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人文性決定了語文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學習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這為情感教育提供了學科基礎。同時,將“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列為語文課程核心素養,其中文化自信強調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審美創造要求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這些都與情感教育緊密相關,是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的重要目標維度。
情感教育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中蘊含豐富的情感素材,如愛國情懷、人間真情、自然之愛等。在這一階段推進實施情感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為其身心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一 深入剖析文本,挖掘主題精髓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蘊含著獨特的情感教育價值。教師應當仔細研讀教材,梳理每篇課文蘊含的情感線索,對不同體裁的文章進行分類挖掘,根據體裁特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其中的相應情感因素。
1.研讀文本主題,把握情感教育脈絡
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深入剖析文本,挖掘主題精髓。例如,針對六年級下冊《匆匆》一課時,通過分析文中對時光匆匆流逝的多處描述,如“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可以清晰地把握作者對時光易逝的感慨與惋惜之情,教學時教師便可引導學生沿著這條情感脈絡去深入體會,課后也可以和學生一起拓展此類話題,讓情感教育從書本理論延伸到現實生活中來,讓學生更加確切地感受到時光匆匆之感,進而激發學生珍惜時間、勿蹉跎歲月的勵志精神。
可見,教師在備課時要對每一篇課文進行細致研讀,從文章的標題、開頭、結尾,以及段落之間的銜接等方面,梳理出作者想要表達的主要情感線索。在教學中,教師應深人剖析主題內涵,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積淀,進而落實情感教育。
2.剖析創作背景與意圖,體驗深層次情感共鳴
小學語文教學中,分析文本創作背景是打開情感體驗教學的關鍵手段。通過深入剖析創作背景,能讓學生真切體驗情感教育,使語文學習從文字表面走進情感與思想的深邃殿堂。小學高年級教材中,許多經典篇目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例如,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一課,這篇文章創作于抗日戰爭時期,彼時中華民族正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殘酷躁踴,無數仁人志士為了保衛祖國、捍衛民族尊嚴,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教師在教學時,若能詳細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如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中國人民面臨的生死存亡危機,學生便可深刻理解狼牙山五壯士在戰斗中臨危不懼、英勇戰斗、寧死不屈的壯舉。
通過對時代背景的了解,學生能迅速把握文章慷慨激昂、悲壯豪邁的情感基調,體會到五壯士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以及他們為了革命事業勇于犧牲的大無畏精神。這種情感認知并非簡單的說教所能達成,而是學生在時代背景的烘托下,自然生發的內心觸動。
3.基于作者經歷,感悟文本深層意蘊
每一位作者的創作都深受其個人經歷的影響,了解作者的生平故事,能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的深層意蘊。以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一課為例,教師應介紹魯迅出生于沒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在成長過程中,既經歷了家庭的變故,又目睹了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黑暗。成年后的魯迅,懷揣著救國救民的理想,以筆為武器,批判社會現實。在教學《少年閏土》時,教師向學生介紹魯迅的這些經歷,學生便能理解為何魯迅在文中對閏土這個人物形象刻畫得如此細致入微。閏土來自農村,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純真質樸的性格,與魯迅所處的“四角的天空”形成鮮明對比。通過對作者經歷的剖析,學生能體會到魯迅對童年純真時光的懷念,對農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對當時社會階層差異導致人與人之間隔閡的批判。這種基于作者經歷的情感體驗,能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背后所隱藏的復雜情感和社會意義。
二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情感體驗
生活情境是滲透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尤其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僅憑說教傳遞情感教育不僅容易導致學生反感,也會使情感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對此,教師可立足不同課文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貼切的生活情境,鼓勵學生從生活情境人手感悟與理解,不斷提高情感教育的整體效果。
1.引入生活場景,將教材內容還原生活
教師首先要深入分析教材課文,從中提煉出與生活相關的教育元素,然后通過語言描述、角色扮演、道具布置、利用多媒體資源輔助等方式還原生活場景。以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為例,這篇課文展現了一位貧困卻全力支持孩子讀書的母親形象。為讓學生體會文中深沉的母愛,教師可創設相應生活情境。在教室模擬課文中的場景,如昏暗狹小的工廠,擺放一些簡易道具代表縫紉機。分組合作,邀請學生分別扮演母親和兒子,在模擬環境中重現母親辛苦工作、毫不猶豫給兒子錢買書的情節。學生在表演中,能直觀感受到母親工作環境的惡劣,體會到母親掙錢的艱辛,從而深刻理解母親對孩子無私的愛。如此,將原本抽象的文字化為生動的生活場景,促使學生對課文情感的理解不再浮于表面,而是真正走進文本世界,觸摸到母愛的深沉與偉大。
2.引導角色體驗,產生情感共鳴
在把握文本主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角色體驗,能夠讓他們更加真切地感受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對于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如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可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通過扮演諸葛亮、周瑜等角色,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情感沖突,在對話與互動中體會古代智謀之士的智慧與情感糾葛,增強對課文情感的體驗與理解。這種角色體驗式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文本情境之中,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所傳達的情感。當學生能夠與文本中的人物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時,情感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滲透到了他們的內心深處。
3.創設問題,以生活情境啟發思考
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生活中相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去解決問題,從而增強情感體驗。比如在學習寫信格式時,創設一個給遠方親人或朋友寫信訴說思念之情的問題情境,學生在思考如何準確、生動地表達自己情感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寫信的格式規范,還能真切地體會到書信這種傳統交流方式所承載的深厚情感,提高對語文知識的重視程度和運用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發現生活中的語文問題情境并嘗試解決,可以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與語文相關的問題,如在商場看到不規范的廣告語等,然后一起探討如何糾正、優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語文思維和對生活的情感關注度都會得到提升。
三、組織情感體驗活動,拓展延伸閱讀
組織多樣化的活動,是實現情感教育目標的有力途徑,通過精心組織各類情感體驗活動,能讓學生在沉浸式的參與中,深刻領悟文本情感,升華內心感受,實現語文素養與情感認知的協同發展。
1.組織課外實踐活動,將語文學習延伸到生活中
結合教材內容,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如在學習“保護環境”相關課文后,開展環保志愿者活動,讓學生在實際行動中感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和社會責任感。開展“走進家鄉的傳統文化”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去探尋家鄉的傳統節日、民間故事等,然后以作文、手抄報等形式進行匯報展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深人了解家鄉文化,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同時也拓展了語文學習的空間,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提升了語文綜合素養。
在傳統節日期間,結合相關課文開展情景模擬活動。一年級下冊《端午粽》一課的教學時間恰好在端午節前夕。為此,教師可以在教室營造端午節氛圍,擺放一些粽葉、糯米、紅棗等食材,讓學生模擬包粽子的過程。學生們分組合作,在包粽子的過程中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引導學生回憶課文中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粽子的溫馨場景,讓學生體會到家庭團聚的快樂和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歷史意義。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傳承了傳統文化,還讓學生在歡樂的氛圍中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實現了情感教育的目標。
2.設立語文教學主題活動日,加深語文學習認知
定期開展語文主題活動日活動,如“詩詞大會”“童話節”等。在“詩詞大會”上,設計并開展詩詞接龍、詩詞填空、詩詞賞析等環節,讓學生在競爭與合作中感受詩詞的韻味和情感;“童話節”時,鼓勵學生自主改編童話、表演童話劇等,使他們沉浸在童話的美好情感世界里,拓寬文學視野,增強對不同情感類型的把握。同時,推薦與教材情感主題相關的課外書籍,如宣揚愛國教育主題的《紅巖》等。組織學生開展讀書分享會,交流閱讀心得,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愛國、堅韌等情感的理解與感悟,拓寬學生的情感視野。
3.組織開展朗讀比賽,自然融入情感教育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傳遞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如通過輕重緩急的語調變化、停頓的把握等,將課文中的情感展現出來。讓學生在競爭中更用心地揣摩情感,在互相欣賞學習的過程中,強化對課文情感的理解與表達,使課堂充滿情感氛圍。
以五年級下冊《古詩三首》的教學為例,教師可鼓勵學生分組朗讀《從軍行》,組織朗誦比賽,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邊朗讀邊體會愛國愛家的價值觀,理解責任與擔當的重要性。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將逐步加深對古詩的理解程度,并收獲更多情感教育體驗。比如在朗讀“青海長云暗雪山”時,學生逐步讀出了壯闊之感,而對“黃沙百戰穿金甲”則使用堅定有力的語調,展現了成邊戰士的決心,對“不破樓蘭終不還”重點展示戰士們視死如歸的精神。經過相關比賽活動,不僅增進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落實了情感教育。這種基于課文主題的演講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受到強烈的震撼與情感洗禮,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總之,小學語文情感教育至關重要。教師要立足文本,從剖析文本內容、挖掘內在情感認知,到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深刻理解文本中蘊含的情感,最終再回歸到實踐體驗,拓展延伸,真正實現課程育人。小學階段是奠定學生各方面能力基礎和思想觀念的關鍵時期,教師不僅要做好基礎性教學工作,還應重視情感教育,將其落實到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遵循人文主義原則、循序漸進原則、貼近生活原則等,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對萬事萬物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
[參考文獻]
[1]譚天一.小學語文教學中“真情實感”的深刻體現[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4(01):78-80.
[2]胡蘇兒.基于具身認知的情感教育策略研究——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J].小學生作文輔導(下旬),2023(12):81-83.
[3]丁福.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中小學班主任,2022(20):67-69.
[4]梁雪.情感教育視域下小學語文課堂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12):19-21.
[5]徐美琴.小學語文互動式課堂的構建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3(50):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