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導下,本研究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紅色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與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傳承與創新,讓紅色文化始終散發永恒魅力與時代風采。通過校本研究,將革命傳統教育作為“鑄魂育人”工程核心,繼承紅色文化精神財富,開展適應時代變化的新型育人實踐活動。
于1931年創辦,至今已有九十余年歷史。校本研究整合學校近百年發展歷程中與紅色文化緊密相關的資源,形成傳承與創新的紅色文化育人路徑,為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堅實紅色根基,助力學生人生發展。
一" 明確研究方向,規劃實施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教育引導全黨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紅色文化資源見證了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且輝煌的奮斗歷程,是我黨極為寶貴的精神與物質財富。依據《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要求,通過學生德育實踐活動、思政課與學科融合,將德育與校本教育研究緊密結合。鐵路小學全體教師以兒童成長為中心,整合各類紅色教育資源,制定如圖1所示的契合本校少年兒童成長發展的紅色路線圖,形成豐富多樣的德育活動案例。
學科融合方面,在語文和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紅色文化元素;舉辦主題班會,如“以革命英雄為楷?!薄巴高^紅色歷史遺物回顧黨史”;開展主題活動,包括學習偉大中國科學家、中國院士的科學人生,學習雷鋒精神、講述紅色故事、學習“四史”、開展紅領巾尋訪活動、慰問武警官兵等;在重大活動紀念日,如國慶節、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等,兼顧對學生的德育與智育。這種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方式,是青少年磨礪品格、堅定信念、增強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也是傳承和豐富紅色文化基因的重要實踐。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有助于塑造學生正確價值觀與核心素養,還推動了學校德育特色品牌“美行”德育的形成,引導學生向美而生,向美而行。
二、聚焦實踐研究,落實具體行動
基于學生校園生活,探索紅色文化教育實施路徑,將教育活動從課堂延伸至課外,通過紅色人物激勵學生、紅色故事感動學生、紅色物質環境熏陶學生、紅色歷史啟迪學生、紅色精神涵養學生。
構建研究框架,實施雙維推進:學校制定《校本課題研究指導綱要》,系統規劃百年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與創新路徑。研究從兩個維度協同展開:其一,聚焦“人力”資源維度,整合家長群體、街道社區成員、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多方力量,通過深度訪談、口述歷史等方式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具體包括:追溯家族發展歷程,玲聽社區老黨員、老軍人的革命故事,收集老教師口述的校史紅色記憶等。其二,立足“物型”資源維度,系統開發周邊紅色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實地考察紅色建筑、革命遺址、紀念館、博物館等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沉浸式體驗深化紅色文化認知。
系統整合資源,繪制紅色教育圖譜:以學校為核心,科學繪制紅色教育資源整合利用的立體化“地圖”,構建系統完備、資源整合、充滿活力的紅色研究區域體系。依托區域紅色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學校周邊資源優勢,系統規劃并建立了八個校外紅色文化研究區域(見表1),形成輻射式的紅色教育網絡。
深耕基地建設,傳承紅色基因:學校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精髓,以文化人,著力將每個班級打造成特色鮮明的紅色教育實踐基地。創新構建紅色精神傳播單元體系,包括弘揚革命精神的“趙文秀烈士中隊”、踐行安全使命的“消防安全宣傳中隊”、由新四軍老戰士擔任校外輔導員的“李劍鋒英雄中隊”、榮獲南京市優秀校外輔導員稱號的“劉小川中隊”,以及傳承三浦戰役革命歷史的“浦口北站中隊”等。各中隊作為紅色基因傳承的重要載體,均設有特色名稱和研究方向,并通過“紅色文化主題墻”和“紅色文化主題長廊”等平臺,系統展示學習過程與研究成果,精心打造班級“紅色文化展示區”(少先隊隊角活動專欄),形成濃厚的紅色文化育人氛圍。
創新教育模式,構建長效機制:學校立足江北國家級新區建設背景,創新構建“課內外聯動、活動主題化”的紅色文化教育模式。以《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為指導,將紅色文化傳承教育有機融入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科教學全過程,系統構建文化育人、全科育人、全員育人、實踐育人、組織育人的長效機制,實現紅色教育的常態化、系統化。
深化項目研究,提升綜合素養:引導學生通過文獻研究和理性思考,深入探究學校發展歷程,深刻理解“發揚趙文秀烈士精神,傳承紅色文化基因”的研究主題,并將其提升為系統化的紅色文化研究項目。通過課堂教學滲透、課外實踐活動、校園環境建設、校外基地研學等多種途徑,全面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實現紅色文化教育的育人目標。
三、成果初步呈現,增強師生信心
構建“黨團隊”一體化育人體系,深化思政課程融合: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成功構建了黨團隊一體化建設機制,通過校本研究規劃確立了黨建引領共青團和少先隊工作的有效路徑,實現了與學校思政課程體系的深度融合。學校創新開展系列化、主題化的思政實踐活動,包括定期組織實地思政課程學習、設計特色儀式課程、舉辦重大紀念日主題集會,以及開展春秋季社會實踐等多元化教育活動,形成了立體化的思政育人格局。

根據《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學指南》的要求,圍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人民立場、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革命斗爭精神、愛國主義情懷和艱苦奮斗傳統”這七大核心主題,提出了紅色文化題材課程的教學策略與實施路徑。具體而言:首先,深入挖掘學科教材中的紅色文化內涵,注重其歷史脈絡的縱向貫通;其次,結合時代特點,拉近紅色傳統與當代學生的心理距離;最后,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創新紅色文化教育方式,并配套設計相應的實踐活動(詳見表2)。

在活動中,學生親身體驗,用實際行動探索周圍“紅色文化”資源,使紅色文化教育不再局限于書本知識,而是深入內心。紅色文化中英雄烈士的精神與意志、勇敢堅持與堅韌,已內化為學生日常行為和學校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凹t色文化尋訪”“身邊紅色故事大家說”等沉浸式紅色主題教育,對學生高尚情操塑造產生深遠影響。
研究緊密聯系活動,深化師生理解:校本研究團隊將研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統一規劃研究,確定人員任務、開發利用協作平臺、初步嘗試綜合評價,初步完成紅色文化資源整合與利用;第二階段,對整合利用活動進行反思,形成研究培養模式,按預先規劃的活動設計與路徑,有計劃地開展實踐活動,以實現育人目標;第三階段,精準評價與及時反饋,校本研究結合行動研究方法與具體活動,對學生感受、理解并傳承紅色文化以及形成優秀品德實踐能力給予及時評價。與此同時,學校按班級、校級、區級三個層次,對“尚美紅娃、尚美家長、尚美好家庭、尚美之星、美德星、尚美少年、新時代好少年”等榮譽進行評價與反饋。在紅色文化熏陶下,學生堅定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聽從黨的指揮,緊跟黨的步伐,努力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靶闹杏行叛?,腳下有力量”,學校致力于讓紅色文化成為培根鑄魂的精神動力,讓紅色成為新時代少年最鮮明的底色。
通過探索百年老校紅色文化資源育人路徑的校本研究,紅色文化在學生群體中影響力逐漸增強,這對提升紅色文化育人實效、強化少年兒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意義重大。一系列紅色活動承載著歷久彌新的紅色基因,必將推動愛黨愛國、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求真務實等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立項課題“傳承與創新:百年老校紅色文化資源整合利用的校本研究”(項目編號:L/2021/191)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振.習近平“以文化人”思想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01):32-37.
[2]邱小云,周艷紅.弘揚紅色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思想教育研究,2017(06):95-98.
[3]方銘琳.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系統對策研究[J].人民教育,2019(12):13-17.
[4]張娟.紅色教育資源融入中小學德育的教學模式研究[J].教師,2022(28):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