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并非孤立存在的學科,它深深植根于人類文化的沃土之中。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元素和數學思想,如《孫子算經》中的“雞兔同籠”問題,就體現了古代中國人對數學的獨特理解和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文化根基。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融人傳統文化元素,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數學與文化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一方面,數學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方法和價值觀念;另一方面,文化也為數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背景和土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融人傳統文化元素,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的本質和內涵,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綜合素質。
一、小學數學課堂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1.促進學生數學素養與能力的提升
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思想和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學習傳統文化中的數學案例和故事,有效掌握和運用數學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傳統文化中的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和生產實踐,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將數學問題融人課堂,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探究問題,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學生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在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可以接觸到不同的數學思想和解題方法,培養創新思維。文化素養的培育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2.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元素和數學思想,如古代的算術、幾何知識等。將文化元素融入小學數學課堂,使得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感受到數學與文化的緊密聯系,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更加珍視和尊重數學學科,并逐漸形成對數學文化的認同感。傳統文化中的數學成就和數學思想,如《九章算術》中的數學問題、《周髀算經》中的勾股定理等,都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必要時引入如古代數學成就、傳統數學游戲和工具(如算盤、算籌)等元素,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對傳統文化形成更深人的了解和認識。數學概念對于學生而言,理論性較強,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對此,教師在講解數學概念或原理時,結合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進行介紹,為學生展示生動形象的文化背景,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和發展歷程。在數學教學中,還可以融入中華傳統美德的教育,如誠信、勤奮、堅韌等。美德的滲透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可以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3.促進數學教育與文化傳承的有機結合
將小學數學課堂與傳統文化相融合,是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結合數學知識,向學生介紹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涵,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了解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將中華傳統文化融人小學數學課堂,可以實現數學教育與文化傳承的相互促進。一方面,數學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更是文化的傳承和精神的培育。在數學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可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了解和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培養其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和智慧,思想和智慧對于數學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教師將傳統文化與數學教育相結合,豐富數學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提升數學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二、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合策略
1.整合數學教材內容,實現學習式融合
小學數學教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載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數學史中的經典問題、古代數學家的故事和成就、傳統圖案中的數學元素等,都可以作為融入傳統文化的切入點。教師應深入挖掘這些元素,并將其融入數學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在編制數學習題冊時,融人傳統文化故事和元素,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也能接觸到傳統文化。同時,創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多媒體技術是現代教學手段之一,能夠生動地展示傳統文化元素。
例如,教師開展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的教學時,在導人新課過程中,講述與時間相關的傳統文化故事,如古代計時工具的發展(如日晷、水鐘、機械鐘表等)或古代人們如何計時和記錄時間的故事引導學生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分針和數字,并了解它們的作用和含義。同時,展示一些包含時間元素的傳統圖案,加深學生對鐘面的理解。使用多媒體展示或實物鐘表演示,教授學生如何讀寫幾時幾分。在此過程中,可以引入一些與生活實際相關的時間情境,如上學時間、吃飯時間等,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和感知時間。引入農歷新年、元宵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的時間概念,讓學生在學習時間的同時,也了解這些節日的歷史和習俗。教師還可以利用這些節日的特定時間(如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感知和認識時間。同時,教師適時展示一些包含時間元素的傳統圖案(如鐘表圖案、日歷圖案等),并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這些圖案中的時間元素。
2.引入數學知識游戲,實現探究式融合
數學知識游戲能夠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同時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設計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數學游戲,如“數學燈謎”“數學成語接龍”等。既能夠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又能夠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記憶。在游戲情境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進行探究。必要時,鼓勵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通過動手操作來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探究式融合的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將數學知識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時,應注重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例如,開展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學時,教師利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建筑元素,如故宮、長城等,創設與長方形和正方形相關的情境。展示故宮中的宮殿圖片,讓學生觀察宮殿的屋頂、墻面等部分,找出其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并引導他們思考這些圖形的特征和應用。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如“為什么宮殿的屋頂要設計成長方形的形狀呢?”“正方形在建筑中有哪些應用呢?”等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學生學習興趣高漲時,教師提供一些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實物或模型,如紙片、盒子等,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此后,教師準備一些與長方形和正方形相關的謎語,如“四個角都相等,四條邊都相等,是哪個圖形來報到?”(答案:正方形)。這樣的謎語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引導他們思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結合中國傳統剪紙藝術,教師讓學生用剪刀和紙張剪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圖案。在剪紙的過程中,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狀特征,同時體驗到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七巧板是中國傳統的拼圖游戲,其中包含了多種形狀的圖形,包括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拼圖游戲,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與其他圖形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開展文化主題活動,實現體驗式融合
開展文化主題活動,學生與傳統文化親密接觸,深刻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文化主題活動的設計應緊密圍繞數學教學內容,學生在活動中既能學到數學知識,又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活動設計應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和體驗性,讓學生在實踐中動手、動腦,通過親身體驗來加深對數學和傳統文化的理解。在活動設計中,應充分考慮中華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讓學生接觸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拓寬他們的文化視野。教師根據數學教學內容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確定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活動主題。設計一些與傳統文化和數學知識相結合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活動實施前,教師應做好準備,包括場地布置、材料準備、人員分工等。在活動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的參與和互動,確保活動順利進行。
例如,教師開展三年級下冊“年、月、日”的教學時,活動目標為引導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大月、小月及平年、閏年的知識;通過文化主題活動,加深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包括年歷、月歷、日歷等素材;傳統文化相關材料,如古代計時工具、歷法知識等;實踐活動材料,如制作日歷的手工材料。活動開始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古代計時工具的圖片,如日晷或漏壺,并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它是用來做什么的?”學生回答后,教師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將一起學習“年、月、日”的內容,并了解古代人們是如何計時和記錄時間的。”文化主題活動一:古代歷法探索。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古代歷法的相關知識,如夏歷、殷歷、周歷等,并簡要介紹它們的特點和歷史背景。學生分組進行探究活動,每組選擇一個古代歷法進行深入研究,并準備一份報告進行展示。小組展示后,教師進行總結和評價,引導學生認識到古代歷法與現代歷法的異同點。文化主題活動二:制作傳統日歷。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傳統日歷的圖片,并介紹其制作方法和意義。學生分組進行制作活動,每組選擇一個月份,根據所學知識制作出一個月的日歷。制作完成后,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釋其制作方法和意義。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
4.發揮教師引領作用,實現引導式融合
教師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橋梁,教師的引領和傳授,將數學知識與傳統文化進行有機融合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全面的知識體系。教師可以利用傳統文化中的故事、圖案等元素,創設與數學知識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數學學習的殿堂。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教師結合傳統文化元素,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此外,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如多媒體、虛擬現實等,將傳統文化元素與數學知識進行有機融合,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開展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教學時,通過生活實例或故事情境引人分數,如“小明買了一個披薩,他打算和四個朋友一起分享,那么每個人能得到多少披薩呢?”問題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帶領學生回顧分數的定義,強調“平均分”的概念,以及單位“1”的含義和重要性。采用舉例、對比等方式,使學生明確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0除外)時,分數的大小不變。在講解約分和通分時,教師應注重方法的傳授,引導學生理解約分和通分的實質,即保持分數大小不變的前提下,對分數進行化簡或統一分母。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合在促進數學教育與文化傳承的有機結合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傳統文化中的數學元素和數學思想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數學資源和素材,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挖掘其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如數學史、數學故事、數學名人等,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如視頻、圖片、音頻等,將傳統文化元素直觀地呈現給學生。通過這一融合,實現數學教育與文化傳承的相互促進,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學教育體系,推動數學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及增強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因此,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應積極探索和實踐這一融合方式,為培養具有深厚數學功底和強烈文化自信的新時代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董文彬《數據意識形成的表征、價值與教學實施以小學數學“百分數”統計量單元整體教學為例》,《教育科學論壇》2024年第31期。
[2]劉錦娟《基基于“教一學—評”—致性的小學數學任務驅動教教學法的應用策略》,《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年第31期。
[3]張嘯《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一—以“圖形的初步認識(一)”為例》,《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年第31期。
[4]廖繼巧《單元整體視角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優化策略一—以“小數的意義和加減法”為例》,《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