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教師在進行英語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時,要利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和科學的輔導策略,給學生展示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風土人情、人文素養和文明成果,幫助學生在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實踐過程中,完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在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的基礎上,增強初中生的文化自信。《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同樣強調,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和學科教學進行有機融合,選擇適合的教學環節和內容,找準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切人點,讓學生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依托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核心素養培養方向,精挑細選與課程內容相匹配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改良初中英語教學活動的同時,實現對中西方文化的辯證分析和探究,為學生樹立正確“三觀”提供科學的、有效的、系統的教學途徑。
一、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意義分析
1.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國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底蘊,中國的傳統文化形式多變、內容豐富,為學科教學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支撐和指導作用,對初中英語的教學發展具有強有力的推動功效。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對多國文化充滿好奇的年齡段,對于不同學科的學習也是充滿了濃厚的探究興趣,教師應當順應和尊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規律,從學生的喜好傾向出發來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活動當中,借助學生更加熟悉的中國傳統文化,搭建通往英語學科知識和技能學習的渠道,幫助學生擺脫對外國文化和英語語言學科內容的陌生感,引導學生結合日常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素養,來進行英語教學的主動探究。這樣的教學實踐研究,不僅能夠拉近學生和英語課程之間的距離,還能夠更好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續的初中英語教學做好認知鋪墊。
2.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語言學科,其課程內容不僅涉及學科知識基礎,還關聯著實際生活中的語言運用訓練,對于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強化學生對中西方文化認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價值。將中國傳統文化融人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改變了單一的西方語言教學范圍,會引導學生更好地對中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分析和觀察,從細節之處理解東西方對同一事物的不同認知態度,這種跨文化的教學會讓學生的文化認知更為客觀。這樣的教學實踐研究,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生以更加開闊的視野來完成英語學科的學習,另一方面則是以潛移默化的形式來達到提高初中生文化素養的教學目標。
3.有助于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華夏五千年的文明結晶,也體現著獨屬于中國人的智慧和價值觀念,對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的教學活動當中,需要教師將中國傳統文化有效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在英語課程教學這個國際化的交流平臺上,高舉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旗幟,讓更多的學生感受到華夏文化的魅力。這樣的教學實踐研究,已經成為國際文化教學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斷提升初中生文化軟實力的同時,積極促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二、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現狀
1.學生缺乏積極的學習興趣
在我國現有的教學制度和升學機制的影響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教育會將教學目標和考試成績進行直接掛鉤,初中英語不同階段的考試將直接對教學活動產生影響,這就導致初中階段的英語課程會將教學重點和難點,側重于學科考核內容的學習和訓練,而不是從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方向來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和重難點規劃。為此,在當前的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會更加凸顯教師的教學引導作用,將學科知識和語言技能以單項的教學方式進行輸出,學生時刻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長此以往,學生將會逐漸喪失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會將教學重難點集中于考試成績的提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顯得無的放矢,更無法獲得教師、學生和家長的關注。
2.教材缺少傳統文化的內容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需要針對英語這門語言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多維度設計,這就意味著英語與西方文化存在著緊密關聯的客觀要求,會讓教材中出現更多的西方文化內容和相關元素。但是,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英語交流不僅僅會發生在西方國家的生活之中,它還可能發生在華夏大地的某個場景之中,作為一個與世界接軌的決決大國,英語教學應當培養學生的實際交流能力,要能夠結合本土資源來進行教材內容的優化。但是,在初中英語教材編制過程中,相關人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缺乏意識,會結合西方國家的文化元素來進行課文內容的設計,萬圣節、圣誕夜等都能夠成為教材中常見的文本資源,但是缺乏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這種缺少傳統文化的英語教材,會讓學生對西方文化如數家珍,但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卻不甚了解,不利于我國初中生的文化素養提升。
3.缺少足夠的滲透手段
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仍舊采用比較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將英語學科的知識內容分成詞匯、語法、閱讀、聽力和寫作等方面,以教師的口頭表述來實現學科教學內容的單向輸出。這種對標考核系統的教學方法,會將學科的考試成績作為教學的重要參考數據,會讓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針對考試重點來進行內容的強化和能力的培養,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缺少主動性,對于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探究,缺乏來自考核方面的硬性推動。這樣的教學模式會慢慢回歸到過去的灌輸式教學,會讓學生無法接觸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無法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最終影響教師和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態度。
三、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實踐策略
1.營造傳統文化環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要想提高英語這門語言學科的教學質量,需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真實的、生動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環境的引導下,實現對學科知識的主動探究和實踐應用,在找到自主學習的實踐價值的基礎上,完成學習興趣的有效激發。在探索中國傳統文化融人初中英語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出發,找到可以關聯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靈活利用周圍的條件來制作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實現以環境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實踐目的。
以魯教版七年級英語上冊“Unit3How was your schooltrip?”的教學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真實在校生活出發,利用學校每年開展的春游和秋游為教學切入點,以多種形式來進行旅行目的地的宣傳,為學生營造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環境:首先,將學校旅游的目的地定位為中國本土景點,如故宮、八達嶺和泰山等。其次,由學生根據相關的宣傳手冊和網絡信息,來共同投票選出本次校游的目的地;然后,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制作關于本次校游的相關資料,包括宣傳手冊、游覽路線。在這種環境下,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傳統文化的有效交流,讓學生對本次游學產生更大的興趣。
2.構建傳統文化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新《課標》提出,要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教師進行真實教學情境的創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主動來實現課堂教學的提質增效。基于此,在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應用相關的傳統文化元素來進行語言情境的創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開展英語學科的主動思考和學習,實現教學活動的導人和推動實效。
比如,以魯教版七年級英語上冊“Unit2I’dlikesomenoodles”的教學活動為例,本單元教材內容緊緊圍繞餐食這個主題,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和認知的探究。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的預期目標,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如下教學情境創設:選擇一個具有中國古典氣息的私房菜館,要有小橋流水,要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和飾物,要能夠體現某個民族的裝修特點,為整個就餐過程提供良好的文化鋪墊和情緒價值;然后,引導學生觀看具體的菜單內容,具體分為中餐和西餐這兩個板塊,中餐提供八大菜系中比較被大眾熟知的菜品和圖片,西餐則是通過介紹不同食材的制作方法來完成內容的拓展。這樣的就餐情境創設,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在就餐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認知和語言提升,有效保障整個課堂教學的實施質量。
3.引人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學生學習內容
在當前的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以教材內容為主要課程來源,會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來進行教學活動設計,這種局限性的教學內容會阻礙學生的學習素養培養。基于此,教師可以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有效引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元素,將其與具體的課程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在豐富學生的英語學習內容的同時,完成中西方文化的融匯和對比,引導學生在不斷的探究過程中,實現跨文化的深度感知和精準理解,以此來實現學生文化素養的進一步提升。
以魯教版八年級英語上冊“Unit7Haveyoueverbeentoamuseum?”的教學活動為例,本單元的教學以“museum”為核心、以探索博物館為教學主線,從而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積累豐富的文化素養和認知。為此,教師可以在原有的教材內容基礎上,引入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博物館視頻和資料,如具有濃郁蘇州園林文化的白園、具有濃郁晉商文化的皇城相府、具有清王朝宮殿文化的故宮博物院等,同時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具有西方特點的博物館視頻資料等,像藏有諸多國家珍寶的大英博物館、具有古文化氣息的埃及胡夫金字塔等,實現教學內容的重新整理和輸出,讓學生獲得更全面的中西方文化認知,在跨文化的思想碰撞過程中,完成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提升。
4.組建傳統文化活動,提高學生實踐質量
要想將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融人初中英語教學活動當中,需要教師結合中國的傳統節日,設計更加貼合實際國情和學生認知基礎的實踐活動,來為學生進行語言綜合實踐提供必要的條件。為此,教師需要從具體的課程內容出發,結合相關的中國傳統文化,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當中,結合自身的操作和探究來不斷提高自身的英語綜合素養,進而達到提高初中英語教學質量的目的。
以魯教版八年級英語上冊“Unit4Anoldmantriedtomovethemountains”的教學活動為例,本單元的教材內容圍繞幾個非常經典的民間神話故事進行中西方文化的有效輸出。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在學習課文之后,組織學生進行一場名為“中國神話故事”的英語演講比賽,要求學生從已經了解的中國古代神話故事或民間傳說中,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故事內容進行演講表述,要求用語精準、故事內容完整,學生的演講過程要生動且形象,最好還有自己的創新。有些學生選擇本單元中的愚公移山作為演講的對象,組織幾名學生分別選擇了一個故事角色進行改編和演繹,以對話 + 旁白的形式非常完整地演繹了故事的主要內容,也塑造了一個個非常吸引人注意力的人物角色;還有些學生選擇了比較經典的牛郎織女,結合自身的理解和認知對故事進行了不同闡述,讓學生在故事的表演過程中獲得新奇的思考角度和觀賞方式。這些實踐活動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和傳承,還是對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為強化文化自信提供了切實有效的基礎和資源。
總而言之,在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實踐,一方面能夠促進初中階段英語教學的創新性發展,豐富英語教學的內容和資源,另一方面則能夠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和傳承,為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奠定基礎。作為一名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師,要科學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對英語教學的影響,要科學探討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實踐路徑,找出符合初中生進行深度學習和主動探究的教學切入點,合理選擇具體的教學環節,不斷調整融入教學的實施方案,讓學生在初中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正確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在初中英語這個國際化的課程教學平臺上,綻放一朵獨具東方魅力的語言之花,為學生的文化自信打下基礎,為后續的英語學習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汪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融合路徑探析》,《考試周刊》2024年第24期。
[2]王詠皓《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校園英語》2021年第42期。
[3]許東云《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研究》,《英語畫刊(高中版)》2021年第15期。
[4]余維維《對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校園英語》2020年第9期。
[5]張琪琳《用英語講述中國的故事——初中英語課堂上的中國文化滲透之我見》,《英語畫刊(高級版)》2019年第16期。
[6]唐振剛《用英語自覺傳播中國優秀文化——一節初中英語報刊閱讀課的選材和設計》,《江蘇教育》2018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