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學科并非孤立存在,它與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古代的《九章算術》到祖沖之對圓周率的精確計算,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智慧。新《課標》中也明確指出,數學承載著思想和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科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此指引之下,可知數學也有著傳承文化的責任。在教學中,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也需要引領學生去發掘數學學習中的傳統文化,更要將其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加深對學生的文化熏陶,以豐富小學數學的學習內容,使數學課堂更具文化底蘊,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和抽象性較強的學科,如何讓小學生在理解數學概念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是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思考的內容。通過引入與數學相關的中國古代智慧和成就,利用《九章算術》中的幾何問題解決方法、古代中國的度量衡系統等可以增加課程的文化深度,使學生在探索數學奧秘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觸到中華文化的精髓,有效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其好奇心和探索欲,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述古代數學家的故事,比如劉徽如何用割圓術逼近圓周率,或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的精確值等,讓學生在學習歷史故事的同時,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在其中設計一些結合傳統節日或習俗的數學活動,利用春節時分的紅包來講解概率問題,或者通過制作元宵節燈籠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數學知識,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與認同。
2.培養學生的傳承意識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根基,承載著先輩的智慧結晶。數學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包含眾多先進的數學思想和算法。當這些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小學數學教學時,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我國古代數學的偉大,意識到自己是這一偉大文化傳統的繼承者,以此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種子,隨著知識的增長,這顆種子會生根發芽,使他們對傳統文化產生深厚的情感,萌生出傳承文化的責任感。
小學數學教學課堂能夠為培養學生的傳承意識提供獨特的平臺。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嚴謹性,在學習古代數學文化成果的過程中,學生能體會到古人嚴謹的治學態度,就像祖沖之對圓周率的執著追求。學生在學習相關數學知識時能夠汲取這種精神力量。而且,通過數學教學滲透傳統文化,能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不斷感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將傳承傳統文化從一個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漸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他們會把在數學課堂上學到的傳統文化知識分享給家人和朋友,逐步擴大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使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得以延續和發展。
3.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逐漸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一是傳統文化融入數學教學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增強文化自信。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古代數學家的成就,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數學知識,還能感受到古代智慧的魅力,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和熱愛。
在深人了解文化背景后,學生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對數學的深刻理解和認同,有效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二是傳統文化中的數學元素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古代的算盤使用、天文學中的數學應用等,都是傳統文化與數學結合的典型例子。通過對這些實例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其邏輯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三是傳統文化中的數學思想往往具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如“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數學中的體現,通過將此融入數學教學中,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幫助他們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能夠靈活運用數學知識,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
二、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1.借助傳統建筑樣式,引發學生對數學內容的思考
傳統建筑不僅是文化的象征,也是數學的具體應用。通過觀察長城、故宮、蘇州園林等中國古代建筑,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對稱、比例、幾何圖形以及空間結構等數學概念?;诖?,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可將數學知識與其融合,引領學生思考這些傳統建筑設計背后的數學原理和文化意義,或者思考數學知識應用于傳統建筑的實例,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有效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以青島版五年級上冊“圖案美一一對稱、平移與旋轉”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傳統建筑樣式導入,通過向學生展示故宮的建筑圖片,仔細觀察故宮的宮殿建筑布局。由此,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看故宮的建筑,從中間分開,兩邊是不是幾乎一模一樣呢?這種現象在數學里我們把它叫作對稱?!苯柚蕦m這一傳統建筑樣式,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對稱的概念,引發他們對對稱圖形特征的思考。學生在觀察故宮建筑的對稱美時,會自然地去尋找對稱的元素,像宮殿的大門窗戶的形狀等,為深人理解對稱的數學概念奠定基礎,同時也能讓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數學智慧。
當學生對對稱有了初步認識后,進一步展示一些傳統建筑中的平移與旋轉元素,如蘇州園林中的回廊,回廊的欄桿圖案具有平移的特點,還有古建筑中的水車,水車的轉動就是一種旋轉現象。引導學生思考:“在這些傳統建筑里,平移和旋轉是怎樣體現的?如果把回廊欄桿圖案看成圖形,它平移的距離怎么確定?水車旋轉的中心在哪里?”讓學生從傳統建筑樣式中深入探究平移與旋轉的數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學內容的理解,讓學生意識到傳統文化與數學的緊密聯系,提高用數學眼光觀察傳統文化的能力,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增強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2.融入傳統名人故事,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在傳統文化的融合和滲透中,小學數學教師也要高度關注古代名人故事或者相關發明,讓學生感受到古代數學家及其所代表的數學文化成果的先進性及對人類的卓越貢獻,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中數學文化的思想內涵和發展歷史,在強化其認知和理解的基礎上,使學生感受古代數學家的探究故事和發明創造,以此可以進一步有效深化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知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教師在講解數學原理或公式時,可以適時引入古代數學家的故事,向學生展示數學家的聰明才智和不懈努力,讓學生看到數學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有效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青島版六年級上冊“完美的圖形一一圓”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祖沖之的故事:“大家知道嗎,在我國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叫祖沖之。在那個沒有先進計算工具的時代,他對圓進行了深入研究。他通過不斷計算和探索,將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后第七位,這一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祖沖之在計算圓周率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大量復雜的運算,他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不斷嘗試各種方法。大家想不想象祖沖之一樣去探索圓的秘密呢?”通過這個傳統名人故事,在課程伊始就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對圓的知識充滿期待,激發他們深入學習圓相關知識的興趣。在講解圓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時,還可以再次提及祖沖之的故事。“祖沖之在研究圓周率時,就是為了能準確地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等相關知識。他的研究成果為我們今天學習圓的周長公式( C= 2 π r 或 C= π d )和面積公式( )奠定了基礎。祖沖之面對如此復雜的數學問題都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我們在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時,也要像他一樣認真仔細?!币源思顚W生積極投入到圓的知識學習和應用中,以認真鉆研的數學精神深入學習數學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結合數學發展歷史,深化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知
通過結合數學發展歷史來深化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知,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數學不僅僅是抽象的數字和公式,而是與人類歷史和文化緊密相連的學科。通過介紹數學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程,教師可以展示數學在古代中國社會中的重要性,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認識到數學概念的演變和發展是如何與社會進步相互促進的。通過這樣的歷史背景介紹,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的實際意義。
以青島版四年級下冊“動物世界一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為例,在教學開始之時,教師可以引入小數的發展歷史,在古代,人們在測量物體長度、重量等的時候,常常會遇到不是整數的情況,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徽在計算圓周率時,把圓周率計算到3.1416,這個數字里就包含了小數部分。但在那時,確實沒有明確的小數概念,但是,已經有了非整數的概念。隨著社會的發展,商業活動日益頻繁,在商品的交換和計算中,小數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于是,經過眾多數學家的努力,小數逐漸發展成今天我們所學習的系統知識。在了解歷史之后,教師自然引出小數的概念與形式,促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小數的意義與性質,也能夠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傳承與發展,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與發展。
4.融合傳統游戲活動,喚醒學生對數學探究的熱情
游戲活動是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最喜歡的形式之一,能夠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數學,并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深入研究“跳房子”“五子棋”“剪紙”等傳統的中國游戲中蘊含的豐富數學元素,以此設計出相應的游戲活動,以問題討論、合作探究等多種形式充分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能夠在快樂的游戲之中傳承傳統文化,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青島版五年級下冊“走進軍營一一方位與位置”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傳統的“猜燈謎”游戲,通過準備一些與方位有關的燈謎,如“早上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后面是”等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傳統文化元素與數學知識巧妙聯系起來。通過猜燈謎這種充滿趣味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開始思考方位的概念,有效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情,讓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與數學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系。學生在積極參與猜燈謎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運用已有的方位知識或者開始主動探索新的方位關系,為后續正式學習“方位與位置”的內容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此傳統游戲活動之中,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鍛煉,對“方位與位置”的理解更加深入,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在傳統游戲與數學知識的融合中,更好地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5.引入傳統工藝內容,增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了解
通過將傳統工藝引入數學課堂,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在此實際應用之中,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實用工具,有效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提升整體教學效果。
以青島版教材六年級下冊“啤酒生產中的數字—比例”的教學為例,剪紙、刺繡、陶瓷制作等傳統工藝都蘊含著豐富的比例知識。在剪紙藝術中,剪紙藝人在創作時需要準確地把握各個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才能剪出栩栩如生、比例協調的圖案。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展示一些精美的剪紙作品。以傳統的花鳥剪紙為例,引導學生觀察鳥的身體各部分與花朵之間的比例關系,并讓學生思考如果改變其中的比例,整個剪紙作品的美感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以此讓學生從熟悉的傳統文化元素入手,提高他們對比例知識的理解。隨后,可介紹陶瓷制作時,陶瓷瓶身與瓶頸、瓶底之間的比例設計。不同朝代、不同風格的陶瓷有著獨特的比例,像宋代的梅瓶,瓶身修長,其瓶身高度與瓶口、瓶底直徑之間存在著特定的比例關系,這種比例關系使得梅瓶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優雅、和諧的美感。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根據所觀察到的比例關系,用簡單的材料制作一個簡易的陶瓷模型,促進學生深刻理解比例的概念。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蘊含著流傳千年的信念與精神。數學作為承載人類文明的一門學科,在教學中同樣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挖掘其中的傳統文化,通過將其與傳統文化中的建筑、工藝、歷史淵源、名人故事等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呂沖《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路徑探討》,中關村車聯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024年首屆車聯網行業數字化教育質量評價與提升研討會論文集》2024年。
[2]李宛蓉《淺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發展》,《甘肅教育研究》2024年第13期。
[3]劉靜《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的策略探析》,《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9期。
[4]畢宏州《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路徑探析》,《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