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適逢印象派成立150周年,上海博物館特別推出“印象·派對:POLA美術館藏印象派藝術大展”,其中包括莫奈、雷諾阿、塞尚、凡·高、高更、畢加索等大師杰作。而這些傳世名作,均是企業家鈴木常司的收藏。
在群山環繞、草木蔥蘢的神奈川縣箱根町仙石原,坐落著20世紀后半葉日本最具影響力的私人收藏機構之一——POLA美術館。自2002年開館以來,POLA美術館便以“動人心弦的美術館”為宗旨,向全世界的藝術愛好者展示創始人鈴木常司(1930—2000)歷經40余年收藏的珍品。
始于愛好的收藏歷程
POLA美術館的收藏體系,幾乎完全由POLA集團第二代掌門人鈴木常司一手建立。在長達數十年的收藏生涯中,他未曾聘請藝術顧問,而是通過廣泛閱讀自學鑒藏的相關知識,靠自己的眼光嚴格挑選,經年累月之中形成了自成體系的收藏。
據說,每當面臨重大商業決策,鈴木常司便會獨自坐在POLA東京總部的辦公室中,凝視收藏的藝術品長達數小時,以此讓自己平靜下來。這不僅說明了他對藝術的熱愛,而且體現出藝術對其日常生活的深遠影響。晚年,他的辦公室里總是陳列著雷諾阿和康定斯基的畫作、平山郁夫描繪絲綢之路的作品,以及他所喜愛的中國古代瓷器。
鈴木常司的審美偏好與其經營的化妝品事業息息相關——他喜歡美麗且色彩豐富、給人帶來愉悅感的作品,這也奠定了POLA美術館的收藏基調。
1930年,鈴木常司出生于靜岡,同年,其父鈴木忍創立了POLA集團,專門從事化妝品的研究制造與銷售。1953年,鈴木常司赴美進修企業管理,然而僅7個月后,鈴木忍便猝然離世,年僅23歲的鈴木常司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國接掌家族事業。
1958年,28歲的鈴木常司擔任集團總裁已屆5年,這一年,他收藏了日本藝術家藤田嗣治和荻須高德的油畫各一幅,自此開啟了收藏生涯。
剛開始,收藏純屬個人愛好。1991年,他在接受法國《費加羅報》采訪時坦言,自己在23歲就肩負大型企業的重擔,繁重的壓力讓他開始對新藝術風格(ArtNouveau)的玻璃工藝、考古學以及繪畫產生了濃厚興趣,藝術遂成為工作之余的放松方式。隨著收藏范圍越來越廣,藏品數量也日益龐大。1976年,鈴木常司創立了公益財團法人基金會——POLA美與文化研究所,致力于促進文化藝術的交流與發展。他的收藏活動也從個人興趣轉向公益使命。
盡管鈴木常司已然成為舉足輕重的收藏家,但他一直保持低調——在POLA美術館開館前,他從未向外界公開展示過自己的全部收藏,也極少對媒體提及收藏細節。這種低調的態度不僅與性格有關,而且反映了當時日本收藏界的普遍現象:私人藏品只在特定的企劃展中展出,且通常以“私人收藏”的名義標注,不會公開收藏者的身份。
鈴木常司首次公開展示其部分收藏的展覽,是1989年在家鄉靜岡舉辦的“SUNPU博美術展覽會”。即便如此,也僅以“協力:POLA”的名義參展,而未明確標注為是鈴木常司的私人收藏。
正是在這次參展后,鈴木常司萌生了建造美術館的念頭,開始成體系地收藏近現代大師的杰作。與早期以個人審美為主的收藏相比,他開始關注作品是否具有“博物館級”的價值。鈴木常司開始選擇那些在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名家作品,希望讓日本民眾在本土就能欣賞到世界級的藝術品。
自此,他的收藏逐漸囊括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等流派的名家作品,其中一些作品甚至連巴黎的美術館都未曾擁有,卻被他納入收藏。
從私人收藏到美術館
鈴木常司“將藝術惠及大眾”的愿景,最終在POLA美術館得以實現。建立美術館不僅是其收藏生涯的巔峰,而且是他從私人藏家走向公共文化貢獻者的里程碑。
2002年,POLA美術館在箱根落成。箱根自江戶時代(1603—1868)起便是連接京都與江戶(今東京)的東海道上的驛站,自那時起旅人便在此歇腳、飲馬、泡溫泉;經過兩百多年的變遷,現在已是國際度假勝地。鈴木常司選址在此,便是希望全世界的藝術愛好者能在靜謐的大自然中,共同欣賞、研究并珍藏他畢生所愛的作品。遺憾的是,他未能親眼見證美術館落成,在2000年辭世。
印象派畫作是POLA美術館的亮點,也最能展現鈴木常司的美學眼光。
館藏莫奈作品反映出藝術家的創作軌跡,囊括了由輕快筆觸描繪的巴黎風光、系列風景作品及經典的晚年作品。除了莫奈,POLA美術館的印象派館藏也收錄了雷諾阿從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第一個10年間的作品,幾乎貫穿了雷諾阿的整個藝術生涯,可見鈴木常司對這位印象派大師的喜愛。
被譽為“現代繪畫之父”塞尚的作品,也是POLA美術館藏品中的經典,涵蓋了風景畫、人物畫、靜物畫和浴女等不同題材共9件,數量位居日本國內之首。
以收藏鏈接過去與未來
鈴木常司去世后,其侄鈴木鄉史接任了POLA美術振興財團的理事長。在開館20年后,鈴木鄉史將美術館的收藏范圍擴展至當代藝術領域,他還讓團隊策劃了許多印象派杰作與當代先鋒攝影及裝置藝術品的并置展覽,帶給觀眾全新的觀展體驗與靈感啟發。
在筆者看來,收藏的本質,是一種對話。收藏家與藝術家對話,與歷史對話,也與未來的觀眾對話。鈴木常司通過收藏印象派大師的作品,不僅保存了這些藝術家的創作精神,而且為后世提供了感知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藝術變革的窗口。他的收藏也不只是物質瑰寶的積累,更是文化精神的傳承。每一件作品都承載著藝術家的思想與情感,而作為收藏家的使命,便是將這些思想與情感傳遞給更多的人。
在其生涯中,鈴木常司將私人收藏轉化為面向社會開放的美術館,讓收藏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讓所有人都可以觸及的精神財富。這種“由私及公”的轉變,正是收藏的最高境界——成為推動社會文化進步的力量。
也許真正的收藏家,不僅是藝術的守護者,而且是文化的傳播者及守護者。他們以敏銳的眼光發掘藝術品的價值,以無私的胸懷將其分享給世界。鈴木常司的收藏故事,正是對這種精神的完美詮釋。他讓我們看到,收藏的意義,在于讓美與思想跨越時空,成為那座能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