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化的教育背景下,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精神的瑰寶,正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數學作為一門邏輯嚴密、思維嚴謹的學科,其教育價值不僅在于知識的傳授,更在于思維能力的培養。小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通過有效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提升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而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和智慧,如古代的算籌、算盤、數學名著等,都是寶貴的數學教育資源。因此,構建一種將傳統文化與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相結合的教育模式,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一、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1.提升教學質量
數學思維的培養鼓勵學生運用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來解決數學問題。數學思維能力不僅在數學學科內有用,而且能夠遷移到其他學科和日常生活中,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尋找解決方案。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思維訓練,學生深入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和相互之間的聯系,而不僅僅是死記硬背公式和法則。理解深度的增加,有助于學生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能夠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了解每個學生的思維能力差異,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調整教學策略,實施個性化教學,有助于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節奏下進步,進而提高整體的教學效果。系統的數學思維訓練,幫助學生建立堅實的數學基礎,減少因基礎薄弱而產生的后續學習障礙,對于縮小不同學生之間的能力差距,實現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義。
2.培養學生能力
數學推理是一個嚴謹而科學的過程,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邏輯順序和推理步驟。數學是一門解決問題的學科,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嘗試和調整策略,尋找正確的答案。數學推理訓練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邏輯鏈條,提高其邏輯思維的嚴密性和理性分析能力。數學中的許多概念如數字、圖形、公式等都是抽象的。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需要不斷將具體事物抽象化,再用抽象的概念去解釋和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不斷處理各種信息,幫助學生掌握時間管理、信息篩選等實用技能,而數學思維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準確地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提高學習效率。隨著知識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各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日益明顯。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和應用,形成更加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
3.符合新《課標》要求
新《課標》關注的是數學課程目標,它包括數學素養、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方面,并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新《課標》的這一要求高度契合。新《課標》要求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每節課,創造動人的情境,設置誘人的懸念,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升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新《課標》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認為沒有扎實的基礎,思維能力難以得到提高。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建立在他們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之上。數學思維的培養能夠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認識能力,并學會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此外,新《課標》要求學生在掌握一定的思維方法后,強化思維能力的訓練,提高思維品質。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要求學生思維清晰、條理清楚,遇到問題能按一定邏輯去分析、思考。同時,培養學生的嚴密性和靈活性,使學生能夠迅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二、傳統文化視角下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
1.問題層次設計,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傳統文化視角下,問題層次設計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不同難度、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問題設計應從易到難,逐步深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自信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問題具有啟發性,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問題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散性思維。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問題設計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在此過程中,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
例如,在二年級上冊“觀察物體(一)”的教學中,教師展示一個傳統的中國結或類似的立體圖形,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狀。提問:“你從哪個角度看到了中國結的哪個部分?它看起來像什么?”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時,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會有所不同,為后續的邏輯推理打下基礎。在基礎性問題的基礎上,教師設計一些拓展性問題,讓學生想象并描述,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如上方、下方、側面等)觀察一個傳統的古建筑模型(如故宮的角樓),會看到什么樣的形狀。提問:“如果我們在古建筑模型的正面看到一個長方形的門洞,那么從側面或上方看,我們會看到什么形狀?”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究精神,教師設計一些探究性問題,鼓勵學生主動探索未知領域。提供一個由多個小正方體組成的立體圖形(可以是傳統的積木玩具),讓學生觀察并嘗試從不同角度進行拆解和重組。提問:“你能從這個立體圖形中找出多少個不同的小正方體?如果從某個角度拆解它,你會看到什么形狀?”在整個問題層次設計過程中,教師巧妙地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文化自信。在展示觀察對象時,選擇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物體,如中國結、古建筑模型、傳統玩具等。在提問時,引用古代數學名著或民間故事中的相關內容,如“你知道《孫子算經》中是怎么描述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嗎?”“想象一下,如果我們是古代的工匠,在制作這個立體圖形時,會如何考慮從不同角度的觀察效果?”
2.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將數學知識與傳統文化中的生活情境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生活情境中的數學問題更加直觀和具體,有助于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和方法。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和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特別是問題解決能力。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元素,如古代的算經、數學家的故事、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等。教師深入挖掘這些元素,將其融入生活情境的創設中。教師在創設生活情境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選擇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生活場景。創設的生活情境應包含具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在創設生活情境之前,教師明確教學目標,即希望通過這一情境取得什么樣的教學效果。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適合的傳統文化素材和生活場景作為教學素材。
例如,教授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內容時,準備天平、不同重量的物品(如水果、文具等)、克和千克的砝碼。傳統文化素材,古代秤坨、秤桿的圖片或實物(如果條件允許),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導人部分,講述一個與古代秤坨相關的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如“秤坨雖小壓千斤”的故事,引出重量單位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展示天平,介紹其使用方法,并展示克和千克的砝碼,讓學生直觀感受兩者的重量差異。列舉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及其重量,如一塊小糖果約重5克,一袋大米約重5千克,幫助學生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觀概念。在此基礎上,教師模擬古代市場買賣場景。教師扮演賣家,學生扮演買家,使用天平和砝碼進行稱重,練習換算克和千克。如,學生需要購買一定重量的水果(如蘋果),但賣家只提供以千克為單位的稱重,學生需要計算出所需水果的大致個數。在此情境中,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借助信息技術,培養抽象思維能力
數學中的許多概念都是抽象的,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這些概念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借助信息技術,如多媒體、動畫等手段,將抽象的概念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將傳統文化中的數學問題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創造出更具趣味性和挑戰性的學習環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如在線互動、虛擬實驗等,為學生提供更加直觀、生動的學習體驗。此外,小學數學教師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尋找更貼近生活的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手段,確保教學效果最大化。在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數學教學時,注重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例如,教授四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二)”內容時,教師制作包含軸對稱和平移等圖形運動概念的多媒體課件。通過動畫演示,學生清晰地看到圖形如何沿著對稱軸對折后完全重合,或者圖形在平面上如何沿特定方向移動一定距離。使用數學教學軟件或在線平臺,教師動態地演示圖形的軸對稱和平移過程。將傳統文化元素融人圖形運動的教學中,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和文化深度。教師展示一些具有軸對稱或平移特征的古代圖案,如剪紙、窗花、壁畫等。圖案不僅美觀,而且富含數學原理。在特定的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等)期間,教師設計與節日相關的軸對稱或平移圖案,讓學生在制作和欣賞圖案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圖形運動的概念。
4.拓寬知識視野,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數學元素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如古代的算經、數學家的故事等,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而且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介紹古代數學問題(如“雞兔同籠”)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教師鼓勵學生多讀書,了解不同領域的知識,特別是與數學相關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參觀科技館、博物館等,讓學生接觸到前沿科技和數學理念,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組織學生參與各類數學實踐活動,如數學競賽、數學文化節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探索數學。由于學生認知能力有限,教師允許學生在嘗試新事物時犯錯誤,并從中汲取經驗,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評價信息、得出結論。在數學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數學模型的制作、數學故事的創作等活動,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
例如,教授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內容時,在教授折線統計圖之前,簡要介紹統計圖的歷史發展,如早期人們如何記錄數據,以及折線統計圖是如何從簡單的條形圖演變而來的。將折線統計圖與其他學科內容相結合,如科學(記錄實驗數據)、歷史(分析歷史數據趨勢)、經濟(研究股票價格走勢)等。跨學科的學習引導學生看到折線統計圖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教師引導學生使用電子表格或專業的統計軟件來創建和分析折線統計圖。教師給學生提供一些數據,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如不同的時間間隔、不同的數據點標記方式等)來創建折線統計圖,并觀察和分析不同方法的效果。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是數學教育的寶貴資源,蘊含了豐富的數學思想和思維方式。在傳統文化視角下構建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模式,需要問題層次設計、創設生活情境、借助信息技術以及拓寬知識視野。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模式不僅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而且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獨特的數學思考方式和問題解決策略。策略的實施將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新思維,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李存海《學科核心素養下小學生數學符號意識的培養一—以蘇教版“多邊形的面積”一課為例》,《家長》2024年第17期。
[2]王靚《運算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的策略探究——以“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為例》,《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年第15期。
[3]王秀英《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的有效策略——以人教版“圓錐的體積”教學設計與實施為例》,《新課程》2024年第10期。
[4]楊東梅《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發展策略一一以蘇教版小學數學課例淺談思維進階發展》,《數學之友》2024年第4期。
[5]喬虹、竇平、黃俊《基于“雙減”的師范生探究性實踐作業設計研究——以小學數學思維素養養成為例》,《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3年第10期。
[6]陳媛媛《重視閱讀能力培養提升學生數學素養——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實踐路徑探究》,《名師在線》2023年第25期。
[7]薄萬崗《實施教學創新提高計算能力—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創新策略》,《天津教育》2023年第24期。
[8]劉加勒《小學生數學思維訓練的有效策略—評〈促進小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有效教學策略gt;》,《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年第20期。
[9]耿紅妹《圖文并茂畫數學創新多樣做數學—思維導圖在小學數學復習課中的運用》,《小學生》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