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閱讀教材時往往會遇到不愿讀、讀不懂、讀不活等問題。對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課前通讀教材、課中解讀教材、課后構讀教材,也就是說指導學生在了解教材主題、話題、情境的基礎上欣賞教材之美。教材是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載體。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是學生學習本學科內容的重要工具,既體現了思想政治學科特點,也是教師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實踐發現,學生在閱讀教材時并非一帆風順,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閱讀教材進行指導。下面,就以“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單元教學為例,深入探討指導學生進階閱讀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三個維度。
課前通讀教材一從了解到欣賞
一些學生對思想政治教材的最初印象是枯燥、說教、抽象。為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初次閱讀教材時不要提出過多、過難、過于生硬的任務,而是引導學生在上課之前通讀教材,以瀏覽的方式初步了解教材,并在此基礎上欣賞教材之美。
了解教材,就是要了解教材的主題、話題等,初步感知教材闡述了哪些內容,選擇了哪些話題情境來輔助理解這些內容,又創設了哪些活動來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內容。這種對教材基本概念、核心知識、話題情境等的初步感知,可以為后期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奠定基礎。當學生初次閱讀必修四第二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時,可以對本單元中主要涉及的學科概念,如認識、實踐、真理、社會存在、社會意識、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等進行初步了解,并對本單元闡述的主要哲學原理,如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如何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等形成感性認識。此外,教材還安排了“閱讀與思考”“相關鏈接”等欄目,如表1所示,這些欄目往往呈現了具有鮮明學科特色的話題、情境,設計了附帶學科任務的探究活動,學生初讀教材時都可以加以關注,從而為新課學習做好鋪墊。
在學生已經了解教材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欣賞教材所呈現出的學科之美,即欣賞教材知識的學科性表達、話題情境的學科性特點等。如在了解“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這一單元的基本概念、核心原理后,可以關注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正確看待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理性認識人類社會歷史的本質和發展、探索人生的真正價值等方面的意義,進而感受到思政學科的語言之美、邏輯之美、智慧之美。進一步對表1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這一單元輔助欄目中涉及的典型話題、情境呈現出鮮明的生活氣息、時代特色和學術底蘊。從中,學生可以認識到哲學具有的鮮明學科特色:哲學是一門具有深厚學術底蘊的學科,古今中外眾多哲學先賢,特別是以馬克思、恩格斯為代表的一大批馬克思主義者為這個學科的發展進行了有意義、有意思的探索;哲學又是一門與時代緊密相連的學科,探月工程、女排奪冠等時代話題背后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智慧;哲學也是一門與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學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工作中的方法策略等都需要哲學的智慧來賦能;哲學還是一門可以給具體科學提供指導的學科,數學、天文學等學科都需要哲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這些鮮明的特色有助于讓學生感受到哲學學科的魅力,激發學生閱讀教材、學習哲學智慧的意愿。實踐表明,學會欣賞教材可以引起學生對教材的興趣,增強學生對教材的認同感,激發學生探索學科奧秘的意愿,進而解決學生“不愿讀教材”的困境。

二、課中解讀教材一一從分析到綜合
通讀教材可以激發學生閱讀教材、學習教材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感性認識,但這種認識可能不夠深人、全面、準確,這就還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對教材進行“解讀”。在這一階段,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與同伴的合作中對教材進行分析與綜合,揭開學科的“秘密”。
要想高質量地解讀教材,首先就要學會分析教材。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教材中的一些陳述性知識分解為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分別加以認識,可以對教材中的概念、哲理進行定性分析、功能分析、因果分析等。如學習社會意識這個概念時,就可以對其進行多角度分析,從而深刻理解這一重要概念。從內涵和外延上看,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宗教等觀點,也包括社會心理和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等;從功能上看,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則對社會發展具有阻礙作用;從因果關系上看,社會意識之所以會有先進和落后之分,是因為社會意識一方面由社會存在決定,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對獨立性、繼承性。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把教材中的某一些程序性知識分解為若干階段來認識。例如,在學習如何追求真理時,可以把追求真理的過程分解為根據實踐需要確立研究課題、在實踐中不斷深化認識、通過實踐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用真理性認識指導實踐等階段,對其逐一解讀,這樣學生就更容易對這個問題形成較為深刻的、動態的認識。可以說,分析教材有助于學生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核心知識等“關鍵點”剖析精準,理解透徹。
在分析的基礎上,還可以進行中觀層面的綜合,就是將教材中某一框或者某一課的相關內容按照其固有的聯系加以綜合,比較常用的是結構綜合。例如,在分別對價值觀、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等核心知識進行分析后,可以將這些概念聯結起來進行審視,既要看到日常生活中具體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會影響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也要看到價值觀一旦形成又會影響一個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進而認識到價值觀、價值選擇是相互影響的。再如,在分別對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幾個要求進行分析后,需要將這幾個要求統一起來進行審視,要充分認識到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和個人的主觀條件都是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必要條件,進而意識到實現人生價值既要處理好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也要處理好個人與自我的關系,而處理好這兩種關系都需要投身到實踐中去。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對如何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形成立體、生動的認識,為后面的構讀做好準備。總之,對教材進行適當綜合,有助于學生從結構、功能等方面形成對教材知識的全面認識,讓學生對教材“心中有數”,增強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獲得感,進而解決“讀不懂教材”的困境。
三、課后構讀教材一一從建構到應用
解讀完教材后,學生可以形成對教材相對理性、準確的認識。但這種認識還不夠“鮮活”,還沒有真正轉化為能夠幫助學生在面對真實情境時創造性地認識和解決問題的學科素養。對此,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活動型作業,引導學生在課后對教材進行“構讀”,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喚醒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對教材內容和意義進行重新建構,并將所學知識遷移應用到實踐中去。
構讀教材,要引導學生以大單元為研究對象,建構新的知識模型。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賦予知識以特殊意義。該階段的建構與解讀階段的綜合相比有所不同,一是整體性更強,一般是以大單元為研究對象,是對認識對象的多重屬性、多樣聯系等的全方位認識;二是關聯性更強,往往可以引入一些上位、下位概念,甚至融入一些時政概念。建構知識模型,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教材的結構和意義,對知識進行同化和順應,進而將教材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罢J識社會與價值選擇”這一單元最終指向的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既需要正確認識社會的本質規律,也需要正確認識個人的人生價值,而無論是認識社會還是認識自我,都離不開“認識”,都需要探索認識的奧秘,回答人類是否可以、又是如何獲得正確認識的。要想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就要實現實踐與認識、個人與社會、真理性與價值性的統一。在對教材進行有意義的重構后,學生對整個單元構建起更高階的知識模型。
構讀教材,還需要引導學生將知識應用到真實情境中去。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活動型作業,提出一些指向素養提升的學科任務,引導學生在關心時代發展、關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應用知識。具體而言,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時代發展中出現的現象級事件,如運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相關知識來分析為什么我們要將改革進行到底,運用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知識分析為什么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理性看待人生道路選擇,如組織學生采訪自己的父輩、祖輩親人,感受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和主體差異性,引導學生分析,黃文秀等榜樣人物是如何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潮流中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相統一的。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兩難選擇現象進行評價與反思,如可以運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相關知識來評價為了發展經濟而犧牲環境、為了牟取暴利而生產假冒偽劣商品、為了獲取流量而進行低俗直播等現象,進而反思個人利益、他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最終牢固樹立人民立場。在真實情境中應用教材知識,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價值和魅力,體驗到學習知識、應用知識帶來的樂趣,提升自己的學科素養,進而解決“讀不活”的問題。
綜上所述,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材閱讀不能簡單地變成劃重點、背問題,而應該是一個不斷激發學生閱讀教材興趣、提升學生閱讀教材能力、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過程,從思維的角度來看,就是學生對認識對象的認識從感性具體到理性抽象、再由理性抽象到理性具體的過程。實踐證明,在這個過程中,指導學生對教材進行通讀、解讀、構讀,有利于學生愛讀教材、讀懂教材、讀活教材。
[本文系2023年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一核三線四步’:指向法治意識培養的高中思政議題式教學設計與實踐”(項目編號:2023SC077)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峰.思政教學中的文本閱讀[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23(06):58-61.
[2]王德明.大思政一體化須堅持“七個統一\"[J].中小學班主任,2024(06):4-7.
[3]王峰.思想政治課辨析式學習路徑的設計[J].現代中小學教育,2022,38(0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