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定位上來看,小學數學教學活動與傳統文化之間似乎存在較為明顯的沖突:傳統文化的發力點在于文化故事、文化資源,重視學習者感性情感意識的開發與培養,教學活動圍繞著學生素質開展;數學教學則重視理性知識的傳輸,強調對于數學技能、數學思維的訓練,二者之間并不存在必要的聯系。但結合現實進行分析,我國傳統文化當中包含著獨特的數學文化,其中的人文智慧可以發揮出智育、德育的雙重價值。對于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來說,傳統文化不僅是一種支撐教學活動的參照物,更是一種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有效資源。
一、小學數學課堂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價值和必要性
一直以來,我國的小學數學課堂一般多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眼中的數學就是數學概念、法則、公式、習題的累積,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有隨著年級增高而逐漸降低的趨勢,小學生感受不到數學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科學,學生缺少機會從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新課改以來,我們倡導人人學必需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讓學生通過數學學習活動形成終身發展的數學思想,即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美的能力等方面得以發展。因此,學校在保證數學課程質量的基礎上,應該順應學生的天性,把優秀傳統文化引人數學學習活動中,緊緊圍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施課程思政,同時結合數學知識、數學故事、數學人物等內容,滲透中華民族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精益求精、自強不息的精神,融入數學家們刻苦鉆研、樂于奉獻等優良品質,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使數學的學習變得更加富有文化內涵和趣味性。
二、小學數學課堂與傳統文化融合的策略
1.借由傳統文化導入問題,實現趣味數學教學中華傳統文化的構成極為復雜,除了飽含人文思想的文化體系之外,其更擅長對群眾所發現的科學知識進行應用,借由淺顯的道理對后人開展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從而實現構建大同社會的理想目標。對于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來說,教師需要從文化的不同定位展開考慮,嘗試將其應用到文化傳輸活動當中,創新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以傳統文化帶入問題,設計趣味性更強的數學教學模式,進一步滿足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具體而言,教師要配合傳統文化挖掘數學問題,在組織教學互動的同時實現趣味化教學,加強對小學生數學技能與數學思維的引導,保障教學活動的專業性和人文性特點,構建全新的數學教學模式。
例如,在學習小學數學(青島版六三制)二年級下冊中“甜甜的夢一毫米、分米、千米的認識”這一課時,教師便可以結合中華傳統文化導入數學問題,以我國的“馬文化”為例,在課堂上實施趣味教學,借由傳統文化設計問題,可以讓小學生主動進行思考,如下列問題所示:我國古代的馬文化曾經盛極一時,對于名馬的追求始終不曾停止。從著名的千里馬、汗血寶馬,到大宛駒等,中華民族探索并創造了獨特的馬文化。在記載當中,我國先民這樣描寫千里馬:其蹄若碗,其高五尺,日行一千,夜行八百。請你嘗試說一下,千里馬有著怎樣的特點?在借由傳統文化進行互動的過程中,將中國傳統的長度單位、計量單位帶入到課堂當中,與現代數學單位進行對比,幫助學生掌握復雜的數學知識。學習者圍繞著尺、里等數學概念展開討論活動。在學生進行交流的同時,教師結合所涉及的數學知識提出問題:尺、里是傳統的數學單位,但對于一些比較小的物件,應該如何計量其長度與大小?在現代數學中,尺、里等單位如何換算成通用的數學單位?在數學交流環節,圍繞著基礎數學知識展開討論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結合多元數學文化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思維。
2.深入研究數學史,實現傳統文化滲透
數學經歷了歷史歲月的沉淀,凝聚了許多關于數學方面的文化瑰寶,這些正是小學生所不曾了解的領域。因此,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運用這些材料,去挖掘數學背后的歷史,并將數學史滲透到教學中,使得學生能夠在這種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更加深刻地感受數學之于我們、之于國家、之于社會的重要意義,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興趣。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提升自身的數學文化素養。在工作之余,教師要廣泛學習和涉獵古今中外的數學著作,深人、系統地了解數學概念、數學思想和數學基本性質,從而在數學知識中有效融入數學文化,讓學生更加全面、系統地了解所學習的內容。
例如,在講到小學數學(青島版六三制)六年級上冊中“完美的圖形——圓”這一內容的時候,首先,在課程一開始,教師就可以巧設懸念,提問學生:圓最早出現在哪里呢?圓的周長和面積要怎樣計算的呢?同時通過視頻故事引導學生了解圓背后的文化。古時候,我國的先賢墨子在他的著作中就已經有了關于記載“圓,一中同長也”,意思就是圓有一個中心,從中心到圓的距離等長,即圓的直徑或半徑相等。在對圓有了基本認知后,教師就可以通過視頻動畫,讓學生了解圓周率的發現歷程,增強學生對于圓周率的認識,再引導學生進行圓的計算。最后,教師可以展示一些諸如拱橋的圓形建筑、圓形圖標等供學生欣賞,隨后將學生分組,讓他們自由談論,設計一些關于圓的圖案,并在旁邊計算出該圓形圖案的面積,以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豐富學生對數學文化的認識。其中,在圓周率的學習中,學生只是通過幾次動手操作、測量和計算,就發現了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在3.14的大概范圍內。然而,在古代數學家們對圓半徑和直徑關系的研究中,經過了多次測量和計算,數學家劉徽首次用“割圓術”的方法計算圓周率,當時他能用到的計算工具只有算籌。數學家祖沖之經過長期測量和計算,才能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面的第7位,在當時已屬不易,教師要將這些中國數學史講述給學生,以此實現小學數學課堂與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并使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最終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精神。
再如,在小學數學(青島版六三制)三年級上冊中《慶元旦一時、分、秒的認識》的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跟隨鐘表,感受一天有24小時,化曲為直把時鐘走過的圈展開。通過小組合作、游戲互動,探索兩種計時方法的本質關系,實現兩種計時方法的相互轉化。在教授完新課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們普及古人是如何計時的。從以“日”為計時單位到太陽鐘的發明,出示圭表示意圖、太陽鐘的構造,講述古中國計時法以及古埃及計時起源,以此讓學生們在傳統文化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計時原理。
3.基于跨學科整合,拓展傳統文化內涵
當前,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我國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傳播、發揚傳統文化,不應將目光單純局限于單一學科教學中,還應拓展思維,實現跨學科融合滲透教學,以此在優秀文化的浸潤下,提升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探究興趣,逐漸堅定文化自信,自覺肩負起保護、傳承、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使命。
例如,在學習小學數學(青島版六三制)三年級下冊中“熱鬧的民俗節——對稱”一單元時,教師可結合“剪紙”這一我國傳統民俗文化,幫助學生把握軸對稱的定義、特點,充分掌握課程知識。同時,為學生講解我國剪紙知識,激發其對我國優秀民俗文化的學習興趣。具體教學流程為:首先,剪紙是我國民俗文化中的瑰寶,以剪紙為課堂教學素材,可促使學生切實感知到剪紙的巧思、精致,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特殊魅力。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可向學生拋出生活化問題,活躍課堂氛圍。即“我們過春節的時候有哪些風俗習慣呀?”鼓勵學生回答,引導其答出“貼窗花”。隨后,教師需解釋,即“窗花就是我們貼在窗戶上的剪紙”。其次,教師要通過剪紙的觀察,引領學生探究剪紙中的數學知識,給予其直觀欣賞、體會對稱藝術美的契機,建立對剪紙的初步印象,形成對剪紙的喜愛之情。教師可操作電教媒體,為學生展示具有藝術韻味的美麗窗花,激發其探究興趣。并適時指導學生,探索剪紙中的“對稱美”。“同學們,這些剪紙好不好看呀?他們好看在哪里呢?”“看起來對稱、舒適是不是呀?”引導學生意識到剪紙的美源于其均為對稱圖形。接下來,教師可詳細向學生解說對稱的含義,即圖形兩側的形狀、大小、形狀一一相等對應等。最后,教師可以通過“折一折”,指導學生驗證猜想、理論,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突出特點,提高其思維能力。依托“剪一剪”,提高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特性的理解深度、廣度,強化其綜合能力。教師可要求學生拿出一張紙,對折之后觀察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即圖形對稱軸左右兩邊完全重合等。
4.開展實踐活動,深化學生傳統文化感悟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青島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包含不少傳統文化知識,如數學家的故事、古代趣味算題等。然而,這些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需求。在教學中,數學教師往往僅依據教材中淺層的傳統文化知識進行教學,缺少深層次的挖掘和融合。同時,教師較少通過活動拓展相關傳統文化知識,使得優秀傳統文化教學顯得資源不足。實踐是幫助學生透徹掌握數學知識、鍛煉學生的理性思維的重要教學方法。教師在設計數學教學方案的過程中,要重視文化素材與數學教學活動之間的有效聯動,由傳統文化選擇數學教學突破口,在傳輸數學文化的同時,加強對小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以傳統文化當中的人文思想、數學精神教育小學生,引導學習者感悟傳統文化當中的優秀品格,將有關素質、資源引入到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當中,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以小學數學青島版(六三制)“動物趣聞一克、千克、噸的認識”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實踐研究的角度開展一節“綜合與實踐”課,目標是學生去感知“度量的意義”和“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古今對比中重構1千克的概念。即從原始社會的分配問題開始,讓學生體驗手捧一千克,感知容量大小不一;其次,通過對比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歷史量器,學會以度審容,同時,經歷實驗操作,結合商鞅方升的故事認識度量衡統一的必要性;最后回歸現實世界,重構1千克概念。這樣的課堂以生為本,關注學生主體地位,注重啟發引導。敢于讓學生呈現真實的想法,讓學生真實經歷理解度量和重量單位的意義,有利于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再以“七巧板拼圖實踐活動”為例,這個數學實踐活動是一次別開生面的數學盛宴。七巧板這一源于中國古代的智力游戲,因其獨特的構造和無盡的創意空間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活動中,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展示七巧板的千變萬化及演變歷程,激發學生想要探究七巧板的強烈愿望。在七巧板的拼組活動中,引導學生認識七巧板的基本組成,并通過拼擺指定圖形、圖案和自由創擺圖案等活動,進一步理解為什么不同的圖形都能拼成相同的圖案。
再如,教師可以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特點,開展主題課外數學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如一、二年段(低年級):中國璀璨的文化藝術中紋樣是代表之一,早就在幾千年前古人就用幾何圖形設計出精美的紋樣,運用于陶器、建筑、器皿、衣飾上,具有觀賞性又寄托人們美好愿望。教師可以引導一、二年級的小小設計師們,結合數學中的幾何圖形,展開想象,精心設計出精美紋樣,弘揚中華文明之美。三、四年段(中年級):算盤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發明,凝聚著祖先們的極大智慧。三、四年級學生們在算盤上認數、撥數、計算,可以提高核心素養。五、六年段(高年級):最早在4000多年前就能看到數獨的影子,是一種數學益智游戲。必須通過推理,將 9 × 9 的格子填入1到9個數字,行、列、宮不重復,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五、六年級的學生通過數獨,可以攻克一道又一道難關,既展示了實力,又鍛煉了數學實踐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課堂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是數學學科的現實性需求,也是新時代背景下素質教育的大勢所趨,它既可以增強學生對數學的感知,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有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深挖傳統文化內容,并將其滲透進教學中,從而助力小學數學教學的高效開展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肖慧《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科書的時代價值及其實現途徑》,《好家長》2019年第14期。
[2]高其鳳《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育的困境與解決方法》,《好日子》2021年第2期。
[3]魏建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年第10期。
[4]龔勇《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科教導刊》2020年第28期。
[5]耿美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數學文化的策略》,《國際教育論壇》2020年第7期。
[6]羅世進《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策略》,《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