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裝收藏:空間映照風格
望向住宅的窗外,可以俯瞰開闊的香港跑馬地風景。作為香偉業金融集團以及周氏集團的董事總經理,周世耀總是在辦公室或在路上。在忙碌的工作間隙,他格外希望能在居所感到寧靜放松。事實上,周世耀的家不僅是日常棲身之所,更是個人美學的投射。在這個空間里,當代藝術與經典設計相互映襯,形成獨特的對話關系。
他所鐘愛的Berluti×LaffanourGalerieDowntown:PierreJeanneret限量版座椅,以精湛工藝詮釋經典設計,為PierreJeanneret在20世紀50年代打造的家具注入全新生命,全系列僅17件家具,每件皆為獨一無二的匠心之作。PierreJeanneret是一名瑞士建筑師及殿堂級家具設計師,他的設計常采用標志性的幾何形,并且喜愛用柚木材質。周世耀收藏的這件座椅不僅承襲了PierreJeanneret的經典語匯,更運用Berluti標志性的意大利維羅納(Venezia)皮革重新演繹,呈現華麗的視覺效果。
因緣際會之下,2024年,周世耀在一位收藏家好友的家里遇到這把椅子,頓時覺得這個系列是一個絕佳的配合,幸好朋友愿意割愛,得以購藏。對歷史與當代工藝的精準平衡,以及與設計史的悄然連接,是周世耀所欣賞的風格。
周世耀與Berluti的關聯不僅止于私人收藏,他曾親自策劃品牌的空間策展,融合當代藝術收藏與前沿時尚于同一空間。Berluti在香港中環置地太子大廈店舉行了名為“TheArtofCraftsmanship”的展覽,周世耀被邀請作為客席策展人,借出他的收藏品為店鋪陳設帶來新的感覺。在周世耀眼中,Berluti如同典型的歐洲貴公子,是少數能夠真正與藝術發生真實聯系的品牌之一,而將當代藝術融入設計也符合Berluti致力的方向。
收藏并非靜態陳列,而是一種動態的生活方式。周世耀的眾多藏品在他的城市公寓與周末別墅之間輪換,根據空間與心境的變化重新配置。步入客廳,視線落于兩件作品之間——黃銳1999年的布面油畫作品《失憶》和韓國藝術家李培(LeeBae)2023年的作品Brushstroke-17j。李培的畫作前,放置著經典的HermanMiller的EamesLoungeandOttoman座椅,設計師家具靈動地裝點著周氏府邸的空間,設計語匯與藝術在此相互呼應。
談及黃銳的作品,周世耀坦言,起初購藏時或許帶著偶然性。最初,這幅畫入藏的時候,自己還是一個年輕的收藏家,只是因為畫作的視覺而購藏,而且這幅作品代表他對劃時代的星星美展、對中國當代藝術的關注。后來,在親訪藝術家的工作室后,他逐漸發現這幅作品承載著同期日本、西洋抽象畫的影響,讓他重新思考這幅作品在中國當代藝術的評價中值得更重要的地位。黃銳的狂野筆觸承載著歷史和文化,并引發周世耀思考藝術如何能在一幅畫布上凝聚如此多的情感與想法。“這是一幅與我共同成長的作品。”他如此總結。
在收藏知識增長的同時,藝術史的浸淫必不可少。周世耀的獨特解法是,給自己設置一個“藝術史速成班”。他習慣將泰特現代藝術館、MOMA紐約現代藝術館、M+等世界頂尖博物館的展覽看上三次,并記住展冊上所有的重要大師,然后到拍賣行和藝術展會等場合測試自己的知識儲備。用這種方式,他對藝術史的了解水平自然突飛猛進。
收藏脈絡:與藝術史對話
周世耀的收藏始于張曉剛的作品,而后逐步拓展出幾條清晰的收藏主線:其一,是對中國及中國香港年輕藝術家的支持,這一點在他擔任香港藝術中心監督團副主席期間尤為明顯,他曾支持并主力推動黃炳(WongPing)在紐約新美術館的展覽,讓黃炳成為第一位在該美術館展出的香港藝術家。黃炳的創作多以動畫和兒童卡通的風格以表達源于他自己撰寫的故事和日記的內容,描繪人類欲望、社會議題和諷喻的故事。他通過超現實的敘事和一群怪異擬人化角色揭示了香港普通市民的渴望與焦慮。他把藝術家所體驗的香港帶到國際觀眾的視野。其二,是對極簡主義、抽象主義等藝術運動的關注。其三,則是主張融合東西方文化的作品。
若要在目前的收藏中選出最鐘愛的作品,他尤為珍視的是韓國藝術家李培的Brushstroke-17j,生于韓國并定居巴黎的李培喜愛用炭筆創作。對李培而言,木炭被焚燒和重用的特性象征著生命和死亡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作品亦同時呼應《道德經》中“出生入死”的概念,表達生死的必然性。
周世耀是中國香港最大型港資銀行,以及本地最大獨立華資銀行——東亞銀行創辦人的家族成員之一,他的藝術養成亦深受家族影響。他的祖輩熱愛收藏瓷器書畫,因此他從小就深受收藏文化的熏陶。提到家族的影響,他娓娓道來:“我的外曾祖母李福權夫人曾榮獲國際插花會香港協會的中國宴會餐桌布置冠軍,她使用銀器皿布置成適合中式晚宴的餐桌,點燃了我對中西文化交融的興趣,也為我未來的收藏方向奠定了基礎。除此之外,她在20世紀初,與其他社會賢達協力創辦了香港保護兒童會,致力于推動香港兒童的福利與教育,我亦薪火相傳,十余年前就和姐姐一起成為保護兒童會的理事了。我同時把外曾祖母的公益精神延展到藝術世界,積極以華人身份在國際舞臺上擔任贊助人。”或許正因為這份對藝術的親近,在步入投資的世界并取得成就后,他仍選擇讓藝術成為日常的一部分,作為工作與生活之間的一個有趣的補充。
根基于書畫等傳統收藏,周世耀認為自己選擇主要收藏當代藝術在于,用歷史的濾鏡來審視當下的世界趨勢,并預測未來的世界。作為收藏家,收藏的意義遠遠超越了視覺吸引力,更關乎藝術史、方法論,以及藝術為生活賦予的靈感與意義。
機構收藏:從個人到公共
周世耀認為,私人收藏反映個人興趣和品位,是一種更直觀和微觀的了解自己的方式,能夠挖掘自己的內在世界,誠實地探索自己真正喜歡什么;而機構收藏致力于服務公眾,通過教育和研究促進文化傳播,需要一個宏觀和負社會責任的視野,也要確保藏品能與社會歷史對話,為公眾服務并推動文化發展。
如今,周世耀已被譽為香港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收藏家之一。作為M+博物館重要的創始贊助人,周世耀幾乎不曾錯過任何一場展覽,每場展出他都會多次參訪,從香港的本地視角,審視其作為國際級藝術機構的策展脈絡,并為M+在香港這一視域下所呈現的世界級展品所打動。
他亦是紐約新當代美術館、巴黎蓬皮杜藝術館、倫敦泰特美術館的國際收藏委員會成員,致力于推動亞洲與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在全球藝術舞臺上的能見度。他認為,對于機構收藏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展覽沖擊公眾的思維。與此同時,爭取藝術行業內的性別平等,是他在許多收藏委員會內持續倡議的議題。
2024年,周世耀受韓國政府文化局下屬韓國藝術管理連線邀請,在FriezeSeoul期間舉辦分享會,會上曾經感慨:“看著本地藝術家到國外駐留,學習西方的技法,并回到家鄉成就他們的事業,是我收藏路上的重要動力——我很高興能夠成就他們。”
至于未來的展覽,周世耀最期待的是紐約新當代美術館新館的開幕展覽NewHumans,在當下人工智能AI發展迅猛的背景下,這場展覽關乎科技與人類的聯系。新館通過七層樓的擴建使展覽空間翻倍,并能提供更多公共計劃和藝術家駐留空間。周世耀是新當代美術館的董事會成員、美術館國際委員會的聯合主席;他也是董事會中唯一的香港成員。“身為曼哈頓唯一專注于當代藝術的美術館,我非常期待它能更多地支持該地區的藝術家,并為公眾提供更多有意義的藝術體驗。”周世耀說道,他期待這場展覽成為最具前瞻性的當代藝術展覽之一。
啟迪對話
專訪周世耀
收藏正成為許多人的生活方式。對您而言,收藏在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首先是文化傳承的責任——收藏讓我得以保存并推廣重要藝術作品,確保它們得到應有的關注和保護。這種責任感讓我更重視藏品的文化價值。其次是持續學習,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藝術語言,促使我深入研究藝術史和文化理論。然后是社會影響,透過借展或捐贈,與更多人分享藝術的美與力量,推動大眾對當代藝術的理解與欣賞。最后,收藏也是生活美學的體現,藝術品與環境的對話,讓我的生活充滿靈感。
您的家族有收藏古董的傳統,從您的經驗來看,收藏古董和當代藝術品最大的不同與共通點是什么?
古董讓我們得以回顧歷史,理解人類日益進步的創造力和智慧。當代藝術則展現了對未來的探索與想象,表達現實中不可能,或尚未實現的思想和概念。例如,超現實主義的作品、抽象藝術,都在挑戰傳統觀念,探索對未知的可能性。它們激發我們思考未來的方向和潛在的變化。
兩者的共同特征,那就是藝術本身。無論形式如何,藝術都在塑造當下的體驗,讓我們與歷史和未來建立聯系,賦予生活以意義。同時,收藏本身就是一場尋寶。無論是古董或當代藝術,探索的樂趣、對細節的敏銳觀察,都是收藏家精神的體現。
在您看來,理想的收藏體系應具備哪些特質?
起初,我以個人喜好為主,關注作品是否契合家居風格;并有一個簡單的目的:支持中國、中國香港及華裔藝術家。在過程中,我走訪了許多世界級的博物館,也結識了很多藏家前輩。使我更清楚地認知到收藏不僅關乎個人,更涉及作品對社會與世界的影響。理想的收藏體系應植根于信念,支持你所相信的事物,并支持那些與你有相同信念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