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外之意”是中國哲學和美學的重要概念,源于周易的“觀物取象”“立象盡意”,主張要在觀察宇宙萬象中發(fā)現(xiàn)“道”與“美”,并通過創(chuàng)造卦象和文藝形象來表達“道”與“美”。“象外之意”作為一種美學思想,深刻影響了詩文、書畫、建筑、音樂、舞蹈、茶道等中華文藝的發(fā)展,啟發(fā)人們在審美活動中不僅要關注具體可見的“象”,還要領會隱藏在“象”外的韻味和意境。因此,用“象外之意”美學思想引領兒童水墨畫教學,讓音樂、詩歌、數(shù)媒藝術與水墨畫進行學科交融,使學生在欣賞和創(chuàng)作水墨畫時品味“象外之意”,感悟中華美學的獨特魅力,從而培根鑄魂、啟智增慧。
一 、以形寫意,物我相通
1.游戲得“形”,不似之似
讓兒童充分感知水墨畫造型的特點是感悟“象外之意”的基礎。面對初學者,各地區(qū)的教材均安排了“水墨游戲”。但“游戲”不是放任學生涂鴉,而是幫助學生感知毛筆、墨和宣紙的特性,感知水墨意象美。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水墨畫材料是天地精華,來之不易,要姿勢端正、心神專注。教師再指導學生使用毛筆調水調墨,讓筆、墨、水在宣紙上恣意流動,觀察墨色在宣紙上奔跑、暈開、變淡、變干等一系列變化,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如墨線像毛線、迷宮、千層酥,墨塊像大山、樹皮、羽毛,墨點像小雞、星球、碎餅干…一段時間的水墨游戲之后,教師還要啟發(fā)引導學生說出游戲體驗,提升審美感知能力:筆墨紙硯能創(chuàng)造許多似像非像的畫面,激發(fā)人們無限的想象和豐富的美感,具有“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韻味,藝術家稱之為“水墨意象”。
2.“六法”寫意,會通物我
謝赫“六法”是歷代畫家推崇的品畫標準和創(chuàng)作要領,也是兒童水墨畫創(chuàng)作和評價的主要準繩。學生在水墨游戲中提高了把控筆墨工具的能力,進而逐步學習“六法”,感知中國畫的寫意精神。
教師要將技能學習與審美熏陶、文化理解變成進階式活動,引導學生理解畫家表達的“物我相通”之意。比如“水墨畫魚”,教師先引導學生深入觀察朱聾的游魚:畫魚的線條為什么忽濃忽淡、或粗或細、時斷時連?在觀察、討論、臨摹、評價中,學生懂得了“骨法用筆”能表現(xiàn)出魚兒在水中忽隱忽現(xiàn)、自由游弋的樣子。接著上升一個層面,觀察魚兒獨特的眼部線條、畫面大片的留白,結合朱牽的身世故事想象游魚的心情,學生理解了朱牽是用游魚表達自己的國仇家恨,是“借物抒情”,教師順勢介紹“以形寫意”的意思,在不斷提示與引導下,幫助學生探尋畫中的韻味,深刻認識“寫意”畫的含義。教師再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很多畫家畫游魚是想表達莊子的“游魚之樂”,這是為什么?學生在聽莊惠之爭的故事后進行討論,明白了“物我相通”的境界:自然萬物與“我”是平等又相通的。所以,莊子能感知魚的快樂,游魚也能替朱牽翻白眼,李白和敬亭山“相看兩不厭”,杜甫說“感時花濺淚”…因此,學生作畫時也可以表達“物我相通”之意,并用落款等方式記錄自己的感受。
二、以音悟畫,氣韻生動
繪畫和音樂是視覺和聽覺的藝術,感知相通、審美相通,音樂用音符的長短、強弱、快慢形成節(jié)奏,水墨畫以筆墨的疏密、濃淡、枯潤體現(xiàn)節(jié)奏。水墨畫中的節(jié)奏和韻律不僅體現(xiàn)在畫面的線條、墨色、構圖,更體現(xiàn)在畫中形象的生命節(jié)奏感。水墨畫教學中,可以結合音樂教學,引導學生體味畫里畫外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從而感知象外之意。小學階段,學生的審美經(jīng)驗尚少,怎樣令其感知并理解呢?
1.用肢體的律動感知線條的節(jié)奏和韻律
展現(xiàn)大自然生機的花鳥畫深得學生喜愛。畫中的花草經(jīng)過畫家的藝術加工,呈現(xiàn)出更鮮明的節(jié)奏和韻律。教師運用音樂的律動游戲方式,讓學生在身體律動中更好地感知水墨線條的節(jié)奏和韻律,體悟花草的生命之美。例如“水墨畫花”一課,教師出示汪士慎的《梅》(圖1)和《萱草》(圖2),引導學生體會畫面線條的節(jié)奏感。教師先帶領學生用手的律動來模仿梅枝的伸展:出枝向左一向下轉折一向左轉折一向上轉折。線條呈現(xiàn)出一節(jié)一節(jié)的轉折感,學生通過手勢感受到了梅枝寧折不彎、頑強生長的品格。教師再帶領學生做手勢律動游戲,用手模擬草葉的生長:三根萱草一起長,“短短長,短長短,長長短”,逐漸長得高低錯落,富有韻律美。通過律動游戲,學生體會到了畫家表達的象外之意:梅枝和萱草有不同的氣質,它們都在努力生長,具有生命美感。

2.用節(jié)拍的強弱感知墨色的節(jié)奏和韻律
墨分五色,焦?jié)庵氐澹q如音樂的宮商角徵羽,能變化出層次豐富的節(jié)奏和韻律,營造韻律美的意境。學生在水墨游戲中雖然也能玩出墨色的節(jié)奏感,但這是練習游戲,要讓其真正理解墨分五色并運用于創(chuàng)作中,可以用音樂節(jié)拍的強弱來表達墨色變化的節(jié)奏,既形象又有趣。例如“水墨畫荷”時,教師先指導學生欣賞徐渭的荷花(圖3),變化的墨色就像音樂的節(jié)拍:強(焦墨)一弱(淡墨)一次強(重墨)一弱(清墨)一層層墨色鋪展成一片大荷葉,仿佛彈奏了一段優(yōu)美的樂曲,引人入勝。教師再指導學生畫一片荷葉,用墨色的節(jié)奏美表現(xiàn)出荷葉生機勃勃的意象。在學習“水墨芭蕉”時,教師引導學生用音樂節(jié)拍的強弱來感知一叢芭蕉的墨色層次(圖4):強一弱一弱一次強一弱一弱…墨色漸次變幻,展現(xiàn)出芭蕉葉的層次感和空間感,就像一首樂曲,將人引入茂盛豐裕的意境中。


3.用樂曲旋律和曲調營造氣氛場
水墨課堂的音畫融通,還可以根據(jù)畫面整體的意境,選擇與之相匹配的音樂來創(chuàng)造美的氣氛。例如欣賞徐渭的《墨葡萄圖》,可以用《音樂》教科書二年級下冊《夏日的雷雨》來啟發(fā)學生,樂曲中跳躍的雨點和畫中的墨點(葡萄)一樣痛快淋漓地灑落而下,富有激情。欣賞中,學生還發(fā)現(xiàn)了《夏日的雷雨》是歡快的旋律,《墨葡萄圖》有悲傷的意蘊,其聯(lián)想與感悟力令人驚訝。在欣賞米友仁《瀟湘奇觀圖》(圖略)時,教師配上古琴曲《瀟湘水云》,兩者的起承轉合非常契合,營造出清幽、淡遠的氛圍。教師從右往左徐徐打開畫面的同時,琴音緩緩流淌,猶如畫面的云霧在飄動。濃濃淡淡的墨色和飄飄悠悠的琴音交融,時隱時現(xiàn),忽明忽暗,一下子就將人引入“元氣淋漓”的境界里。旋律層層遞升的渾厚感,與畫面云煙縹緲、峰巒起伏交相輝映,營造出視覺和聽覺渾然一體的藝術氛圍,不知不覺中幫助學生理解了山水畫與琴音表達的氤氬朦朧、虛實相生之美。
以音悟畫的教學需要教師在深入研究水墨畫作品意象美的基礎上,為水墨畫作品匹配節(jié)奏和韻律恰當?shù)囊魳罚€要了解學生學過哪些樂曲、律動游戲,然后精心組織音樂和水墨畫素材,用樂曲旋律引導學生感知畫家表達的情緒,在動靜交替的體驗活動中領悟水墨畫的意象美。
三、以詩入畫,詩情畫意
蘇軾的“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道出了詩畫同源的奧秘,這是“象外之意”美學的重要特征,也是詩畫融合教學的有力依據(jù)。
1.以詩讀畫悟“意境”
蘇軾贊譽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一美學思想為宋元以降文人畫“詩書畫一體”的傳統(tǒng)奠定基礎,促使畫家以題詩落款深化作品意境。觀畫吟詩,身心可以更快地進人詩情畫意中,領悟象外之意,尤其是明清兩代的畫作,題詩已經(jīng)成為主流風氣,更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幫助學生深入體會。
為讓學生理解詩畫融合之美,在“詩配畫”一課,筆者帶領學生賞析倪瓚的《新雁題詩圖》:畫中近處是一脈土坡,高聳的梧桐樹下有個小小的茅亭,亭中兩人在賞景,湖面遼闊,遠山如黛。再讀題畫詩“十月江南未隕霜,青楓欲赤碧梧黃。停橈坐對寒山晚,新雁題詩小著行”,學生體會到了畫家的感受:太湖邊的秋景很美,在藍色天幕上寫著一行小詩,更美了。學生以詩讀畫,能更好地感悟詩畫互文產(chǎn)生的意境美,從而提升審美感知力。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說出自己所想,再加以引導與總結,培養(yǎng)學生對畫作的體悟力。
2.以詩入畫造“意境”
在體會到詩畫融合之妙后,可以指導學生為自己的畫配詩,像畫家一樣“高情逸思,畫之不足,題以發(fā)之”。如“水墨畫亭子”一課,學生在課前搜集了很多與亭子相關的詩句:“綠蓋紅妝錦繡鄉(xiāng),虛亭面面納湖光”“四季妙亭含煙翠,一泓春水映桃紅”“江上一亭好,夕陽松影中”他們在落款時把詩句寫了進去,畫面一下子散發(fā)出濃濃的詩情畫意,極大增強了學生學習水墨畫的成就感。
四、數(shù)媒造境,含蘊無窮
數(shù)字時代,水墨畫和數(shù)字媒體藝術的融合已是必然趨勢。強大的數(shù)媒技術可以將傳統(tǒng)水墨畫難以言說的意蘊動態(tài)立體地展現(xiàn)出來,人們置身其中,具身體驗水墨意象,身心將獲得十足的審美愉悅感。
1.數(shù)媒激活“形”與“意”
自古至今,水墨畫家在紙上塑造了無數(shù)生動的形象,又用豐富的筆墨和留白的手法引發(fā)人聯(lián)想到“象外”更多的景、情、理。但畫紙是靜態(tài)的二維空間,不一定能打動學生。數(shù)媒藝術正好激活了二維空間中的“象”和“意”。教學中,可以選用水墨動畫啟發(fā)學生感知象外之意,如根據(jù)教學內容欣賞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創(chuàng)作的《小蝌蚪找媽媽》《牧笛》《山水情》等,細致的筆調、流動的畫面、旋律優(yōu)美的音樂…意境撲面而來。學生感受到了筆情墨趣和生生不息的活力,不由自主發(fā)出了贊嘆聲。又如“水墨畫花”教學時,我把中央電視臺《詩畫中國》欄目的《郎朗帶您走進lt;雜花圖gt;卷》引進課堂,數(shù)媒強大的表現(xiàn)力讓學生欣賞到了穿越時空、融貫古今的藝術秀:郎朗的鋼琴演奏和徐渭的筆墨在同一個畫面里激情表演,琴音配合著十三種花草果木款款亮相,展現(xiàn)出花木不同的風骨。學生感受到的不只是花木的“形”,還看到了畫家筆走龍蛇的瀟灑,聽到了背景中跌宕起伏的旋律,感受到萬物生長的蓬勃,這就是畫家要表達的“象外之意”啊!
2.具身體驗“形”與“意”
現(xiàn)代數(shù)媒藝術通過數(shù)字化復刻技術、光影變幻技術、沉浸式空間造景、傳感技術等將水墨畫三維立體地呈現(xiàn)出來,人們身處其中感受意境,各種感官和大腦一起參與審美活動,這種具身體驗可以真正實現(xiàn)“人在畫中游”的理想境界。在教學“水墨山水”時,教師鼓勵學生課后走進博物館的數(shù)字水墨體驗館去具身體驗水墨意蘊;課堂上,教師借用蘇州灣數(shù)字藝術館的視頻“畫游千里江山”來講解山水意境:層巒疊翠,水流潺潺,良田屋舍夾雜于山谷間,繁枝茂葉挺立在山腰上,白鳥自由飛翔,云煙自在彌漫隨著視頻展示和教師的講解,學生體會到了畫中每一處景物都是鮮活靈動的,畫面的留白和朦朧蘊含著無窮的世界。在學生作品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運用智能化的小程序生成虛擬的線上作品展,學生可以在虛擬展廳賞畫,還可以湊近畫作看局部細節(jié),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意象美。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突飛猛進,數(shù)媒藝術加持下的水墨畫教學一定能讓學生全息、具身體驗到水墨畫豐富的意蘊,理解更深層次的象外之意。
總而言之,用“象外之意”美學思想導引水墨畫教學,教師要基于兒童經(jīng)驗,立足美術學科素養(yǎng),抓住水墨畫的筆墨語言特征,用音畫融通、詩畫融合、數(shù)媒造境等方式,為學生營造具身體驗水墨意象的場域,引領其逐步感知水墨畫的意象美和象外之意,逐步達到新課標要求的“以形象的力量與美的境界促進人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弘揚和傳承中華美學精神。
[本文系無錫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象外之意’美學思想下兒童水墨畫教學區(qū)域研究”(項目編號:H/D/2021/04)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乾元.象外之意—周易意象學與中國書畫美學[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6.
[2]張芹.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齊白石[J].早期教育(美術版),2017(Z1):84-85.
[3]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舒士俊.水墨的詩情—從傳統(tǒng)文人畫到現(xiàn)代水墨畫[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6]方薰.山靜居畫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華敏江蘇省無錫市尚賢萬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