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承擔著培養學生審美情操、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使命。隨著核心素養理念的深人人心,小學美術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工藝,陶藝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將其融入小學美術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感悟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同時,陶藝實踐性強,易于操作,與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契合,在美術教學中引人陶藝,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
一、任務驅動下小學美術陶藝教學融合傳統文化的意義
1.促進文化傳承,增強文化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根基。陶瓷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和審美追求。將陶藝引人小學美術課堂,讓學生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能夠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激發學生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通過對傳統器物造型、紋飾、釉色的模仿和創新,學生能夠更直觀地理解蘊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念,加深對傳統文化內涵的認識。
2.豐富美術課程內容,拓寬藝術視野
小學美術課程內容選擇要全面均衡,既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造型能力,又要幫助學生開闊藝術視野。然而,受應試教育觀念影響,部分小學美術教學內容仍以技法訓練為主,重技巧、輕內涵,缺少傳統文化元素的引入,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審美需求。將陶藝引入小學美術課堂,能夠有效彌補這一不足,陶藝制作需要掌握塑形、裝飾、施釉、燒制等多種技藝,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能夠掌握多種美術技法,體驗完整的藝術創作過程,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3.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培育創新精神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新時期教育的重要使命。美術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將陶藝引入小學美術課堂,構建“教、學、做”一體化的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積累經驗、觸類旁通,不斷提升動手操作能力。在陶藝創作過程中,學生要根據創作主題開展資料搜集,并運用多種美術技法進行藝術表現,這一過程能夠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敢于探索的創新勇氣和不怕失敗的創新品質。
二、小學美術陶藝教學融合傳統文化的現狀分析
1.教學內容缺乏傳統文化元素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越來越注重與生活、與社會、與文化的聯系,力求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審美體驗。然而,縱觀當前小學美術教學現狀,在陶藝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方面,部分教師對教材照本宣科,只注重陶藝技法的講解和訓練,忽視了陶瓷文化內涵的挖掘。教學內容與傳統節日、民俗、歷史典故等文化元素聯系不緊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真正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教材中選取的陶瓷作品案例比較單一,多以明清時期的青花瓷器、彩陶為主,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代表性陶瓷文化缺乏系統介紹,難以幫助學生形成縱向發展的歷史觀念和橫向比較的文化視野。同時,部分教師為追求技法訓練的“高、難、新”,盲目拔高教學內容,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陶藝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元素的割裂,導致學生難以真正感悟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影響了教學效果。
2.教學模式單一,缺乏任務驅動
當前,不少小學美術陶藝教學仍然沿襲“教師講授一示范作品一學生模仿”的傳統教學流程,教師灌輸式的講解占據了大量課堂時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創造性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種“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同時,教師往往習慣于“先講后做”,重結果、輕過程。在制作環節,往往是教師先示范制作步驟和技巧,學生再按照范例進行模仿。在這種“照方抓藥”式的模仿訓練中,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探索的機會,難以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3.實踐活動不足,缺乏文化體驗
美術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尤其是陶藝,只有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體會捏、塑、刻、印等技法的精髓,感受陶瓷藝術的鬼斧神工。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學校受場地、設備、經費等條件限制,開展陶藝實踐活動的機會并不多。即便組織實踐活動,也往往流于形式,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師重技法訓練,輕文化體驗,未能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文化熏陶。部分教師為追求作品的精美度,事無巨細地為學生劃定創作流程和技法要點,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自主實踐的機會。教師“包辦式”的指導,束縛了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揮。同時,學生缺乏參觀陶瓷博物館、走進陶藝作坊、體驗非遺技藝等文化實踐活動的機會,難以直觀感受陶瓷文化的獨特魅力,陶藝學習變成了單純的技法訓練,缺乏文化體驗與情感認同。實踐活動與文化滲透的脫節,導致學生難以在情境體驗中感悟傳統文化,教學實效大打折扣。
三、任務驅動下小學美術陶藝教學融合傳統文化的實踐策略
1.優選傳統文化素材,創設情境任務
素材是美術教學的重要資源。在小學美術陶藝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首先要甄選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的典型案例,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和載體。教師要充分發掘傳統節日、民俗、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文化元素,選取貼近學生生活、易于理解、有利于培養綜合素養的教學素材。在呈現方式上,要采用直觀、生動、活潑的方式,通過多媒體演示、實物展示、情景再現等方式將抽象的文化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喚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例如,在教學“青花瓷”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選取元青花、明青花、清青花等不同時期的經典作品,如元代盧仝的《云龍紋梅瓶》、明代祝鈞的《如意雙喜紋罐》等,引導學生鑒賞不同朝代青花瓷的紋樣特點和審美風格,感受青花瓷在構圖、用色等方面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設計“制作青花瓷筆筒”的任務,要求學生運用勾線填彩的傳統技法,在瓷胚上繪制寓意吉祥如意的傳統紋樣,創作獨具匠心的青花瓷筆筒。在創作過程中,學生將對傳統紋樣的理解與當代審美相結合,在傳承經典的同時賦予其新的時代氣息,不僅學會了青花瓷的裝飾技法,也領悟了蘊含其中的文化精神。
2.設計探究性學習任務,提高學生參與度
任務驅動強調以任務為中心組織教學,以問題為導向開展探究。設計富有探究性的學習任務,能夠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在掌握陶藝技能的同時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教師要立足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設計難度適中、與生活貼近、具有可操作性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探究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學習心得,在反思評價中優化學習策略。探究性任務的開展,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平臺,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創新,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臉譜臉盆”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曲藝博物館或戲曲文化園,近距離欣賞各種栩栩如生的臉譜造型,了解臉譜的色彩寓意和人物性格特點。博物館講解員現場示范臉譜的彩繪技巧,學生躍躍欲試,爭相體驗勾勒輪廓線、涂色敷粉的樂趣。參觀后,教師引導學生把臉譜元素融入陶藝創作,利用泥條盤筑、拉壞成型等技法制作獨具民族風情的藝術臉盆。學生將不同角色的臉譜圖案巧妙地裝飾在盆體表面,既保留了傳統臉譜的神韻,又體現了學生的創新思路。沉浸式體驗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在動手實踐中加深對傳統工藝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3.開展沉浸式文化體驗,增強傳統文化認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開展沉浸式文化體驗,讓學生在情境中感悟傳統,是增強文化認同的有效途徑。一方面,學校要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非遺展覽館、手工作坊等場館,近距離欣賞陶瓷、刺繡、剪紙等傳統工藝品,聽非遺傳承人講解技藝的發展脈絡和制作流程,在眼見為實中感知傳統藝術的魅力。另一方面,學校要與文化場館建立長期合作機制,邀請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為學生開設傳統技藝體驗課,手把手帶領學生體驗制陶、刺繡、剪紙等,在動手操作中加深對傳統工藝的理解。沉浸式體驗打破了文化學習的時空界限,讓課堂延伸到真實情境之中,學生全身心投入,用眼觀察、用手實踐、用心感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
例如,在教學“自制小相框”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陶瓷博物館,欣賞不同朝代的瓷器精品,了解瓷器的發展歷程和地域特色。參觀后,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博物館中汲取的藝術元素,創作陶藝相框。學生將龍紋、鳳紋、牡丹等傳統圖案運用到相框裝飾中,結合自身審美情趣,或古樸端莊,或清新雅致,創意設計令人耳目一新。沉浸式文化體驗讓陶藝相框躍然紙上,也讓傳統元素流淌于心田。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對傳統藝術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個性化表達與文化內涵完美融合,文化認同感油然而生。學生成為傳統文化的習得者和弘揚者。
4.采用多元評價方式,注重過程管理
評價是教學的“指揮棒”,科學的評價有助于激發學生創作熱情,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在陶藝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要突破單一的結果評價,建立多元評價體系,關注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激勵學生在實踐中反思提升;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家長評價相結合,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我;過程性評價與作品評價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創作歷程中體驗成長。同時,注重過程管理,做好學生作品的分類存檔,記錄每位學生的進步軌跡,利用檔案袋、成長記錄冊等,幫助學生總結經驗教訓,端正學習態度,樹立文化自信。
例如,在教學“玉器之美”時,除了對學生雕琢的玉件成品進行總結性評價,教師還要采取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關注學生對玉文化的感悟。在欣賞階段,引導學生從玉質、紋理、寓意等方面品析古代玉器,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撰寫心得等方式,反思自己對玉器審美特點的理解。在制作階段,教師觀察學生選材、構圖、雕琢的過程,發現學生在玉器結構、線條處理等方面的困惑,及時予以指導,幫助學生梳理制作思路。在鑒賞階段,邀請學生家長參與作品評價,肯定孩子的玉雕創意,也提醒學生在刀法、拋光等細節方面進一步打磨。整個評價過程聚焦學生對玉器傳統工藝的領悟,兼顧情感態度與知識技能,幫助學生完善自己的玉雕作品,提升文化鑒賞力。
5.搭建展示交流平臺,培養文化傳播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需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陶藝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要讓學生成為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增強學生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感。為此,學校要搭建多樣化的展示交流平臺,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華、交流心得的機會。一方面,學校要定期舉辦傳統文化主題的美術作品展,展示學生將傳統元素融入當代美術創作的成果,邀請家長、社區民眾參觀互動,擴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鼓勵學生制作“傳統文化 + 美育”的微視頻、動漫作品等,在網絡空間與更多人分享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例如,在教學“青花瓷的裝飾”時,學生以明代青花瓷器為靈感,創作了紋樣精美、色彩和諧的青花小瓶。教師策劃“古韻新聲”青花瓷主題展覽,精心挑選學生作品參展。展覽現場,學生化身小小講解員,向參觀者介紹青花瓷的發展歷史、裝飾特點,講述自己的創作感悟,現場演示青花裝飾技法,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欣賞、交流互動。教師引導學生用手機記錄釉下彩繪、印花貼花等裝飾過程,制作“青花傳承”微視頻,學生撰寫腳本,配上古典音樂,上傳至學校網站和視頻網站。精美的青花小瓶和別致的視頻創意贏得網友的好評,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對青花瓷技藝的理解,也增強了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自覺性。評展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展才華的舞臺,學生的文化表達能力和文化傳播意識得到鍛煉。傳統不再是課本上的符號,而是觸手可及的審美體驗,在創造性詮釋中散發新的藝術魅力。
當前,要從小培養學生的美育情操,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在新時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用優秀文化滋養美育之花,是美術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在小學美術陶藝教學中融人傳統文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反思,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高鈺涵、高明偉《中學美術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研究——以陶藝課程為例》,《美術教育研究》2021年第16期。
[2]高姍《小學陶藝教學中“三融合”模式的實踐研究》,《美眉》2023年第12期。
[3]陳紅《美育視角下小學美術陶藝教學的創新實踐研究》,《炫動漫》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