合同設計與完善
明確版權歸屬:
藝術品交易前,雙方應明確版權歸屬。審查合同中作品權屬相關條款,要求賣方提供完整的所有權鏈條證明。
合同條款特殊設計:
為有效防范真偽糾紛,建議買家在交易合同中:(1)設置“收貨后五日無理由退貨”條款,提供必要的驗貨期與救濟途徑;(2)付款條款與交付進度掛鉤;(3)明確保真條款,對高價藝術品建議約定專業機構鑒定前置程序,賣方交易時應如實披露藝術品瑕疵,可通過在合同中明確瑕疵描述、提供現狀照片或視頻等方式,讓買方充分了解真實情況;(4)可引入第三方擔保或保險機制。如由專業擔保公司對藝術品真偽和質量擔保,或購買藝術品交易保險,出現問題由擔保公司或保險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加強合同審查:
交易雙方簽訂合同前應認真審查條款,包括藝術品詳細描述、質量標準、價格、交付方式、違約責任、藝術品真偽保證、瑕疵披露等重要條款。同時,針對畫廊代理權問題,在合同中明確代理范圍、期限、禁止事項等,避免因代理權瑕疵引發糾紛。必要時聘請律師審查合同。
(三)維權策略與要點
當交易過程中發生糾紛或存在發生糾紛的可能性,買家應及時保留證據并采取行動。
證據留存:
為了確保后續維權有相應的證據,建議買家留存以下證據。(1)藝博會參展商名錄;(2)支付憑證;(3)作品狀態檢測報告;(4)展位現場照片(建議采用區塊鏈存證技術);(5)庭審出示的藝術品為案涉交易藝術品的證據。
對于交易藝術品可能是贗品的情形,則需注意收集:(1)鑒定意見、專家意見等證據;(2)賣方做出的“保真承諾”或“假一罰十”等聲明,注意證據的固定與保存;(3)特殊情況下,可主張藝博會主辦方承擔賠償責任。
在一個消費者在“藝博會”購買翡翠飾品的案例中,消費者回去后發現該飾品的鑒定證書均為虛假,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但該銷售者已撤離展銷會。此時,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三條,消費者可向展銷會的舉辦者要求賠償。即,當畫廊撤離后,消費者認為其權益受到侵害,藝博會主辦方需承擔賠償責任。但需注意,《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適用具有特定前提條件,即購買行為需“為生活消費需要”。因此以投資為目的購買高價藝術品的交易主體,可能難以被認定為該法律意義上的“消費者”。
訴訟時效把握: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3年,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因此,當買方獲知自己的權利可能受到侵犯時,應當及時行權,務必注意不能超過時效,否則將會喪失勝訴權。
選擇專業的訴訟團隊:
藝術品交易糾紛訴訟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和復雜性,律師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法律知識,而且需要對藝術品市場、藝術品鑒定、知識產權等領域有深入了解。對于涉及國際交易的案件,律師還需要具備國際視野和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