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了“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的戰略部署。在新時代教育發展背景下,勞動教育已成為推動學校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關鍵領域。各級各類學校亟須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范式,通過優化教育實施路徑、完善質量保障體系,切實實現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落實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與勞動教育在育人功能上具有顯著的互補性與協同效應。二者既是實施勞動教育的主渠道與支撐點,又形成了相互滲透、雙向促進的共生關系。因此,構建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協同育人機制,已成為深化勞動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徑。系統探究二者融合的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緊迫性。
本研究以核心素養培育為導向,立足“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圍繞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融合實施的目標制定、內容設計、組織實施、資源整合、評價實施等維度,探尋二者的“融合點”。研究旨在通過構建“雙向滲透、協同創新”的課程融合機制,形成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研究成果將為新時代勞動教育創新發展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范式,助力學校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與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一、學校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融合實施的現狀分析
(一)融合理念薄弱,目標導向存在功利化傾向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提出“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要求學校加強學科間的互聯互通,通過課程融合實施發揮協同育人作用。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本身具有明顯的共通性與契合點,二者的融合是順應新課改的必然趨勢。然而,通過與多所學校教師的交流,發現部分學校教師的融合理念較為淡薄,未能以勞動教育為根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結合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設計精準明確的活動目標,導致二者融合實施過程中出現功利化傾向。
這不僅不利于學校勞動教育的系統性推進,還普遍衍生出后續動力不足、難以持續等問題,協同育人功能難以有效發揮。
(二)內容單一局限,陷入“為勞而勞”的實踐困境
在基礎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多數學校已認識到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認可綜合實踐活動是開展勞動教育的有效形式。然而,從本校與其他學校的交流情況來看,部分學校在推進二者融合實施的過程中,仍停留在簡單的拼湊與整合層面。這些學校未能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導向、以勞動教育為核心優化活動內容,也未能實現其與德、智、體、美的有機融合,導致二者融合實施時出現“為勞動而勞動”“只勞動不教育”的現象,活動內容設計狹隘單一,難以取得理想的融合效果。
(三)形式單調僵化,融合實施流于表面化
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本質均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實踐性與探究性。然而,通過觀察與交流發現,部分學校雖然將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勞動教育的載體,但在實踐活動的形式上卻較為單一,普遍存在簡單簽到、現場打卡、“重參與輕體驗”等形式主義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削弱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導致二者融合實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協同育人功能難以真正落地。
二、學校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融合實施的有效路徑
學校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融合實施需緊密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從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形式、活動資源以及活動評價等層面進行統籌規劃。如圖1所示,探索構建了學校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融合實施實踐框架。
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均服務于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在目標設定上具有內在一致性。學校應準確把握二者的關聯性,以“勞動”為紐帶,將勞動教育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導向,聚焦核心素養培育設計融合活動目標,以此統領各項工作,切實發揮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協同育人價值。
以服務性勞動為例,作為勞動教育的三大板塊內容之一,其能夠幫助學生在服務業勞動、公益勞動和志愿服務中認識社會,樹立勞動觀念,有效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為此,學??苫诜招詣趧影鍓K中的“現代服務業勞動”學習任務群設計融合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小小消防員”“我是小警察”“成為建筑師”“小小科學家”“當我做了醫生”等職業體驗活動。為確保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融合實施效果,學??稍O定以下活動目標:
(1)通過職業體驗活動,幫助學生初步了解現代服務業勞動,認識不同職業的特點與價值,在體驗勞動付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的觀念,為其未來職業規劃提供參考。(2)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認識現代服務業對創造便利生活的重要作用,通過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熏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3)在實踐操作與探究中,加深學生對勞動技能、生存技能和科學技能的認知,提升其勞動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4)通過實踐體驗,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現代服務業勞動的態度,激發其服務社會的熱情,培育勞動精神與責任擔當意識。(5)在服務性勞動中體驗創新創造的樂趣與挑戰,培養學生的創意物化素養。(二)以勞動教育為核心,聚焦“五育”融合優化活動內容
教學內容單一且缺乏深度,難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這將嚴重制約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協同育人價值的實現。為此,學校應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指導思想,系統規劃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融合內容。以“勞動教育”為核心,圍繞勞動教育的三大板塊和十大任務群,結合德、智、體、美育設計多元化的活動內容,并生成相應的活動主題。在此基礎上,學校應推動主題式、項目式的融合性教學活動,有效打破學科壁壘,拓展教學邊界,激發學生更多學習潛能,最終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的育人目標。
具體而言,學??稍O計“花生種植”特色融合活動,通過設置宣講、學習、種植、管理、欣賞、收獲勞動周及成果展示售賣會等系列子活動,以勞動教育為核心推動“五育”融合,全面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與綜合能力。在宣講階段,學??蓢@“有付出才有收獲”的主題,利用國旗下的演講開展活動宣傳,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人生需要付出,付出終有回報”的道理,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花生種植”融合實踐活動的熱情。在學習階段,學校應組織學生通過線上線下雙渠道進行閱讀學習,將勞動教育與智育相結合,幫助學生了解掌握播種知識、工具使用方法及花生生長特性。在播種階段,學??山M織學生參與剝選種子、平整土地及播種等勞動,使其在直接技能類勞動中初步感受農業勞動的艱辛。在管理階段,學校不僅應設置校園服務崗位,還應組織學生以日常勞動的形式參與花生生長管理及觀察記錄,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和主動承擔勞動的行為習慣,塑造積極的勞動觀念。在花生收獲周,學??稍谑斋@前結合體育開展體能訓練,幫助學生掌握收獲技巧,使其在收獲過程中做到高效有序,同時錘煉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和艱苦奮斗的精神,進一步磨礪其勞動品質。在成果展示階段,學校應集中展示實踐育人成果,并通過創意集市組織學生開展售賣活動,鼓勵學生將勞動成果轉化為多樣化的藝術制品或美食,將美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營造歡快和諧的校園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勞動意識與創造潛能。
(三)以實踐為核心,創新活動形式解決現實問題
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均源于實踐,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學校應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以實踐為核心創新活動形式,增強活動的探究性、體驗性與實踐性,構建“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思”的教學模式,真正實現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有機結合。在二者融合實施過程中,學校應針對現實中的相關實踐性問題,依托綜合實踐活動的考察探究、設計制作、社會服務、職業體驗等形式開展勞動教育,通過研究性學習、項目化活動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勞動體驗,支持學生在制作、實驗、探究等過程中進行勞動創造,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然而,通過觀察發現,部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較為薄弱,在多元文化思潮與價值觀碰撞的背景下面臨嚴峻挑戰。針對這一問題,學校可圍繞“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以“我們的傳統節日”為主題,設計“美食制作”項目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傳統工藝勞動,制作傳統工藝產品。為高效推進項目實踐,學校可設定“我們的傳統節日美食”為活動主題,并衍生出“粽子制作”“月餅制作”“餃子制作”等子項目,以傳統美食為切入點,幫助學生在不同時段結合傳統節日開展有序的融合實踐。通過項目串聯活動主題,學生能夠獲得更為系統、完整的活動體驗。在確定子項目后,學校應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體驗、探究與實踐活動,使其在親身參與和勞動實踐中深刻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與影響力,切實增強文化自信。例如,在月餅制作活動中,學??蓪⒆禹椖考毞譃樵O計方案、搜集資料、獲取方法、觀察分析、形成結論等系列化任務,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與探究的方式完成月餅制作實踐。
(四)以協同為支撐,整合家校社資源拓展實踐平臺
為確保勞動教育課程的有效實施,學校應樹立全員參與的教育理念,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與家庭、企業和社會組織建立緊密聯系,打破平臺與渠道壁壘,充分開發、整合和利用實踐活動資源。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融合實施不應局限于“出力出汗”的表層勞動,而應通過家校社協同拓展學生勞動的時間與空間,依托多元化的勞動教育路徑,幫助學生獲得更加完整、立體的實踐體驗與認知,從而確保融合實施的成效。
例如,“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新時代學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學??蓢@“我是‘非遺小傳人’”主題,聚焦“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融合性活動,切實履行文化傳承的責任。具體而言:
(1)以學校教育為主導,開設非遺技藝學習課程。學??蓢@茶園管理、茶葉采摘、手工制茶、茶飲文化及茶藝分享等內容,設計系統的課程,充分發揮課程“主渠道”作用,深化學生對茶文化的認知與理解。
(2)以家庭為校外實踐基地,發揮家庭的輔助作用。學校可構建“教師指導、家長監督、學生落實”的家庭勞動實踐模式,指導家長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塑造良好的家風、家規與家訓。通過親子互動開展茶知識、茶技藝與茶文化教育,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培養積極向上的勞動品質。
(3)加強與博物館、非遺作坊、非遺展廳等機構的合作。學??山⒎沁z學習實踐基地,引導學生通過“由知到行”的實踐流程,深入了解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切實實現勞動教育與文化傳承的深度融合。
(五)以發展為導向,創新評價模式關注學生成長
在當前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傳統的簡單粗放型考核評價機制已難以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求。這種評價方式往往過分關注結果而忽視過程,導致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僅停留在“知其然”的表層理解,而無法達到“知其所以然”的深度認知。教育實踐表明,這種評價模式不僅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機融合。為突破這一困境,學校亟須構建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新型評價體系,通過創新評價理念和模式,充分發揮評價的多元功能,實現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協同育人效應。學校應關注學生實踐過程中的動態發展,以學生成長為導向創新評價模式,依托評價引導、調控、反饋、激勵、總結的作用促進活動目標的達成,提升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融合的整體效益。
以“整理與收納”為例,作為日常性勞動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稍凇罢砼c收納”學習任務群下開展“勤勞的小蜜蜂”融合性實踐活動,并對學生在物品擺放、收納等環節的過程與結果進行全過程、全方位評價,旨在提升學生的收納能力,培養其及時收納、分類存放的良好習慣,提高有條理、有規律的生活能力。在評價過程中,需重點把握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科學設定評價指標。評價指標的科學性是保證評價有效性的前提,學校應當基于活動目標,構建多維度、多層次的評價指標體系。這個體系應當包括:基礎性指標(如物品分類的準確性、空間利用的合理性等基本技能)、發展性指標(如創新思維、問題解決能力等綜合素質)以及個性化指標(針對不同學生的發展特點),既保證基本要求的達成,又為個性發展留出空間。同時,評價指標應當體現動態發展特征,隨著學生能力的提升而適當調整難度和要求。
其二,創新評價方法。傳統的紙筆測驗已難以滿足勞動實踐活動的評價需求,學校應當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方法體系,重點包括:成長檔案袋評價法,系統收集學生的作品、反思日志、活動照片等過程性材料;表現性評價,通過實際情境中的操作展示來評估能力;數字化評價,利用“個人成長銀行”“實踐積分卡”等工具記錄和追蹤發展軌跡。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過程性評價中應當重點考查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等隱性素養,這些往往比顯性技能更能反映教育的深層成效。例如,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收納過程中的專注度、堅持性等非認知因素,來評估其勞動態度的轉變。
其三,深化評價結果應用。評價結果的科學運用是發揮評價功能的關鍵環節,學校應當建立評價結果的分析與應用機制:診斷性分析,通過數據挖掘發現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群體特征;發展性指導,基于分析結果提供個性化的改進建議;資源調配,根據評價反饋優化活動設計和資源配置。在具體操作中,可以采用“最近發展區”理論,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設置階梯式挑戰任務,幫助他們在適當支持下實現能力突破。同時,評價結果應當與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成長記錄等掛鉤,形成持續性的發展跟蹤機制。
總之,在基礎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推動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融合實施已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對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性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全面提升育人質量,學校應著力解決勞動教育中存在的“僵化”“窄化”“異化”等問題,以勞動教育為核心,科學設定活動目標、系統編排課程內容,并借助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與方法,做到以協同為支撐、發展為導向,最終促進二者的深度融合。通過構建綜合實踐育人體系,支持學生在真實、生動的問題情境中開展勞動探究與實踐,實現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各自的育人目標與核心素養,最大化發揮其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高世梅.實施課程融合培養核心素養——淺談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融合路徑[J].名師在線,2024(25):67-69
[2]邱偉波,沈奕彤,劉曉玲,等.勞動教育與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公益活動的融合發展路徑與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4(06):41-44.
[3]余向紅.勞動教育為體綜合實踐為用—勞動與綜合實踐活動學科融合的探索與思考[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24,44(05): 1 - 4 + 2 5 #
[4]于增慧.基于勞動體驗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策略——以“我是勞動小能手”單元為例[J].教育界,2024(29):53-55.
[5]范艷梅.基于合作式任務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勞動教育策略—以造紙勞動項目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4,25(05):19-21.
[6]陳秀玲.新時代勞動教育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跨學科校本課程路徑探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4,25(09):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