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英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弗蘭克·奧爾巴赫(FrankAuerbach,1931—2024)在倫敦逝世,享年93歲。作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戰后歐洲藝術家之一,其作品以厚重的肌理與筆觸著稱,憑借其對人物肖像與城市景觀的獨創性詮釋,構建出獨樹一幟的視覺語言體系。
巨匠的成長之路
1931年,弗蘭克·奧爾巴赫出生于德國柏林的一個猶太裔知識分子家庭。年幼時,他曾收到一盒顏料作為禮物,并對濕潤畫筆在紙面上留下色彩的初次體驗印象深刻。然而,這段溫馨的童年時光卻極為短暫。由于德國反猶情緒高漲,未滿8歲的他被父母送往英國避難,不久后父母便在集中營遇害。
在慈善家奧里戈夫婦(IrisOrigoamp;AntonioOrigo)的資助下,奧爾巴赫進入肯特郡的邦斯學院接受教育。這段求學歲月不僅為他奠定了藝術的根基,而且孕育了與電影導演邁克爾·羅默(MichaelRoemer)的終生友誼——這位摯友日后成為奧爾巴赫早期作品的重要收藏者與精神支持者。
1947年,16歲的奧爾巴赫赴倫敦深造,先后就讀于中央圣馬丁學院和皇家藝術學院。在倫敦博羅理工學院的大衛·邦伯格(DavidBomberg)繪畫班研習期間,他突破性地領悟到繪畫無法通過傳統教學方式傳授,而須依靠創作者自身的感受與探索。
倫敦的比徹姆畫廊(Beaux-Arts)總監海倫·萊索爾(HelenLessore),于1956年為其籌辦首次個展。雖然他厚重的顏料堆砌風格引發了爭議,但著名評論家大衛·西爾維斯特(DavidSylvester)高度評價這次畫展是“自1949年培根個展以來,英國畫壇最具震撼力的畫展”。1986年,他代表英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并與德國藝術家西格瑪爾·波爾克(SigmarPolke,1941—2010)共同榮獲“金獅獎”。
在筆觸間捕捉真實
與奧爾巴赫合作逾40年的策展人凱瑟琳·蘭伯特(CatherineLampert)認為,其藝術發展難以用時間順序歸類,更適合通過創作主題來理解。正如藝術家本人所言:“我只畫那些讓我產生深刻依戀的人與地方,因為唯有這些事物承載著我獨有的觀察。”他不斷嘗試以新的方式去詮釋熟悉的街區與親近的人物,這二者亦構成其創作的核心主題。
在風景繪畫中,奧爾巴赫尤為偏愛倫敦北部的櫻草花山和莫寧頓街,這些鄰近其工作室的街區承載著他對這個城市的情感記憶。通過夸張的透視、抽象的線條和大面積的色塊,使街景作品呈現強烈的空間感與律動感。他的畫面仿佛在重構現實,使熟悉的城市景象煥發出激進而富有張力的視覺沖擊力。
肖像創作則構成藝術家的另一重要支點。奧爾巴赫長期以身邊人為對象,其中三位重要模特貫穿其整個繪畫生涯:前女友埃斯特拉·奧利芙·韋斯特(EstellaOliveWest,E.O.W.)、職業模特茱莉亞·雅德利·米爾斯(JuliaYardleyMills,J.Y.M.),以及妻子朱莉婭·沃爾斯滕霍姆(JuliaWolstenholme)。他始終在探索如何捕捉人物的獨特神韻,而不僅僅是再現外貌特征。
自1954年起,這位藝術家幾乎每日都在工作室中反復創作同樣主題的作品。他不斷涂抹顏料,刮除不滿意之處,再次覆蓋,直至畫布上堆積起厚重的油彩顏料。這種沉浸于“創造與破壞”的執著,正是他塑造“純粹、強烈、真實且新穎的完美形象”的方式。在奧爾巴赫看來,觀看所帶來的感受比刻意表達更為真實。
雙重維度的價值詮釋
自21世紀初開始,弗蘭克·奧爾巴赫的作品頻繁亮相于倫敦梅菲爾區的畫廊與美術館。2015年底,倫敦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為其舉辦大型回顧展,呈現他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繪畫與素描,為觀眾提供深入理解其藝術風格的全新視角。
盡管奧爾巴赫以顏料厚重的油畫作品而聞名,他亦創作了大量木炭肖像。2024年2月,考陶德藝術館推出展覽“弗蘭克·奧爾巴赫:炭筆頭像”(FrankAuerbach.TheCharcoalHeads),集中呈現其未曾公開展覽過的素描作品,進一步豐富了公眾對其藝術實踐的認知。
學術認可的提升推動了奧爾巴赫在二級市場的表現。2022年,蘇富比倫敦夜場拍賣中,《格爾達·貝姆頭像》HeadofGerdaBoehm以414.9萬英鎊成交。這幅曾被傳奇音樂人大衛·鮑伊(DavidBowie,1947—2016)珍藏逾20年的作品,不僅承載著深厚的紀念意義,而且曾亮相于1978年海沃德美術館個展及2001年皇家藝術學院回顧展中。
翌年,奧爾巴赫的風景畫《莫寧頓街》MorningtonCrescent在倫敦蘇富比夜場拍賣中,以556.52萬英鎊成交,遠超拍賣前的估價,并刷新個人紀錄。相對于早期的炭筆素描和紙上作品,藝術家標志性的肖像與街景油畫,因其成熟的視覺語言而更受追捧,其中色彩飽和度高、肌理層次豐富的作品尤具市場號召力。
盡管奧爾巴赫常被歸入“倫敦畫派”并與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909—1992)和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Freud,1922—2011)相提并論,但其市場表現相比于這些大名鼎鼎的同儕顯得更為審慎,隨著時間的推移,奧爾巴赫作品的市場穩定性及投資價值正逐步獲得藏家的認可。
聚焦未來收藏前景
2024年4月,長期代理奧爾巴赫的馬博羅畫廊(MarlboroughGallery)宣布關閉,這一老牌畫廊的謝幕,也標志著戰后藝術市場格局的變化。與此同時,《2024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收藏調查報告》顯示,盡管藝術市場交易量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但成交速度放緩,高凈值藏家的支出更多流向新興藝術家。在此背景下,奧爾巴赫的市場短期內或受影響,但其長期收藏價值依然可觀。
近年藝術市場對具象繪畫的興趣回升,藏家更關注作品的“情感共鳴”與“敘事性”,而奧爾巴赫以厚重筆觸、豐富肌理和強烈個人風格見長,恰好符合這一趨勢。此外,他的創作生涯雖長達70年,但油畫作品僅存世約800幅,且年均市場流通量不足20幅,整體供給數量非常有限。作品的稀缺性使市場流通性較低,但也促成了其價格的長期穩定性與增值潛力。
盡管他在英國及歐洲享有極高聲譽,但奧爾巴赫在國際市場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北美洲與亞洲目前尚無重量級機構為其策劃大型展覽,僅有少數畫廊展出其作品,如2013年本·布朗美術畫廊(BenBrownFineArts)于中國香港空間的個展及2021年紐約盧赫靈·奧古斯丁畫廊(LuhringAugustine)的展覽。若未來國際上有更多的畫廊與重量級藏家關注,其市場價值將會進一步提升。
奧爾巴赫的作品雖未進入市場快速流通的炒作周期,但憑借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市場稀缺性及未來全球市場擴展的可能性,仍具備長期收藏與投資價值。對于關注穩健增值的藏家而言,目前或許正是入藏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