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如約而至,全球頂尖畫廊再度匯聚香江,共同呈現一場跨越地域、文化與媒介的視覺盛宴。本屆展會延續其一貫的高水準,在經典與當代、傳統與創新的碰撞中,展現出藝術世界的多元共生與無限可能。
本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共匯聚來自42個國家和地區的240間畫廊,其中包括23間首次參展的新銳力量,為展會注入活力。參展機構中超過半數來自亞太地區,充分體現展會對全球多樣性與區域代表性的深度承諾。亞洲藝術的影響力也在展會中持續發酵。本屆展會中,超過50%的參展畫廊在亞洲設有展覽空間,進一步凸顯亞洲在全球藝術版圖中的重要地位?;诮刂?月11日取得的信息,《收藏/拍賣》編輯部甄選了15家畫廊及其帶來的作品。
阿拉里奧畫廊
ArarioGallery
深耕亞洲藝術市場多年的韓國畫廊阿拉里奧,此次在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呈現以身份認同、歷史敘事與材料實驗為核心主題,藝術家們通過多元媒介探索自我與社會的關系,并在科技、城市、消費主義等議題上展開創新表達。展覽將呈現陳彧君、陳彧凡、名和晃平(KoheiNAWA)、金炳昊(KIMByoungho)、安敬洙(ANGyungsu)、玉承哲(OKSeungcheol)、李珍珠(LEEJinju)、三枝由季(YukiSAEGUSA)、蘇伯德·古普塔(SubodhGUPTA)、權五祥(GWONOsang)樸棲甫(PARKSeo-Bo)的作品。阿拉里奧攜手這些亞洲知名藝術家,展現來自亞洲的獨特聲音與活力。
陳彧君通過描繪移民家庭的生活,探討身份認同、空間記憶與文化變遷的交錯。他的作品充滿私人情感,又承載著跨時代流動的社會寓意。名和晃平結合數字技術與雕塑語言,探索物質世界的多元感知方式,以“液態現實”觀念模糊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蘇博德·古普塔以日常物件構建作品,直擊消費社會的生產、浪費和全球化影響。
刺點畫廊
BlindspotGallery
立足香港本土的刺點畫廊,構建出一個充滿張力的空間,通過影像、攝影、雕塑與裝置,探討社會身份、身體感知與文化記憶。選件聚焦藝術如何透過身體、身份與科技構建敘事,在視覺上制造沖擊,映射當代社會的多重張力。
陳維的《透明的幻覺》以銀行柜臺為背景,冰冷的大理石表面堆疊著鉆石,隱喻交易系統中“等價交換”的不可預測性。他的另一件LED雕塑《故障城市#250103》,模擬故障的電子廣告牌,結合五角柱體、閃爍條紋與抽象標語,營造迷幻的視覺流動。楊東龍的《窗玻璃六號》來自其“三重”系列,以負片色彩反轉技術挑戰觀看習慣。蘇詠寶的雕塑《有種日常:水》以隱藏于墻后的黃銅水管結構探討韌性與系統之間的關系。
單慧乾的錄像作品《沉睡》以她的標志性變裝角色“VSin”為主角,通過戲劇化的鏡頭語言,重新審視個人身份與西方女性符號之間的關系。莊偉的攝影作品《反向跌倒——共墜I》探討海外亞裔族群面臨的困境,此前曾于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主展展出。楊沛鏗的雕塑作品《擁抱派對(斷橋)》,將勞斯管螺蜿蜒盤繞于東方韻味的籠中,隱喻親密關系的情緒流動與動態變化。
柯芮斯畫廊
PilarCorrias
本次展覽通過裝置、繪畫、雕塑等多種媒介,呈現藝術如何介入社會歷史與個體體驗。柯芮斯畫廊今年展出具貞娥(KooJeongA)、塞德里克·池森(SedrickChisom)、索菲·馮·海勒曼(SophievonHellermann)、崔潔、海芙·卡赫拉曼(HayvKahraman)、皮埃爾·諾普(PierreKnop)、凱特·萊昂斯(KatLyons)、塔拉·瑪達尼(TalaMadani)、曼紐爾·馬蒂厄(ManuelMathieu)、吉賽拉·麥克丹尼爾(GiselaMcDaniel)、索菲亞·米索拉(SofiaMitsola)、普拉富拉·莫漢蒂(PrafullaMohanti)、菲利普·帕雷諾(PhilippeParreno)、索杰納·特魯斯·帕森斯(SojournerTruthParsons)、瑪麗·蘭斯登(MaryRamsden)、里克力·提拉瓦尼(RirkritTiravanija)、琳娜·伊里斯·維克多(LinaIrisViktor)、艾拉·沃克(EllaWalker)、喬治·威爾森(GeorgWilson)、張月薇等藝術家的作品。
菲利普·帕雷諾的作品MyRoomisAnotherFishBowl(2016)營造出沉浸式的夢幻空間:多達90只金屬薄膜制成的魚形氣球在觀者周圍浮動,它們隨著空氣、光線和熱量的變化而飄移,構成一個流動的“建筑魚缸”。塔拉·瑪達尼的新作GoodTimes(2025)則設定在一個迷幻的夜店空間,畫面中的人物化作光怪陸離的“迪斯科人”,揭示了狂歡背后的荒誕,也隱喻了身份與個體在群體中的迷失。琳娜·伊里斯·維克多的作品融合西非視覺文化與現代藝術語言,以手工絲綢、馬達加斯加天然拉菲草、24K金箔、香蕉纖維等天然材料創作,構建跨越歷史與地域的文化拼貼。她的作品借助物質的象征意義,審視非洲藝術的審美遺產、材料提取與文化交流的復雜關系。
豪瑟沃斯
Hauseramp;Wirth
豪瑟沃斯此次帶來一系列視覺張力強烈的作品,呈現色彩、形態與材質的實驗,在視覺層面制造沖擊,同時構建關于個體與社會、時間與記憶的深度敘事。
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Bourgeois)的《牢籠(舒瓦西2號)》[Cell(ChoisyTwo),1995]構建了一個封閉卻透視感十足的空間。粉色大理石小屋被金屬網圍繞,鏡面反射加深了窺視與禁錮的矛盾感,折射出她對童年記憶與心理創傷的反思。菲利普·加斯頓(PhilipGuston)的《藍色被套》(BlueCover,1977)用濃重的粉色和藍色筆觸描繪出一張扭曲的床鋪,粗糲的顏料堆疊制造出雕塑般的畫面肌理,使日常場景變得幽閉而不安。杰克·惠頓(JackWhitten)的《伊普西隆I》(YpsilonI,1978)通過刮擦和層疊顏料塑造出節奏感十足的抽象畫面,仿佛顏料本身經歷了時間的雕刻,展現出對物質性與繪畫結構的探索。曾梵志的《無題》(2024)在強烈色彩碰撞與變形的人物中構建視覺沖突,線條與塊面交錯,使畫面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游走,呈現身份的流動性與現實的扭曲感。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HIVECENTERFORCONTEMPORARYART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今年于巴塞爾香港主畫廊單元帶來段建偉、杜京澤、方媛、付亮、龔辰宇、郭亞冠、黃宇興、黃含康、黃婉冰、季鑫、娜蒂莎·瓊斯(NatisaJones)、盧豫、大竹茂夫(ShigeoOtake)、蒲英瑋、裴彥清、任小林、譚永勍、王赫、王邁、王文婷、王鑫焱、楊歆奕、夏禹、夏喬伊、張季、張英楠、張銘軒、朱小禾等20余位藝術家的精彩創作。
同期于巴塞爾香港展會舉行的“策展角落”單元,蜂巢當代藝術中心特別呈現裴彥清的最新系列作品。延續了藝術家以多重主客體關系創造的世界,對深層時間(DeepTime)及潛意識的模糊想象,塑造出縈繞不絕的線形及飽滿的空間。裴彥清的創作也與中國畫中對意象的把握尺度不謀而合,不再遵循透視原理的空間縱深由顏色的深淺變化及曝光程度而組成。在這些并置又層疊的場域中,顯現的是跨越地理溝壑、時間維度、生物學分隔的“切面時空”——體現出在藝術家創造的世界里,萬物是如此親密地相依、相融。
JanKapsGallery
步入JanKaps畫廊的展位,就被獨特氣質所吸引。這間來自德國科隆的當代畫廊,今年也為我們展現了藝術家不同視角的創作。也許中文讀者對JanKaps的名字尚不熟悉。JanKaps畫廊于2013年在德國科隆創立,致力于展示國際視野與多元視角,至今已呈現了數個備受業界好評的展覽項目,展示了例如托比亞斯·施皮希蒂希(TobiasSpichtig)、阿爾伯特·萊奧·派爾(AlbertLeoPeil)、梅利克·卡拉(MelikeKara)等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從藝術家的人文視角出發,JanKaps畫廊以其獨特的策展風格探討身份認同、科幻神話與人文傳承等主題,不斷表達著對當代創作自主性的思考。
此次呈現讓-馬里·阿普里烏(Jean-MarieAppriou)及貝雷尼斯·奧爾梅多(BereniceOlmedo)的綜合媒介雕塑,深刻探索人類文明與當代世界的對話。以及阿科蘇阿·維多利亞·阿杜-桑亞(AkosuaViktoriaAdu-Sanyah)、肯尼斯·伯格菲爾德(KennethBergfeld)、梅利克·卡拉(MelikeKara)、塞洛梅·穆萊塔(SelomeMuleta)、托比亞斯·施皮希蒂希等藝術家的最新創作,媒介橫跨繪畫到影像,多方位展現一個頗具人文視野的藝術家群像。
沒頂畫廊
MADEINGALLERY
本屆巴塞爾香港,深耕上海的沒頂畫廊帶來蔡堅、傅斯特、馮至炫、陸平原、商亮、邵豐田、宋陵、宋琨、汪建偉、王欣、張培力、徐震、楊揚以及佩恩恩的最新作品。媒介橫跨裝置、影像、雕塑、繪畫等,藝術家通過他們各異的主觀視角,在人與世界之間、人與傳統與科技之間,提供了一條具有藝術性的觀看路徑,以此提醒人們保持精神張力的必要性。
商亮的繪畫《分裂的我》系列,從肖像入手,通過超現實和極盡夸張的“理想軀體”塑造來產生不合邏輯卻令觀者吃驚的視覺效果。在展位展示的畫作中,商亮延續了其前作中將人類異化處理為變形的手法,創造出擁有全新生物形態的人物。
馮至炫的最新綜合媒介作品《每一只獨角鯨的遺骸都會轉化成一棵椰子樹和一棵棕櫚樹-棕櫚樹》,則使用了工業鑄造技術、玻璃纖維和現成物,在作品中重構出一個“標本化”的自然形態與現場。馮至炫畢業于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雕塑系,也是英國皇家雕塑協會會員,他希望通過作品引起觀眾的精神共振,一同加入反映現實的“造史”行動。
佩斯畫廊
PaceGallery
佩斯畫廊今年再度亮相香港巴塞爾,并展示一系列精選的藝術作品,包括羅伯托·馬塔(RobertoMatta)色彩鮮艷的大尺幅繪畫《尾酒派對》(Tailcockparty),展現這位20世紀超現實主義大師對抽象表現主義的深遠影響;李禹煥(LeeUfan)經典的《對話》系列繪畫創作,以及洛伊·霍洛韋爾(LoieHollowell)以身體景觀為主題,帶來豐富感官體驗的繪畫作品。此外,佩斯展位亦匯聚阿麗佳·柯維德(AlicjaKwade)、岡崎干二郎(KenjiroOkazaki)、奇奇·史密斯(KikiSmith)等當代藝術家的重要作品。更有多位重要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包括洪浩、李松松、宋冬、尹秀珍和張曉剛,展現畫廊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持續關注。
2024年佩斯宣布代理的新生代藝術家李黑地亦呈現其全新繪畫創作,并將于5月在佩斯香港空間舉辦首次個展,非常值得關注。此外,尹秀珍受瑞銀集團藝術藏品委托創作的全新裝置作品《旗門UBS》(2024—2025)于本屆巴塞爾的瑞銀貴賓休息室揭幕。同期,佩斯畫廊香港空間呈現20世紀60年代美國波普藝術運動中的重要人物羅伯特·印第安納(RobertIndiana)的個展。
阿爾敏·萊希畫廊
AlmineRech
阿爾敏·萊希畫廊匯聚了來自不同時期和流派的全球藝術家,包括20世紀的重要藝術家,如巴勃羅·畢加索(PabloPicasso)、艾格尼絲·馬?。ˋgnesMartin)、李禹煥(LeeUfan)、梅忠?。∕aiTrungThu)與河鐘賢(HaChong-Hyun),同時將呈現當代藝術家創作的精品,包括喬治·康多(GeorgeCondo)、日內瓦·費吉斯(GenieveFiggis)、奧利弗·比爾(OliverBeer)、哈維爾·卡勒加(JavierCalleja)、黃宇興等藝術家的作品。
詩人兼視覺藝術家約翰·吉奧諾(JohnGiorno),以融合詩歌與視覺藝術的實驗性創作聞名。他的作品《人生如刃》(2023)延續了他對文字藝術的探索,將詩歌轉化為極具張力的文本,呈現語言的節奏感與空間構造。梅忠恕作為越南現代藝術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陽臺》(1941)展現了他對東方女性形象的獨特描繪,同時反映了他旅居法國時期的藝術語言演變。黃宇興的作品《九龍城寨》(2023)通過層層疊加的筆觸與強烈的色彩,融合了中國傳統工筆重彩技法與當代繪畫語言,構筑了一種超現實的城市景觀。
香格納畫廊
ShanghART
今年隨香格納畫廊亮相巴塞爾香港展位的藝術家包括:陳維、曹澍、陳問村、丁乙、高磊、韓夢云、胡項城、蔣小余、李山、魯鈺、呂巖、劉唯艱、劉毅、牟雪、孫遜、汪琦琦、王一、鄔一名、徐赫、徐震、薛松、蕭文杰、張鼎、趙仁輝、趙洋。
其中陳列于展位的胡項城作品,尤為值得關注。生于1950年的胡項城,早期便活躍于中國藝術圈,并始終致力于藝術形式的探索與實驗。胡項城擅長用厚重濃烈的綜合媒介在畫布上重構和解構,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直觀地看到時光的沉淀帶來的痕跡,其中飽含他對生命和命運共同體的思考。巴塞爾現場的大尺幅作品《證明》以漢字“又”為核心,畫面中的裂紋靈感源自古代陶瓷的冰裂紋,中央由鉛筆與木炭交錯的線條構成,隱約可見人形在其中無休止地穿梭往復。黑色線條來自木炭灰塵,暗示著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焚香供奉的關系。整幅作品仿佛在向觀者訴說著循環與萬物之間自有其深邃的聯系。
此外,在本屆香港巴塞爾的“光映現場”單元中,觀眾能看到來自曹澍的《妖糖》視頻影像作品,呈現虛實場景間中的思考與探索。
施布特-瑪格畫廊
SprüthMagers
施布特-瑪格畫廊今年呈現一系列橫跨身份認同、權力結構、信息操控與心理圖景的作品,探索藝術如何介入社會現實與集體經驗。參展藝術家包括約翰·巴爾代薩里(JohnBaldessari)、喬治·康多(GeorgeCondo)、珍妮·霍爾澤(JennyHolzer)、安妮·伊姆霍夫(AnneImhof)、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Kruger)、曹斐、羅斯瑪麗·特羅克爾(RosemarieTrockel)、宋賢淑(Hyun-SookSong)等。此次展出的作品囊括繪畫、雕塑、裝置、攝影等多種媒介,藝術家們從個人經驗到集體歷史,提出對現實社會的批判性回應。
作為觀念藝術的先驅,約翰·巴爾代薩里以拼貼、攝影與繪畫的結合打破藝術的傳統定義。他的作品《放風箏的人(帶黃色和黑色闖入)/羽毛(有缺陷的)》(1992)通過影像與繪畫的層疊,引導觀者思考圖像如何建構現實與敘事;喬治·康多(GeorgeCondo)以其獨特的“心理立體主義”風格,在作品《黃色構圖》(2023)中呈現碎片化的肖像,結合現代主義與抽象表現手法,描繪人物多重情緒的交錯。他的作品充滿戲劇性,同時帶有對社會與人的深刻洞察。在社會議題與文本的交匯點,珍妮·霍爾澤(JennyHolzer)通過文字探討信息控制與審查制度。《提供》(2024)以官方解密文件為基礎,結合金箔與繪畫技法,將被隱藏的信息轉化為視覺符號,揭示權力如何塑造公共認知。
白立方
WhiteCube
白立方今年帶來香港巴塞爾的作品,圍繞著自然與感知、文化與身份、身體與情感展開探討。
琳恩·德雷克斯勒(LynneDrexler)的《幻變之水》(ErraticWater)展現她在第二代抽象表現主義運動中的獨特表達,以色彩與節奏感回應自然律動。周力的《2025蛻變No.1》延續其對抽象繪畫的探索,以絢麗色彩表現變化與新生。樸棲甫的《描法No.190227》(EcritureNo.190227)則通過冥想般的筆觸,探索色彩與自然的治愈力量。邵帆的《兔子1624》與韓國藝術家李禹煥的《東風》(EastWinds)融合亞洲傳統與西方藝術元素,探討人與自然、物質性與空性的研究。翠西·艾敏的《我本有更多可能》(Therewassomuchmoreofme)和恩里科·大衛的《堡壘幽影》(FortressShadow)則從身體與雕塑的角度,呈現脆弱、記憶與人類經驗的交錯。白立方此次展覽將經典與先鋒并置,探索藝術如何在時間、文化、情感與自然之間建立對話。
卓納畫廊
DavidZwirner
這次展位的焦點是畫廊重要畫家的繪畫,涵蓋了現代大師、當代藝術家的具象創作。卓納畫廊本屆重點呈現呂克·圖伊曼斯(LucTuymans)、米凱爾·博伊曼斯(Micha?lBorremans)、麗莎·約斯卡瓦吉(LisaYuskavage)、伊麗莎白·佩頓(ElizabethPeyton)、瑪瑪·安德森(MammaAndersson)、史蒂芬·希勒(StevenShearer)等藝術家的精彩創作。
3月25日―5月10日,卓納畫廊香港空間舉辦艾瑪·麥金泰爾(EmmaMcIntyre)個展“天鵝之擁”。本次展出的作品,以麥金泰爾近來持續進行的材料與觀念研究為基礎,共同聚焦于圖像及媒介的轉化。麥金泰爾將繪畫置于劇場般的語境中,空間被渲染得宛如舞臺布景。此次展覽不僅是麥金泰爾的首場亞洲個展,而且是她第二場在卓納的個人展覽。麥金泰爾以其色彩斑斕、筆觸靈動的抽象畫作而著稱。她巧妙地融合了油彩與氧化鐵等非傳統材料,探索繪畫媒介如煉金術般的可能性,拓展人們對風景和自然世界的傳統認知邊界。
三米畫廊
TabulaRasa
今年,在北京及倫敦設有空間的三米畫廊,重返巴塞爾香港,在“藝術探新”單元呈現藝術家朱丹的個人展覽項目。朱丹的首個機構個展也將于今年在荷蘭克蘭嫩堡美術館(KranenburghMuseum)開幕。
朱丹現工作和生活于荷蘭海牙和中國沈陽。她曾于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視覺藝術學院駐地創作,并于2020年獲得荷蘭皇家現代繪畫獎(DutchRoyalModernPaintingPrize)。本次個展透過一系列大尺幅布面繪畫和紙上作品的豐富創作,展現朱丹的藝術多樣性及其對哲學問題的思考。作品將以墻面與地面相結合的方式呈現,藝術家在現場繪制地畫,以打造更特別的觀展體驗。整個展陳猶如一個想象中的狩獵場,象征著藝術靈感的捕獲與追尋。
獅語畫廊
LeoGallery
步入今年的“亞洲視野”展區,在上海及香港設有空間的獅語畫廊,特別呈現顧小平的個人項目《墨動》。自20世紀90年代起,顧小平就以豐富的攝影、裝置與行為藝術活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舞臺,熾烈、乖張、叛逆地進行自己前衛的藝術實驗,直截呈現了經濟文化轉型期中國社會的種種社會圖景,以中國當代最具前瞻型藝術家的身份而知名。他利用中國傳統木工用具墨斗進行的繪畫與行為實踐,在視覺創作的領域延續其素來藝術語言的實驗,也以身體力行的行為與勞作形成了自身切實的修行哲思。
顧小平的個人項目《墨動》,聚焦藝術家近年創作的三個代表系列:《行走的墨線》《觀物取象》《均值》。他利用中國傳統木工用具墨斗進行繪畫與行為實踐,在創作的領域延續其素來藝術語言的實驗,也以身體力行的行為與勞作形成了自身切實的修行哲思。系列延承了顧小平在中國土地上的創作脈絡,并從未背離他通過多媒介的藝術對于社會現實的關切與反思。進入知天命之年的顧小平,用慎獨而內省的方式建立著外觀與自處的新秩序,更穩健而有力地回應失序的外界,用“修心”與“煉體”的身體行徑,越過與撫慰動蕩之下的創痕。在墨線反復的疊加之間,觀者得以照見“墨動”之跡,在獨特的藝術實踐中,體會墨線間流淌著的無盡時間與思想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