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初中地理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并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傳統文化與地理學科結合,能夠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使其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對自然環境的全面理解。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學生能激發探究欲望,并逐漸認識到地理現象背后的歷史根源。
一、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傳統文化的意義
1.激發學習興趣
地理學科本身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生動的知識體系,能夠為學生提供直觀的學習素材,使其感受到學習內容的趣味性。傳統文化中的故事、習俗與自然環境緊密相連。在教學中,教師將傳統文化與自然環境結合,有助于學生理解地理知識的實際應用,同時激發其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步建立起對地理現象的認知框架,逐漸形成對地理現象的多維度理解。此外,在傳統文化的引導下,學生能對課堂內容產生興趣,并能在感知傳統文化的同時,逐步增強對學科的認同感。教師在課堂上引入傳統文化,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為課堂營造獨特的文化氛圍,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2.拓寬地理視野
傳統文化中的地理觀念及文化表現,能夠支持學生跳出狹隘的地理范疇,拓寬對不同地域之間差異的認知。傳統文化有助于使學生在感知地理現象的同時,理解各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與人類文明之間的相互塑造關系。學生學習傳統文化中的地域特色,能豐富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并反思地理現象與社會發展的緊密關系。教師拓展學生的文化視角,使學生能夠意識到地理是歷史演變的結果。學生進行多維度思考,能從不同角度審視世界,激發對全球環境變化以及社會發展的深層次關注,不斷拓寬地理視野,形成對世界更加全面的認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探討傳統文化中的地理元素,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與歷史文化的交織關系,使其從地理角度審視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涵,從文化視角理解地理現象背后的社會發展動力。
3.深化知識理解
地理學科涉及廣泛的自然現象,許多抽象概念對學生而言較難把握。借助傳統文化,學生能夠將抽象的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從而使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地域性知識,還包含大量關于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互動的智慧,支持學生從中找到自然規律與人類行為的內在聯系。教師利用傳統文化的地理觀念,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從更寬廣的視角理解地理現象,使其從多層次思考問題,進而提升其對地理現象背后規律的認知。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框架內理解地理知識,有助于培養地理思維。教師將傳統文化融入地理教學,能使學生更全面地掌握地理概念,同時促使其形成對社會關系的深刻理解。
二、初中地理教學現狀
雖然地理學科的知識體系較為完整,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常常難以調動。許多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停留在應試層面,缺乏對學科本質的深刻認知。教學內容雖然涵蓋豐富的自然現象,但由于知識呈現的方式較為抽象,學生容易產生學習上的困惑。教師往往傾向于采用單一的講授方式,而忽視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同時,地理教育的理論性較強,缺少與生活實際的緊密結合,使學生難以感知知識的實際意義。地理學科的學習常常被視為一個與日常生活關系不大的領域,學生對其缺乏足夠的情感投人。地理教材中涉及的內容往往局限于知識點的簡單介紹,而缺乏更為深刻的文化理解。因此,當前地理教學的實施效果無法達到預期,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性和學生的參與感也較為薄弱。
三、傳統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引用古代諺語,解析氣候規律
古代氣象諺語承載著數千年的民間智慧,這些諺語是古人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同時揭示了氣候變化的規律性。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引用生動形象的諺語,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氣候現象。古代諺語通常簡潔明了,富有韻律感,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諺語與現代氣候知識相結合,能夠提高學生對氣候變化成因的認知。此外,古代諺語是地方性知識的結晶,反映的是各地自然環境的特點。教師將這些諺語帶入課堂,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不同地域氣候特征的獨特性,進而拓寬學生的地理視野,增強其對氣候規律的理解。
以“中國的氣候”為例,教師可以結合“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引導學生思考天氣變化的預測規律。該諺語反映了氣象中云彩變化與氣候的關系,早晨出現朝霞時,通常意味著白天氣溫不穩定,降水的概率較高;而傍晚的晚霞則是氣候即將變好的預兆。教師可以將這一諺語與中國氣候的區域性特點進行結合,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氣候區的氣象變化。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夏季受季風影響,常有午后雷陣雨,學生使用這一諺語可以更好地理解這種天氣現象的規律。“清明前后,種瓜點豆”,這一諺語與春季氣候的變化密切相關,反映氣溫升高后農業生產的最佳時機。教師將諺語與中國氣候關聯,能使學生理解諺語背后的氣候規律及氣候對農業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思考諺語的實用性及其背后的地理原理,幫助學生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氣象知識結合起來,提升其氣候判斷能力。此外,學生可以將諺語作為對比工具,理解不同地區在氣候上的差異,進而加深對中國氣候多樣性的認知。教師還應鼓勵學生深入探討朝霞和晚霞的形成機制,讓學生對比傳統文化與現代氣象學,培養其批判性思維。
2.融入地方民俗,深化教學主題
地方民俗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并與特定地區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地方民俗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人類根據地理環境進行生產的方法。地方的節慶活動、風俗習慣等反映了各地區特有的生活方式,能夠支持學生在更生動的文化背景下認識地理現象。教師可以利用地方民俗的具體案例,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地理與文化的關系,進而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提升對地理學科的興趣,還能夠拓寬視野,理解地理與社會的緊密聯系。
在教學“中國的民族”時,教師可以借助不同民族的傳統節慶活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蒙古族傳統的“那達慕大會”反映了草原的自然環境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深刻影響,該節慶活動包含摔跤、賽馬等豐富的競技內容,這些項目與蒙古族的游牧生活密切相關。蒙古草原遼闊、適合放牧,因而形成該民族以畜牧業為主的生產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一民俗活動,引導學生理解草原氣候對該民族生活方式的塑造,幫助學生認識到人類根據環境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的方法。苗族地區傳統的“苗年節”是一個祈求來年好收成的節日,這一節慶活動與當地濕潤的氣候及豐富的農耕資源密切相關。教師應讓學生探討雨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同時引導學生思考氣候變化影響當地人節慶習慣的方法。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反思現代社會的變化,促使其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地方文化多樣性的方法,培養其從多元角度觀察世界的能力,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3.探究地名淵源,揭示地理特征
地名背后通常蘊含著豐富的自然地理信息。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地名的淵源來幫助學生理解區域的自然特征。許多地名能反映當地的地形、氣候以及人類活動的歷史發展。學生分析地名的由來,能夠在語言的表象下想象區域的自然景觀,加深對地理特征的理解,激發對當地自然環境形成原因的好奇心,提升空間思維能力。
在“中國的地形”一章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引入的方法,先帶領學生探討“黃土高原”和“長江三角洲”相關的傳統文化,再結合地形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教師應從黃土高原的歷史文化談起,播放一段關于陜北民歌、陜北剪紙或是黃土高原上的農耕文化的視頻,呈現當地傳統的生活方式、藝術表現。與此同時,教師需要介紹黃土高原地區的“窯洞文化”,讓學生了解這種傳統建筑形式。此外,教師應展示江南水鄉的古典園林、古代的水運文化以及江南傳統的絲綢、茶葉等產業文化,引導學生感受長江三角洲作為中國文化搖籃的獨特魅力,感受這里水鄉文化的輕柔。接著,教師可以利用“黃土高原”和“長江三角洲”這兩個地名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地形的多樣性。黃土高原的命名源自其廣袤的黃土覆蓋層。教師應解釋黃土高原地形的特點,介紹高原、丘陵的分布,并結合黃土的形成歷史,引導學生了解這一地理特征對當地植被及人類活動的影響。長江三角洲這一地名直接反映該地區特有的地形特征,作為長江流域的最大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土地廣袤肥沃,水網密布,氣候溫暖濕潤,是中國最重要的農業區之一。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三角洲的形成過程,分析水流沖積的作用,并探討長江三角洲地形對當地的漁業、農業等經濟活動的影響。地名常常是歷史與自然的交匯點,承載著過去的地理記憶。教師應鼓勵學生探討這些地名背后的歷史背景,使其從地理的角度重新審視歷史事件,探索自然條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4.解讀古代地圖,拓展文化認知
古代地圖是人類早期地理認知的產物,能反映當時的科技水平。與現代地圖相比,古代地圖往往缺乏準確的比例尺,更多地依賴于口耳相傳的資料。因此,教師解讀古代地圖,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古代的地理環境,引導其思考觀念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原因。在比較古代地圖和現代地圖異同的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地理學的發展過程,認識到古人利用有限的資源在世界的廣闊疆域中進行探測的方法,進而加深對地理科學的理解。
以《元大一統志》地圖為例,教師可以將這一古代地圖與現代地圖進行對比,揭示古代地理認知的局限性。《元大一統志》是元代地理學家的重要著作之一,與現代地圖的精確性相比,古代地圖在區域的劃分上較為模糊,對于邊遠地區的呈現,往往是通過象征性的符號來表達。對于西部和北部的遼闊區域,古代地圖上的描繪往往沒有現代地圖那樣精確的經緯度標記。在這一點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觀察古代地圖上的模糊邊界,討論古人依賴有限的實地考察勾畫地圖的方法。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分析《元大一統志》地圖中的山脈、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呈現方式。在地圖上,某些地理特征可能是使用線條或符號來表示的,雖然沒有現代地圖那樣精細,但仍能反映出當時人們對自然景觀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在地圖上的呈現方式,推斷古代對這些大自然標志性水系的認知深度。學生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探討古代地圖中的局限性,分析這些局限性對古代人類生活的影響。
5.講述歷史故事,啟發深入思考
地理環境往往為歷史事件的發生提供特定的條件,同時,歷史的發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人們對地理環境的認知。氣候、地形等地理因素直接影響古代社會的生產模式。教師講述歷史故事,能夠幫助學生從更加全面的角度看待歷史和地理的關系,激發其對地理現象的思考。歷史故事中的地理因素常常決定特定事件的進程。教師可以講解歷史故事中的特定事件,幫助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在塑造歷史方面的獨特作用。
在“中國的人口”一章中,教師可以講解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故事。西漢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為開辟絲綢之路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張騫的努力下,中國與中亞及更遠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得到加強。隨著絲綢之路的商貿交流,月氏、突厥、回鶻等很多來自中亞的民族逐漸遷人中國西部的河西走廊及新疆地區。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絲綢之路的開辟及其受到自然因素制約的原因,并分析地理條件對文化交流的影響。絲綢之路是物質商品的交換通道,是文化、思想傳播的重要路徑。在教師的講解下,學生能夠理解中國古代文明在自然條件的限制下展開對外交流的方法。同時,教師應闡述絲綢之路的地理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環境對人口分布的影響。絲綢之路作為古代東西方交流的紐帶,見證了人類文明遷徙的歷史。在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絲綢之路的地理特色,幫助學生認識不同地理條件對人類活動的約束作用。絲綢之路沿途經過的地理環境極具多樣性,促成了敦煌、喀什等城市的興起,使其逐漸發展成貿易的重要節點。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城市興盛的原因,能夠使學生更深入地體會到地理環境對人口流動的決定性作用。
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能為學生提供生動的教學素材,支持學生以多維的視角理解地理現象與環境之間的深層聯系。地理既是對自然環境的表層描述,又承載著人類與自然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將傳統文化融入地理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其地理視野,并深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知。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理解復雜的地理規律,進而提升綜合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春俠《談傳統文化在初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8期。
[2]楊翎《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策略研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3期。
[3]劉朝輝《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