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歷史事物的觀察、分析與敘事表達等思維活動往往力求精準性和明確性,不過因歷史事物的發展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整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的有機結合,這就導致人們對歷史事物的了解、認知和敘事表達等思維認識活動又具有漸進性和反復性,故歷史教學不能一味強調認識與理解歷史事物的高精度,應給歷史模糊性思維以一席空間,用來推測、爭鳴、驗證、糾偏與修正。換言之,歷史教學對事物的認識,有時候放一著,退一步,“裝模糊些”,反而效果更好。
本文以部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為例,運用模糊性思維再現歷史敘事的教學策略,立足“模糊性思維與歷史教學”“模糊性思維與敘事解讀”“教學策略凸顯核心素養”三個視域,來研習早期中國文明時期的教學內容,感知這段先秦歷史敘事,客觀地進行歷史分析。這節系本冊教材的第一課,涵蓋的歷史是本冊教材各課中時間跨度最大、歷史概念名詞最繁雜的教學內容之一。由于距今久遠、遺存的圖文和實物資料匱乏、理論概念和學術觀點存在不少爭議,故而要梳理清晰早期中華文明歷史形成“分布廣泛,多元一體,中原核心”的時空格局和價值內涵問題,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模糊性思維與歷史教學
模糊性思維是英文Fuzzythinking的意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并沒有將Fuzzy意譯為模糊不清,而是直接音譯為“乏晰”,說明模糊是不確定之意。模糊性思維是人認識歷史事件的一種思維方式,如要立竿見影地拿出精確的標準答案來,往往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切合歷史認識規律的;認識歷史總是要先從模糊性思維起步,再借助歷史一、二手資料的解讀、互證來一步步逼近精確、清晰的真實歷史。
為了更好地說明模糊性思維與歷史教學策略的關聯性,以可視化來呈現本課教學各環節要素的認知(見圖1),嘗試梳理高中歷史教學兩大維度間的關系:一是學科性,要探尋文化遺存,了解歷史真相;二是人文性,要選取多重視角,反思交流拓展。
歷史敘事教學同樣需要承認模糊性思維的存在,并充分把握和運用這種存在來再現歷史教學,這樣才能應和歷史教學規律與歷史教學策略。所以,理解歷史教學的兩大基本維度一學科性與人文性,不僅要重視基于歷史文獻的學習與解讀,還要領會歷史敘事人的思維品質。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講了遠古人類處在蒙味與野蠻時期,生產工具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再進入青銅時代,社會組織形態從古國文明到王國文明,管理結構體系由重血緣關系到重地域關系。這些歷史事物的演進不可能一蹴而就,中間理應存在一段從量變到質變、拾級而上的過渡時期一一模糊性發展階段。
1.古史文獻傳說與文明起源論的呼應
目前,我國發現的有考古價值的歷史遺存文化和遺址實物還比較零碎,往往要借助先人古史傳說的敘述,來探索早期國家的奧秘,揭開中華文明起源神秘的面紗,最終體悟出早期中國文明具有滿天星斗、豐富多彩、延續發展、多元一體的顯著特征。
關于人類怎么起源誕生的問題,仍是一個未解之謎。從傳說、神話、科學等角度出發,形形色色的說法成為了解人類遠古歷史的基本途徑。
關于人類何時何地起源的問題,目前考古學家仍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眾說紛紜。最典型的莫過于人類起源于非洲說,理由是20世紀20年代在非洲南部發現距今400萬\~100萬年的南方古猿,這一發現被認為是支持人類起源于非洲說的重要證據,代表了人類起源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不過,后來在南亞地區發現臘瑪古猿化石,距今1400萬\~800萬年,隨后在歐洲和亞洲也發現此類化石,特別是中國云南發現的化石最為豐富和重要,被稱為“臘瑪古猿祿豐種”,足以支持人類多地域起源論的觀點。
關于人類如何演進發展的問題,數千年來一直存在爭論。神話傳說雖不能直接作為研究的一手原始史料,但它們的研究價值也是不可低估的。即便是司馬遷的恢宏巨作《史記》,也存在缺乏足夠史料實證的記載,如軒轅乃修德振兵、炎帝黃帝戰于阪泉之野等。當前考古資料的缺點是零碎和散亂,只有結合傳世文獻,才能對其進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解讀。
2.歷史概念“文化”與“文明”比照
早期中國文明直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3000年),才邁上階級社會的門檻,可以說之后的“文化遺存”才屬于真正的“文明遺存”。如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有兩幅中國遺址分布圖的不同說法表達,一幅是《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另一幅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教科書《中國歷史》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中又稱《我國原始農耕時代遺址》)。舊石器時代,真正意義上有文字記載的“文化”還沒有誕生,所以,第一幅分布圖以“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為名較貼合概念內涵。這兩幅圖從“人類遺址”到“文化遺存”的具體轉化時間事實上并不明晰,教材中并沒有明確地劃定時間界限。
3.遺址出土文物與傳世文獻相互印證
在國家產生以前,人類歷史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童年成長期”,如依據元謀人本身僅留下兩顆鏟形門齒化石的性質,牙齒的化石程度較深,呈淺灰色,可推算出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前。人們通常所說的上下五千年悠久的中華文明,從學術價值角度看究竟是歷史還是傳說,需要對其進行追溯、探討、佐證。經考古學的更多發現和研究,其中一件遺址文物以物證史的形式解答了上述之問,那就是從趙陵山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透雕人鳥獸玉飾,系5300年前良渚文化玉器的珍品,乃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人鳥獸圖案透雕精品。依據考古學家在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的發現,以多孔玉器為代表的等級制度印證了中原地區夏王朝的禮儀性與威嚴性,可以確證古國文明的歷史存在,但在古國文明中,因夏商周時期時間跨度大,當時舊址遺留下來有考證價值的實物寥若晨星。這就說明,多元互證還存在進一步拓展和解釋的空間。
4.同一事各書記載互異與模糊性思維
學習歷史時,往往會對歷史事件呈現“不明確”“含混”“模棱兩可”等思維狀態,這里最好用模糊性思維來認識解釋歷史。如“學思之窗”關于啟是如何繼承王位的問題,古書上有不同的引述記載,既有讓之一說,又有奪之一說,課文中沒有偏袒某一說法。故而,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學思之窗”的兩則材料《史記·夏本紀》“益讓帝禹之子啟”和《戰國策·燕策一》“攻益,而奪之天下”,從中總結出兩種不同繼位的手段,推測啟繼位前可能發生過權力之爭,甚至可能爆發過激烈戰爭,說明世襲制替代禪讓制并非理想化的風平浪靜。
5.早期國家商周的統治與模糊性思維
王位繼承制是中國早期國家統治的主要特點之一,商周王位繼承方式的演變一一由兄終弟及和嫡長子繼承兩種方式并用過渡到嫡長子繼承制的確立,到底是什么原因助推王位繼承方式演變,目前有據可查的史料不多。因而,可憑依模糊性思維作合理性推測,即對兄終弟及和嫡長子繼承制度自身優劣的推論、內外服制度與分封制相關統治效度的推論、君主壽命長短差異變化的推論,得出“早期國家的統治從夏氏比較籠統的霸權,到商人方國部落內外服制度,再到周姬封邦建國的網絡體系,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一結論。由此可知,要想進一步精準地認識王位繼承制,目前還不具備實證研究的充分條件。
二、模糊性思維與敘事解讀
歷史敘事是歷史事件客體和思想相結合的表達方式之一。時人或后人在發現了“所發生的事件”的真實故事,根據自身需要通過敘事方式把它再現出來,大多會盡力詳細記述歷史故事所發生的時間、地點、行動者、行為和過程,以及所研究的事件性質與影響。但歷史事件究竟能否以敘事形式被真實、清晰地再現出來,在當代史學理論中,一直是一個爭論激烈的話題。
1.敘事解讀的模糊性
任何個人的思維要想完全精確地反映客觀世界是絕對不可能的。這是因為,事物的不斷發展變化決定了認識與敘述事物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因此,解讀遠古神話傳說,需要模糊性思維,如李峰在《早期中國社會史和文化史概論》一書中解讀河南洛陽偃師有可能存在二里頭遺址文化時說:“近來,有人認為該地沒有天然銅礦,在夏文化遺址上卻被發現青銅禮器和青銅武器,其鑄造的銅礦石有可能來自幾百公里外的山西中條山,長距離的運輸需要高水平的國家組織能力,這不是原始氏族力所能及的問題。”如此,歷史疑惑在不斷追問下顯得撲朔迷離和誘惑十足。
2.敘事夾議的主觀性
歷史敘事一般受記敘者主觀文化價值的影響,人們對歷史敘事的思維認同不可能做到眾口一詞,這就決定了歷史思維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契合度不可能高度吻合。
如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龍究竟起源于何時,至今無人敢斷言,龍的考古資料,典型的有遼寧石塊龍、河南蚌殼龍、山西青銅龍紋等。龍的圖騰文化既有世俗化的一面,也有權貴威慢力的一面。進而造成,龍的文化價值孰是孰非,各抒己見,難以定奪。
3.敘事建構的虛擬性
黑格爾曾說過:“人類幸福和安全的時期在歷史上都是空白的。”一些當政顯貴者或后敘者為了填補一手歷史材料的空白,往往插入天馬行空的虛擬假設,滲透入歷史敘事的思維中,給故事賦予一種主觀意向幻想效果的價值觀。該空白歷史的陳述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歷史,也影響著記述歷史事件的表達方式。倘若教師在歷史敘事前不加以甄別考證和深度批判,那么這些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或缺乏歷史根據杜撰的空白歷史,往往會使學生在學習中陷入“迷茫”的境地。
4.敘事理解的差異性
百年前曾出現疑古思潮一東周之前無信史?2005年,英國著名考古學者科林·倫福儒被問及中國早期國家形成時間問題的看法時指出,在中南美考古學者的眼里,距今約50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就已產生了國家;在埃及或美索不達米亞學者眼里,距今約3500年的殷墟時期方才產生國家。敘事理解的差異也存在達成共識的彌合期,2019年與龍山文化大約同一時期的長江下游良渚文化遺址申報“世遺”成功,說明按照當前國際關于“文明”現行標準的評判,良渚三重結構古城遺址符合“文明”評判的主要要求,良渚文化時期中國已出現早期區域性國家初始形態。在這一評判標準上,目前國際社會已逐步達成共識。
三、運用教學策略,培養核心素養
學生在學習中發展的核心素養是歷史核心素養的源頭,也是歷史教學策略抉擇的主要標準。基于模糊性思維再現歷史敘事的教學策略,就是從模糊性思維教學策略出發,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立德樹人,正本清源,幫助學生尋得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真正內涵。
1.模糊性思維與唯物史觀
模糊性思維是人類理性思維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因為自然界中充滿復雜性和多樣性,模糊性思維才有用武之地。我們承認模糊性思維,并不否定精確性思維的存在;我們承認歷史思維中有更多的模糊性,并不會導致非理性的歷史懷疑論,并不否定已經確鑿無疑或鐵證如山的歷史事件和至今人們研究歷史的科學成果。對于復雜的歷史事件,模糊性思維實際上具有較大的洞察準確度和認知的彈性度,能夠避免觀點絕對化、簡單化和唯一化。
2.模糊性思維與時空觀念
早期中華文明何時真正起源,“有文章而光明也”,就是“文明時代”這個概念的模糊評判標準。而世上大多學者對邁入“文明時代”的評判標準,會提及人類文化遺址要有城市城墻、定居群眾、圖騰文化、公共祭祀中心、金屬冶煉技術、階級國家的出現和文字的應用,但如此多的元素不是所有文明都要面面俱到、缺一不可的。所以,在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類似“早期文明時代”的時間概念,要避免使用死記硬背歷史概念的傳統教法,多培養學生學會應用模糊性思維理解歷史概念的能力。
3.模糊性思維與史料實證
運用模糊性思維教學符合歷史教學規律與學生學習的需要,如說起古人類的北京人自然會聯想起一個遠古人類完整頭蓋骨的考古發現;說起北京人已經學會用火,自然離不開“北京人居住的地方有4層6來厚的灰燼層”這一考古發現;說起中國早期居民已經種植水稻與粟,自然會想起炭化稻和炭化粟的挖掘發現;還有姜寨聚落遺址復原圖、陶寺遺址墓地的挖掘能佐證人類從聚落走向城市文明曙光的觀點等。以上涉及早期中華文明的歷史現象,考古學者雖不能精確說明何年怎樣出現用火、種水稻與粟、養豬養雞、形成城市,但能夠給出一個大致可靠的時間范圍。
4.模糊性思維與歷史解釋
在不同時期,歷史事物從內容到表現形式,都呈現出復雜性、模糊性特征。在運用模糊性思維時,對歷史事件因果關系解釋和看法問題上可盡量避免認識概念化、程式化、絕對化和簡單化。以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為例,學生會發現本課教材編撰的內容表述存在大量沒有絕對界限的彈性模糊性詞語,如“早期、有可能、多處、基本、大量、差別不大、部分、很長時間、許多、約、極少、繁多”等,這些模糊性編寫詞語給人一種朦朧的審美意境和更寬闊的推測空間。
5.模糊性思維與家國情懷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格局的奠基階段,從多元的文明起源到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早期國家初始形態,此后中原地區文明不斷向周邊輻射擴散,成為以后大一統國家的核心凝聚地,發揮著穩定核心的引領作用。這說明中華文明起源既有多源性也有統一性,但在關于華夏文明的時空觀念上,上古所謂的“中國”卻是一個沒有明確周邊界線、說法不一的“中國”,無疑給學生留足求證思維的可能。
綜上,選取“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運用模糊性思維再現歷史敘事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關注早期中華文明時期同一階段人們生活的差異性與相似性,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觀察與思考華夏遠古和上古的歷史事件,盡可能規避歷史問題理解的片面化和主觀化。這樣,有助于學生全面地認識中華文明早期輪廓的歷史原貌,開發自我認知智能,提升學科素養,樹立文化自信。
[本文系江蘇省2020年度教育科學規劃項目立項課題“指向審辯思維的高中歷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項目編號:D/2020/02/174)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焦佩鋒.唯物史觀與當代歷史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劉克明.歷史教學的理性思考[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到21世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4]孫路遙.“實證中國”:從五千多年的歷史中獲得文化自信[J]上海藝術評論,2023(04):40-42.
[5]馮世昌.二里頭遺址墓葬出土玉刀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11):5-10.
[6]許倬云.許倬云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7]哈拉爾德·韋爾策.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M].季斌,王立君,白錫堃,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8]鐘發全,謝芝玥.課程力:成就卓越教師[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
[9]張漢林.從歷史學談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05):14-18.
[10]馮時.觀象授時與文明的誕生[J].南方文物,2016(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