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是深入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抓手。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應用在數字資源個性化育人功能、宣傳推廣及彌合城鄉差距等方面存在不足。本文從擴大平臺資源供給、優化平臺功能結構、加大平臺推廣力度、縮小城鄉應用差距四方面提出建議。
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I。2022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深化信息技術應用改革,實施基礎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2,指出要升級建設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推動各地各校常態化應用。作為我國基礎教育數字化發展的階段性成果,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持續推進數字技術與家校育人過程的深度融合,助力實現教育要素的數字化改造、時空融通和組織機構重塑,在賦能區域教育數字化轉型[3],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4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自平臺正式推出以來,截至2023年底,累計注冊用戶突破1億,瀏覽量超過367億次,匯聚中小學資源8.8萬條5。由此可見,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建設已初顯成效,但隨著進一步推廣和應用,其現存的問題也不可避免地顯現,一些方面仍有較大的改進空間。基于此,華中師范大學研究團隊對湖北省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兩大平臺應用的主體開展問卷調查與結構性訪談,共回收有效教師問卷21599份,有效學生問卷90351份,旨在通過對湖北省內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應用現狀的分析,為平臺未來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一、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應用的現實問題
(一)數字資源供給不足,課后服務及德、體、美、勞等方面存在缺口
一是資源豐富度、質量水平及易獲取性有待提升。數字教育資源作為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研修備課、課后服務和家庭教育的直接支持,是影響教師平臺使用滿意度的重要因素。調查結果顯示,一方面,中小學教師對資源仍存在較大需求,資源檢索、推送的準確性有待加強;另一方面,中小學教師數字教育資源獲取能力有待提升。
二是資源建設和使用以課程教學為主,課后服務與德、體、美、勞等方面的供給不足。
(二)育人功能缺乏,難以滿足師生個性化發展及交互訴求
一是缺乏個性化育人服務,無法滿足師生個體發展需求。2024年3月,教育部啟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推動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智能升級,支持全民個性化終身學習,為人工智能賦能個性化教育指明發展方向。據調查情況來看,盡管宏觀層面已有眾多政策推動,但在具體實踐層面仍有待探索
二是師生、生生、家校交流互動不足。當前,平臺側重于“人一資源”的交互,而“人一人”的交互網絡尚未完全暢通,導致家校、生生之間難以借其實現良好的互動,無法形成群體知識共建及家校共育的良好生態。
(三)宣傳方式單一,平臺推廣應用有待增強
一是平臺宣傳渠道依賴于政府、教育部門的官方渠道或學校通知要求,未能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臺,且宣傳內容更側重于平臺的宏觀功能和優勢,而缺乏具體使用案例展示,使潛在用戶難以直觀感受平臺的價值。
二是平臺各級管理員的權限設置尚顯不足,具體表現為無法查看各學校及用戶的注冊信息,因而缺乏有效的數據管理、分析與優化,為全面鋪開平臺應用、形成上下貫通的工作體系造成阻力。
(四)城鄉應用差距大,鄉鎮、鄉村應用效能不足
一是鄉村學校支持力度不足。調查數據顯示,鄉鎮和鄉村教師普遍認為,學校對于使用平臺的鼓勵力度、提供的培訓機會以及對平臺的重視程度顯著低于城市和縣城的教師,鄉鎮和鄉村教師平臺使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不足。同時,鄉鎮和鄉村學生使用平臺的頻率亦顯著低于城市和縣城學生,平臺應用差距導致城鄉學生在數字學習與資源獲取上的不平等。
二是城鄉師生數字素養存在明顯的差距。調查數據顯示,鄉鎮、鄉村師生相較于城市、縣城師生的數字化學習與應用能力尚顯不足,導致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效能無法得到充分發揮。
二、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應用的優化路徑
(一)擴大平臺資源供給,滿足多元化教育需求
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應從滿足高質量、均衡化教育發展需求角度出發,具有長遠發展眼光,并基于共建共享思路,充分考慮學習者實際訴求,與新技術實現深層次有機融合8]。要基于中小學師生訴求,合力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
第一,促進各主體協同參與,發揮優質資源最佳效能。省市相關部門發揮主導作用,合理分配職能分工,加強對現有教育資源的整合和優化。一方面,結合國家平臺資源與地方特色,以需求為導向,以資源配置水平為基礎,制定吸引有關機構、社會團體、企業支持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形成多元化的資源供給格局。另一方面,區域之間大力推進優質資源互補互聯互通,實現國家級、省級和各級平臺優質資源的統一導航、統一檢索和精準推薦;學校發揮引導作用,推動數字教育資源與教學實踐深度融合,通過設立教育教學獎勵機制,鼓勵教師參與教育資源設計、應用、評價的全過程,形成資源共享和創新的良好氛圍;教師發揮主體作用,根據自身學段學科的教學需求,對平臺資源進行二次補充、組合、設計與分享,積極探索改進教學方式,將數字教育資源用足、用好、用活。
第二,豐富課后服務及德、體、美、勞等資源供給。一方面,加強平臺內容建設,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發展需求,充分開發體育、藝術、勞動等數字教育資源,不斷完善課后服務內容,并引入專家團隊,提升資源內容的科學性、專業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優化平臺技術支撐,整合AI、大數據、智能感知等新興技術建立用戶畫像,依托VR、AR、MR等構建虛擬學習空間,以不斷提升資源的交互性、智能性和個性化水平,拓寬課后服務場域,實現課后服務線上線下混合式發展,推動課后服務逐步向“求質求優”精細化數字化服務轉型10
(二)優化平臺功能結構,提升個性化育人能力
當前,以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興數字技術加速滲透到教育領域,為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實現教育智適應供給、個性化服務和深層次匹配等提供了可能]。因此,要加強智能技術支撐,精進平臺功能建設,為實現師生個性化發展和群體協同交互營造更便捷適宜的環境。
第一,數智賦能精準服務個性化發展。在資源推送上,對平臺中教育行為進行挖掘,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資源精準化供給和推送,提供可預見、能感知、有深度、助個性的公共服務,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1;在個性化服務上,基于大數據技術,全方位收集師生全過程、多模態的教育數據,構建用戶數字畫像,實現平臺用戶“一人一檔”[12],基于個體不同需求生成獨具特色的育人路徑,促進教育走向平等化、個性化和終身化;在精準評價上,提升平臺數據挖掘與分析能力,打造多視角、多節點、多維度的評價體系,生成可視化診斷報告,為教師的科學決策與精準化教學提供支撐[13]
第二,暢通“人一人”“人一機”交互網絡,融合推進個體與群體發展。一方面,暢通“人一人”交互渠道,促進各主體間互聯。建立教師研修共同體、教師工作坊等,打破區域間教師發展的封閉狀態,以平臺“跨時空”的優勢推動各地中小學教師線上交流互動;豐富生生交互功能,為開展同伴協作學習、探究性學習提供支撐;加強家校互聯互動,引領帶動組織建設,以小部分人帶動大部分人,依托平臺優化家校關系,創造智慧化協同育人環境[3]。另一方面,加強“人一機”交互,大力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
(三)加大平臺推廣力度,促進融合應用常態化
平臺廣泛及深入的應用需要有關部門的機制引領與系統支持。
第一,拓寬宣傳渠道,提供典型示范。一方面,各地教育局、電教館、學校等組建應用團隊,建設一批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典型示范校,生成系列具備參考價值的應用經驗與示范案例,打造典型帶動、示范引領的應用推廣模式,促進教育教學與平臺的深度融合,將平臺應用推向常態化[14;另一方面,利用各類媒體、社交平臺的宣傳優勢,全面展現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特色功能與便捷服務,吸引廣大群體不斷探索、挖掘平臺的應用潛力,營造積極實踐、友好交流的輿論氛圍。
第二,加強各平臺縱向、橫向融通,打破數據壁壘。建立全國統一的數據管理體系,匯聚國家與地方平臺的功能,向各級各類平臺開放訪問通道與權限,打通數據縱橫鏈接的關鍵節點,加快實現共享貫通,做到單點登錄、數據互通,進而優化用戶平臺體驗[15]。在優化平臺間訪問通道的同時,加強數據監管與保障工作,建立數據安全管理制度,通過精細化管理,確保用戶盡可能在一個平臺上獲取其所需資源與數據,又能在共享過程中保障數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縮小城鄉應用差距,助力教育均衡發展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深入推廣與應用會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如何跨越城鄉教育數字素養鴻溝,發揮數字教育平臺引領帶動作用,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值得探討和思考。
一是提升鄉村學校的重視程度。學校管理者應認同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賦能鄉村教育教學的價值意蘊,將平臺應用于管理工作,做好帶頭引領作用。同時,設立鄉村教師平臺應用評級與激勵機制,激發教師應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外部動機。
二是培育鄉村學校師生的數字素養。一方面,根據鄉村教師發展需求,分層次、分學段、分學科開展精細化培訓,尤其是針對鄉村地區教育教學的特性和迫切需求,開展基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課后服務、雙師課堂等方面的研修研訓[15],促進教師數字化學習與教學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提供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使用指導手冊,引導鄉村學校師生開展基于平臺的教育教學活動,強化數字化教學實踐,從而形成在實踐中培育數字化能力、應用數字化能力、提升數字化能力的良性循環[16]。
作者簡介:付衛東,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嘉宇,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重大招標課題“教聯體擴優提質的有效路徑及考評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23ZD013)階段性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 [2024-10-31].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2-10/25/c_1129079926.htm.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關于印發《教育部基礎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點》的通知[EB/OL].(2022-02-08)[2024-10-15].http://www.moe.gov.cn/s78/A06/tongzhi/202202/t20220209_598277.html.
[3]柯清超,馬秀芳,鄧博揚.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助力學校構建數字教育新生態[].人民教育,2024(5):57-60.
[4]王浩楠,郭紹青.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賦能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價值邏輯與實踐路徑[].中國遠程教育,2023,43(9):48-55.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累計注冊用戶突破1億[EB/OL].(2024-01-26)[2024-10-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4/2024_zt02/mtbd/202401/t20240129_1113178.html.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發布4項行動助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EB/OL].(2024-03-28)[2024-10-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4/2024_zt05/mtbd/202403/t20240329_1123025.html.
[7]孫立會,周亮.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實踐邏輯[J].中國電化教育,2024(8):71-79.
[8]尹春麗,曲鐵華.智慧教育背景下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J].教學與管理,2024(19):7-11.
[9]金玉,湯玲,王瑞喆,等.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省域推進的路徑與對策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2(9):30-37. (下轉第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