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同時提升其人文素養。教師要帶領學生探討地理現象,還要引導學生從多元視角理解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在這一教學框架下,教師應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地理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傳統文化作為構建民族認同的重要因素,其價值不僅體現在歷史傳承上,更在于對當代教育的深遠影響。教師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地理教學,能夠促使學生在探索地理現象的過程中,深化對環境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理解。
一、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1.弘揚文化自信,傳承時代智慧
地理學科深深植根于文化土壤之中,承載著自然科學的知識。傳統文化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歷史積淀和豐富的象征意義,為地理教學提供多維的視角。在現代教育背景下,單一的知識傳授方式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可以有效彌補這一缺失,促使學生在學習自然地理現象的同時,感知人類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宇宙觀、天人合一的思想,能夠使學生超越單純的知識接受,形成對地理知識的深層理解。教師在教學中引入優秀傳統文化,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進而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地理與人文之間相互關系的興趣。教師將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與地理知識相結合,使地理教學更具立體性,形成文化與科學交織的教育模式,切實提升地理教學質量。
2.激發思維深度,拓寬認知邊界
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引入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從根本上拓展學生的認知維度,使其思維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地理學科框架,而是從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中獲得深刻的啟示。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哲學智慧,能夠引導學生從多元視角審視地理現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這些文化內涵,能夠使學生在既有的知識框架上,超越單一的邏輯推理,更深層次地理解地理知識。教師的這一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的思維方式變得更加靈活,促使學生嘗試以批判性思維解讀地理現象,從而拓寬其認知邊界。教師采取這一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在吸收知識的同時,逐漸形成對地理學科本質的獨立判斷,學會運用跨學科的思維方式,將自然現象與人類文化、歷史背景、社會需求有機結合,從而形成更加全面的知識結構。
3.豐富教學內涵,提升知識維度
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智慧,能夠使教師的地理教學不再停留于表層的知識傳遞,而是深入到文化與環境之間復雜互動的層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優秀傳統文化,能夠促使學生觸及地理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原理。傳統文化以其獨特的視角與方法,為學生提供全新的思考框架,使其對地理知識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理論知識。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引人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學生從更為寬廣的視角審視地理現象,在地理事件中發現不一樣的深意,從而形成獨立而全面的認知結構。除此之外,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能夠打破單一學科的邊界,幫助學生在學科間建立聯系,從而形成更加豐富的知識體系。
4.連接歷史脈絡,深化學科理解
傳統文化作為千百年來人類與自然互動的智慧結晶,承載著豐富的內容。教師將傳統文化融入地理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現象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教師將地理知識與歷史相結合,能夠使學生從一個更加綜合的視角來看待地理問題,在理解自然現象成因的同時,探究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融人傳統文化的歷史脈絡,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復雜的地理變化,進而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地理現象。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引入傳統文化,還能幫助學生建立更為清晰的地理知識體系,使得知識不再零散、孤立。
5.積淀文化底蘊,培養創新能力
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地理學科本身強調對空間和自然現象的理解,但這種理解若脫離文化的深層次探討,容易陷入機械的知識傳授。傳統文化所具備的哲理、象征和獨特思維方式,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思維資源,使得學生在面對地理問題時,能夠從多角度、多層面思考,提出更具創意的解決方案。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引入傳統文化,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種不同于現代科學思維的思考路徑。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從自然現象中尋找規律,并將這些規律與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哲學思想融合,幫助學生領悟這些文化精髓。教師可以依托傳統文化中多元的思維形式,幫助學生突破固有的思維定式,培養其從多維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效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1.以地名文化為線索,營造課堂情境
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以地名文化作為線索開展教學活動,能夠有效豐富課堂情境,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識與人文歷史的內在聯系。地名是人類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歷史見證,它承載著社會變遷的印記。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地名的由來、歷史背景及其象征意義,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地理信息,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形成對地理現象的多維度理解。教師將地名文化融人地理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探索欲望,使課堂教學更富有深度。
在教學“中國的疆域”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不同地名的文化含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廣袤疆域的地理特征與歷史演變。中國的疆域從古至今經歷了無數的變遷,許多地名的形成與歷史事件密切相關,這為地理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師可以從“長江”“黃河”入手,探討這些名字背后的自然與人文含義。長江流域是中國的“水脈”,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教師可以講述長江流域的歷史變遷,組織學生討論長江對中國南北地理差異的深刻影響,幫助學生理解長江的地理意義,同時感受這條江河與中國歷史、文化的緊密關系。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地名,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地名背后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西域”一詞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教師在講解這一地名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歷史上的地理名稱對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互動的影響,使學生通過地名變化了解中國疆域擴展的歷史過程。天山作為橫跨中國西北部的巨大山脈,在自然界中形成了天然的分界線,歷史是中國與中亞、西亞文化接觸的一個重要通道。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詳細講解“西域”和“天山”,能夠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這些地區在中國歷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教師的這一教學模式下,地名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標簽,而是連接自然、歷史和文化的紐帶,幫助學生在課堂上以更多維的視角理解中國疆域的演變,進而激發對其他地理現象的探索熱情。
2.借助古代地理文獻,拓展知識維度
教師借助古代地理文獻開展地理教學,能拓展學生的知識維度,還能幫助學生更加全面、立體地理解地理與歷史的緊密聯系。古代地理文獻承載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其中蘊含的地理信息、空間概念以及對于行政區劃的認識,反映出古代人對自然環境的觀察。教師在教學中引入這些古代文獻,能夠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歷史上的地理演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帶領學生解讀古代文獻中的地理內容,能夠使學生看到地理學科背后蘊藏的文化內涵,從而提升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綜合理解能力。
在講解“中國的行政區劃”時,教師可以借助《山海經》《漢書》《元大一統志》等,幫助學生理解中國歷史上行政區劃的演變。《山海經》中包含的山川河流、地理位置等描述,反映出古人對于中國疆域的初步認知。書中提到的“昆侖山”作為古代中國的象征性地理標志,在后來的行政區劃中成為相關區域的文化象征。《元大一統志》記錄了元朝時期的行政區劃,詳細描述了當時的州縣。教師可以借此文獻講解元朝根據自然環境、民族分布以及政治需求劃分區域,從而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使學生深入理解行政區劃不是簡單的地理分割,而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涉及地理、政治、經濟及文化等綜合因素。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漢書》中的《地理志》,詳細講解漢代的行政區劃及其對后世的影響。該文獻中詳細列舉各地的山川、河流、人口以及行政建置,能夠使學生了解古代中國行政區劃與自然地理的緊密聯系。教師在講解時,應引導學生關注漢代對不同地區的重視程度及其設置行政區的背景,幫助學生從歷史的角度理解中國行政區劃。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引入古代地理文獻,引導學生從歷史的角度理解中國行政區劃的演變。教師的這一教學方式能夠拓展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還能夠讓學生在更為廣泛的歷史文化語境中,認識到地理信息的多層次價值。
3.結合節令變遷,探索自然與文化的聯系
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引入節令變遷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氣候的多樣性。節令是指一年四季變化的周期性規律,每個節令的氣候特征都與自然現象緊密相連。教師引導學生理解節令變遷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能夠使學生理解氣候是自然現象,更與人類文化、生活方式緊密交織。
在講解“中國的氣候”時,教師可以從節令變遷的角度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各地氣候的差異性,并探討氣候對不同地區農業的影響。中國幅員遼闊,氣候類型多樣,從南到北氣候差異巨大。教師可以從春夏秋冬四季的氣候特征入手,帶領學生理解不同季節對中國各地自然景觀、農業生產及人類生活的影響。春季南方的氣候逐漸回暖,降水增多,適宜農業耕種,這時候正是南方地區的主要農作物的播種時節。而在北方,由于氣候的差異,春季氣溫較低,降水相對較少,這時則以春耕和土地整備為主。教師講解同一時令下南北方耕作狀態的不同,能夠使學生認識到農業耕種與氣候變化緊密相連。夏季的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當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梅雨季節時,降水充沛。教師可以講解這些氣候特征,促使學生理解夏季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梅雨季節為水稻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但過多的降水會導致洪水災害。教師應分析這些氣候特點,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氣候對農業生產的雙重影響。在北方,秋季是小麥和玉米的收獲季節,而在南方,秋季則是稻谷的收割時期。教師在講解時,需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氣候變化與農業生產的緊密關系。冬季氣溫寒冷,北方地區的氣候較為干燥,南方則相對濕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探討冬季氣候對居民生活方式的影響。南方冬季以溫暖的氣候為主,冬季旅游業和節慶活動較為豐富;而在北方,由于寒冷的氣候,取暖和保暖成為冬季生活的重要內容。教師為學生講解南北方冬季氣候的不同,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氣候的多樣性。教師以時令變遷的視角講解中國的氣候,能夠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氣候變化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緊密聯系。
4.引入傳統經典故事,深化地理現象理解
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引入傳統經典故事,能夠深化學生對地理現象的理解,使抽象的地理概念變得更加易于理解。傳統故事中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通過敘述自然環境、氣候特征、地理形態,展現出人類與自然之間的互動。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講述經典故事,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現象,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文化與自然之間的深厚聯系。
在講解“中國的民族”這一主題時,教師可以講解經典的傳統故事,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不同地區民族的分布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黃帝戰蚩尤”這個傳統故事講述了黃帝與蚩尤在華夏大地的大戰。教師應借此引導學生思考,黃帝部落在黃河流域的繁衍發展與黃河的地理環境的關系。黃河作為中華文明的搖籃,滋養了周邊的農田,還為古代華夏民族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引入這一經典故事,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古代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建立起自己生存空間的方式。教師還可以結合“絲綢之路”,講解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絲綢之路是一條物理的貿易通道,更是一條文化與民族交流的道路。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引入這一故事,能夠促使學生從地理的角度理解民族間的互動融合。教師詳細介紹這一故事,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因素在歷史進程中的關鍵作用。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引入經典傳統故事,能夠有效地將地理教學與歷史相結合,使學生對地理現象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地理本身,而是從更加宏觀的歷史背景中,看到自然與人類社會的深刻聯系。
綜上所述,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引入優秀傳統文化,將自然現象與人文背景相結合,使學生在深入了解地理知識的同時,能夠領略到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教師采取這一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從多元角度看待世界的能力。教師應充分挖掘傳統文化資源,靈活調整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感受文化的力量,真正體會到地理學科在塑造認知、開闊視野方面的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周涵鑫《初中地理課堂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及策略》,《嘉應文學》2024年第10期。
[2]馮秀紅《融入傳統文化,讓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更加精彩》,《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1期。
[3]陳洪強《在初中地理課堂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性分析》,《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