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的海外革命生涯中,孫中山贏得了海外朋友和僑胞的信任和尊重。數十年來,海內外各地相繼建立了數十個孫中山先生紀念館。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孫先中生山先生辰15周年大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痹趯O中山致力于革命的40年中,為了實現中國的自由、獨立和富強,他不辭辛勞,奔走顛簸,跑遍整個世界,約有一半時間是在海外度過的。有人作過統計,孫中山先后在14個國家和地區旅行、活動和生活過,其足跡遍及香港、澳門、臺灣,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歐洲的英國、法國、比利時,亞洲的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孫中山自己也說,自1895年以后“便環繞地球,周游列國,一面考察各國的政治得失和古今國勢強弱的道理,一面做我的革命活動,約計每年繞地球一周,到武昌起義前,大概繞過了地球六七周”。在長期的海外革命生涯中,孫中山贏得了海外朋友和僑胞的信任和尊重。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后,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弘揚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數十年來,海內外各地相繼建立了數十個孫中山先生紀念館。今年是孫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茲將港澳臺和國外設立的孫中山紀念館簡介于后。
一、港澳臺孫中山紀念館
香港孫中山紀念館
區政府經與教會商議,教會同意以5300萬港元將甘棠第轉售給特區政府。特區政府耗資9100萬港元,對甘棠第進行修葺,并將其改建為孫中山紀念館,作為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分館,專門展示孫中山的生平及其與香港的關系。
香港孫中山紀念館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島中環衛城道7號,其前身為香港富商何甘棠的住宅,故又稱“甘棠第”。

甘棠第建于1914年,樓高4層,總樓面積2560平方米,屬愛德華時代的古典建筑風格,外墻以紅磚和花崗巖石砌成。一、二樓設有弧形露臺,以希臘式巨柱承托。樓房設有前、后樓梯,前梯供主人何氏家族使用,后梯則供傭人使用。1960年,何氏后人將甘棠第售予鄭氏家族,其后鄭氏又將其轉售給耶穌基督后期圣徒教會,作為該教會的聚會場所。1990年,甘棠第被香港古物咨詢委員會確定為二級歷史建筑。
2002年10月,教會向香港特區政府建筑事務監督申請把甘棠第拆掉重建,引起香港市民及民間團體強烈反對,希望予以保留,香港特經過香港歷史博物館精心籌備,香港孫中山紀念館于2006年12月12日正式對外開放。館內設有主題分別為“孫中山與近代中國”及“孫中山時期的香港”“甘棠第的歷史與修繕”專題展覽廳,共展出約150件藏品,大多為市民捐贈及館藏,其余則借之于英國倫敦及中國大陸的博物館(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歷史博物館、廣州中山大學孫中山紀念館、南京博物院、廣州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等)以及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開館的同時,紀念館主辦了主題為“回顧與前瞻”的孫中山、宋慶齡紀念地第18屆聯席會議。
澳門孫中山紀念館
2017年10月19日,香港孫中山紀念館承辦了由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以下簡稱“二史館”)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聯合主辦的“字里行間一檔案中的孫中山”展覽。此次展覽是二史館與香港孫中山紀念館首次合作,展品為二史館館藏檔案文獻復制件,配以歷史照片,包括與孫中山有關的書信、電報及文件。這是孫中山紀念館第一次以純檔案方式作展覽,通過二史館館藏檔案文獻和圖片,全面呈現了孫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的艱難歷程,借此讓香港市民了解并學習孫中山的革命生涯及愛國精神。本次展覽展期自2017年10月20日至2018年3月28日止,參觀人數達3萬余人。
館內還配設有演講廳、閱覽室、視像室、互動學習室,以電腦游戲形式介紹孫中山生平事跡等。
澳門孫中山紀念館,即澳門“國父紀念館”,位于文第士街,其前身是由孫中山的哥哥孫眉出資于1918年建成的一座低矮、簡陋的中式二層磚房,1930年遭毀后重建。孫中山的夫人盧慕貞曾長期居住于此。

1885年5月,19歲的孫中山與18歲的盧慕貞結為夫妻。婚后,生有一子二女,即長子孫科,長女孫娫,次女孫婉。由于孫中山長期在海外從事革命活動,照顧、撫養年幼子女的責任實際落到了盧慕貞一人的肩上。孫中山與宋慶齡在革命工作中產生感情后,曾于1915年3月寫信派侍衛鄭卓和長子孫科送往當時已率子女定居澳門的盧慕貞,申明離婚的理由。盧慕貞看完信,不假思索地在信上寫了一個“可”字,同意離婚。她對鄭卓說:“阿卓,我確實幫不了忙,我學識唔夠,更唔識英文,我又纏腳,行走也不方便,我點樣可以幫先生呢?!蓖瑫r表示愿與宋慶齡以“姐妹之稱”。1915年10月,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后,盧夫人即長期居住澳門,并于1918年入住由孫眉生前出資修建的房屋(孫眉已于1915年在澳門病逝)。當時,孫科已赴海外求學,長女孫娫已于1913年6月25日病逝,長期陪侍盧夫人的是二女兒孫婉。孫科也經常偕夫人及兒子回澳門探望母親。盡管已經離婚,但孫中山與盧夫人仍有書信往來,互相關心健康和生活,盧夫人與宋慶齡也相處友好。孫中山逝世后,盧夫人曾撰文稱頌孫中山的偉大精神和偉大人格。
1930年8月13日凌晨5時,毗鄰的兵頭花園后方軍火庫因天氣炎熱,突然爆炸,殃及盧夫人居住的這幢二層建筑,墻壁破裂,門窗損毀。當時的盧夫人正在寓內休息,幸得澳門建筑商何光開車來救,才幸免于難。其后,澳門當局出于對孫中山的崇敬,賠償了一筆款子,時任國民政府鐵道部部長的孫科出于孝心,為母親重建居所。
重建后的建筑,被稱之為“孫府”,面貌、結構均與原樓大不相同。它是一幢中西合璧式的三層小樓,形式典雅莊嚴,外形優美,布局對稱,周圍繞一院墻,左側有一個小巧美麗的花園。1938年,原豎立在翠亨村故居的孫中山銅像由廣東運來澳門,即豎立在小花園內。該銅像系孫中山生前由日本朋友梅屋莊吉聘請日本國內一流高手精心設計、澆鑄而成。
“孫府”建成后,盧慕貞長期居住在此,孫科的兒女、孫眉的孫子、孫婉與夫婿戴恩賽,以及孫中山的第二夫人陳粹芬和養女孫仲英一家,也曾在此居住。
1952年9月7日,85歲的盧慕貞在澳門“孫府”溘然長逝。1955年,戴恩賽也在“孫府”病逝。其后,“孫府”被人收購,幸得程一鳴等人的相助,“孫府”才得以保留原貌。
1958年4月,“孫府”經修葺后,被改建為“國父紀念館”,館額由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親筆書寫,內部包括大會堂、孫逸仙博士圖書館、中山畫廊、四個展覽室、勵學室、演講室及聯合服務中心等。館內陳列有孫中山生平圖片、孫中山生前用過的衣物等。
1986年11月,為紀念孫中山誕辰120周年,澳門東亞大學曾在紀念館內舉辦了“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跡圖片展覽”,以300余幅歷史圖片,全面介紹了孫中山先生偉大的一生及其在港澳兩地的革命活動。
今天,澳門“國父紀念館”已成為澳門重要文物史跡和澳門同胞紀念孫中山的主要窗口,澳門與內地、臺港進行文化交流的場所,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內外人士來此瞻仰、參觀。
臺北孫中山史跡紀念館
臺北孫中山史跡紀念館,即臺北“國父史跡紀念館”,位于臺北市中山北路,是依托于孫中山曾兩次下榻過的梅屋敷旅社而建的。
梅屋敷是一座由日本人經營的旅社,位于臺北御成町(今臺北市北平東路)。據史料記載,早在1900年惠州起義前,即孫中山第二次赴臺時,剛一登上基隆岸,即被早已在岸邊等候的警察帶走,并被送往梅屋敷居住,實際上處于軟禁狀態。后經與當地總督兒玉源太郎的代表后藤新平商談,始前往新起町建立起義指揮所。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被迫再次亡命海外。8月初,孫中山等人從福州馬尾乘日輪前往臺灣。抵達臺灣后,由兒玉源太郎派員接待,送往梅屋敷下榻。為了防止孫中山與臺灣民眾聯系,兒玉源太郎以保護孫中山安全為名,在梅屋敷附近增派大量警察和密探,一般人員不得隨意前往。盡管如此,臺灣革命黨人羅福星等還是想法與孫中山取得了聯系并見了面,詳細匯報了抗日復臺的革命活動。孫中山也在這里會見了翁俊明、楊心如等革命黨人。但總體來說,知道孫中山來臺并居住在梅屋敷的臺灣民眾并不多。
孫中山逝世后,臺灣民眾將梅屋敷保存了下來。1945年臺灣回歸祖國版圖后,梅屋敷右側門曾一度改為生活賓館,由吳子瑜經營。為了紀念孫中山,1946年后,臺灣民眾將梅屋敷改成紀念孫中山的專門場所—一“國父史跡紀念館”,陳列孫中山的手稿、生平圖片及書籍等,供人參觀、瞻仰。
20世紀80年代初期,為實施“都市計劃”,臺北當局決定興建地下鐵路,地鐵需經過“國父史跡紀念館”,臺北地鐵工程處計劃拆除紀念館建筑以讓路,這在當地引起反響,并引發了一場辯論。當地民眾認為“若因地鐵工程而拆除有保存價值的重要建筑,實為不智之舉”,一些專家學者也對任意拆除古跡表示遺憾。1985年,“國父史跡紀念館”終被拆除,但所有材料均被細心保存下來。1987年,臺北地鐵工程處在原地附近的中山北路利用原房屋材料,按原樣重建了“國父史跡紀念館”,其內部設施仍一如其舊。
如今的史跡館恢復當年梅屋敷原貌,是一棟面積約150平方米、具有濃郁日式風格的建筑物,屋頂覆蓋著老式暗黑色“理想瓦”,十分幽靜清雅。
臺北孫中山紀念館
臺灣是孫中山先生從事民主革命運動的地區之一,其一生中曾四赴臺灣,領導反清武裝起義和捍衛民主共和的斗爭。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消息傳到臺灣后,臺灣同胞十分悲痛,盡管當時臺灣仍處于日本殖民統治之下,日本政府限制及禁正臺胞對孫中山進行悼念,但臺北、臺中等地的臺灣同胞仍紛紛舉行追悼大會。3月24日晚在臺北舉行的追悼會上,有2000余人到會?!杜_灣民報》等也紛紛發表哀悼孫中山先生的文章。此后,每到孫中山逝世紀念日,臺灣同胞都以不同形式舉行紀念活動。
1964年,臺灣當局開始投資在臺北市南區花園廣場興建“國父紀念館”。1972年,該紀念館在臺北市中心落成,并于5月16日舉行了落成典禮。臺北孫中山紀念館由“國父紀念館”、陽明山中山樓和中山公園組成,專門負責孫中山紀念文物資料之搜集、典藏、展覽,并接納島內外的各種學術講座、演出、展覽等。
臺北孫中山紀念館是一座融現代建筑技術與中國傳統建筑風格于一體的殿堂式高大建筑,高達30.4米,建筑面積32500平方米,四周各有長達100米的石階,上立52根圓形廊柱,玻璃幕墻,飛檐,覆黃琉璃瓦,頂部內為鋼桁架結構。紀念館正門為長方形紀念廳,正中石臺上安放有高5.8米、重達17噸的孫中山坐姿銅像。大廳后為實用部分,上下兩層,設有大會堂、圖書館、畫廊、展覽室、演講室等。樓下大會堂可容納3000人聚會,二樓孫逸仙博士圖書館藏書14萬冊。樓上樓下共有4個展覽室,可供各類展覽之用。中山畫廊三面采光,專供陳列藝術作品,每年館內都要舉辦多種展覽及各種文藝活動、學術講演。
今天,臺北孫中山紀念館已不僅是臺灣典藏展覽孫中山文物史料及進行文化藝術活動的中心,而且已成為海峽兩岸文教交流的重要窗口。館內經常舉辦海峽兩岸書畫名家作品展、文物展及大陸舞蹈、戲劇等藝術演出。1997年11月12日至1998年5月,臺北孫中山紀念館還聯合武漢辛亥革命紀念館、廣東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北京湖廣會館孫中山研究室、南京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辦公室舊址紀念館、南京中山陵孫中山紀念館、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等六單位在該館舉辦了海峽兩岸孫中山紀念地史料陳列展,在臺灣引起強烈反響。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為如實反映孫中山致力國民革命40年的艱難歷程,弘揚先烈精神,激勵兩岸同胞為振興中華而共同奮斗,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從館藏中精選檔案文獻140余件、圖片70余幅,在臺北孫中山紀念館舉辦了“孫中山檔案文獻特展”。此次展覽是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首次赴臺舉辦的大型專題展覽,展品以檔案文獻為主,包括檔案、實物、照片、圖表等,分為反清革命、創建民國、實業救國、二次革命、護國護法、建國方略、國民革命、紀念與尊崇8個單元,反映了孫中山關于祖國統一的思想與實踐、孫中山《建國方略》等著作中有關國家建設的宏偉計劃等,并特別設置了孫中山與臺灣歷史淵源單元。新黨主席郁慕明和島內有關歷史學者出席了開幕式。在為期12天的展覽中,有3萬多名觀眾觀展,在臺灣引起一定反響。
二、國外孫中山紀念館
神戶孫中山紀念館
日本神戶孫中山紀念館是一座3棟相連、形似六角的豪華3層樓西式建筑。它原是旅日華僑富商吳錦堂為自己興建的一棟磚木結構的高級別墅,初建于1896年,當時只有中間一棟別墅,初名松海莊,位于神戶市垂水區東舞子町。1915年春,在別墅的東側又增建了一外形獨特的3層樓的閣樓,因外觀形似六角,故稱“舞子的六角堂”。此樓上懸有一塊1915年10月由南廉泉撰、吳芝瑛書的“移情閣”橫匾,故又稱移情閣。

吳錦堂,1855年出生于浙江省慈溪縣一個貧苦的家庭,1882年赴上海,入萃豐油燭店幫傭。1885年他東渡日本經商,初以經營海運業為生,專營北九州的煤炭、火柴運輸。隨后,在神戶設立怡生號,經營紡織業。日俄戰爭時期,因運輸軍火發了大財。其后,投資國內,在上海創設了“義生洋行”。在經商等活動中,吳錦堂結識了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的孫中山,并成為好朋友。1905年,在孫中山和宋嘉樹等人的影響下,吳錦堂參加了同盟會,并成為神戶同盟會支部的支部長。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為了支援孫中山,吳錦堂曾先后向上海軍政府和寧波軍政府捐獻款項,合計達白銀2.66萬兩,銀圓5000元。1913年3月14日,孫中山應吳錦堂之邀赴日本神戶考察,吳錦堂組織華僑和同文學校師生舉行歡迎孫中山大會,并在會上致熱情洋溢的歡迎詞。吳錦堂還邀請孫中山來到其別墅松海莊,與神戶華僑、商人及日本友人會面并共餐。孫中山還與吳錦堂等在松海莊前攝影留念。1926年1月14日,吳錦堂因病在神戶病逝。

1913年3月14日,孫中山出席神戶國民黨交通部正支部長吳錦堂在寓所所設的午餐會。圖為在吳錦堂寓所移情閣前的合影。
吳錦堂病逝后,移情閣曾一度辟為他用。1966年孫中山誕辰100周年之際,吳錦堂之孫吳伯英為滿足日本神戶華僑的愿望,以建立孫中山紀念館為條件,將移情閣捐獻給由神戶華僑組成的紀念館籌建委員會。但因種種原因,紀念館一直未能建成。198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之際,神戶華僑總會將移情閣贈送給兵庫縣政府。兵庫縣接受后,撥款對該樓進行整修,并于1984年11月12日正式建立了孫中山紀念館,對外開放。
初建時的紀念館內辟有展覽室,展覽孫中山墨跡及其活動的文物、史料、圖片等,還展示有移情閣主人吳錦堂的有關史料。在紀念館庭院內東側,立有一塊石碑,碑上刻有孫中山親筆題寫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該碑系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神戶中華青年會借用移情閣作迎賓館時所立。
1988年,日本政府為了興建一條連接兵庫、淡路島與德島間的快速通道,開始架設明石海峽大橋,并對周邊地區進行拓寬改造。由于孫中山紀念館位于拓寬改造范圍內,于1994年1月開始遷移閉館。2000年3月,孫中山紀念館重新建成。
重建后的神戶孫中山紀念館內辟有以孫中山與神戶關系為主題的展覽,分為“孫文與中國建設”“孫文之生涯”“孫文與宋慶齡”“吳錦堂與其事業”“孫文與神戶”等專題。
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
晚晴園位于新加坡市區大人路12號,是一棟凸字形二層建筑的別墅,小樓的顏色十分絢麗,樓頂為紅色,走廊扶欄為藍色,墻體和門窗則為白色,原名明珍廬,系廣東籍商人梅泉寶為金屋藏嬌而建,后來,富商家道中落,福建籍華僑張永福出資購下,供其母親陳寶孃女士在此居住,安居晚年,并取唐代詩人李商隱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之意,改名為“晚晴園”。
1906年2月16日,孫中山來到新加坡,從事革命活動。積極支持和參加孫中山革命活動的張永福,為方便孫中山的活動,征得其母的同意,將晚晴園讓給孫中山居住,并由張家兄弟負責孫中山的一切生活費用。不久孫中山就在晚晴園正式成立了同盟會南洋支部,并推選華商陳楚楠、張永福分任正副會長。晚晴園也就成為孫中山在南洋領導民主革命的活動中心和南洋一帶革命者主要聚會之所。
自孫中山第一次入住那天起,晚晴園就與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緊密聯系在一起。在這里孫中山接見了許多革命黨人和愛國華僑,宣傳革命主張,商討革命方略,1907年的鎮南關起義、1908年的云南河口起義,都是在這里籌劃的。

孫中山對這棟花園別墅產生了深深的愛惜之情,他喜愛這里的一草一木,他甚至不顧路途遙遠,將故鄉廣東翠亨村的一棵樹漂洋過海,移植到晚晴園內。這是一棵奇特的樹,如果將它的身軀割破,立刻就會流出如鮮血一樣的紅色液汁并很快就會凝固起來。在這棟別墅里,孫中山也曾與其“革命紅顏知己”陳粹芬度過了一段溫馨而美好的幸福時光。
辛亥革命之后,晚晴園的主人因生意失敗逐漸衰落,房屋易主,庭院荒蕪。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的消息傳到新加坡后,當地的華人十分悲痛,為了永遠紀念這位不朽的偉人,1937年,原同盟會會員李光前等6位僑胞集資將它買回,獻給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并由當時的南京政府撥款修葺成昔日的樣子,同時向海外僑胞搜集有關孫中山革命活動的文物、資料,并于1940年將其命名為孫逸仙別墅。1942年,日軍侵占新加坡,晚晴園被日軍占領,樓宇和文物遭到毀壞。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晚晴園被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接管。
1965年,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出資對晚晴園進行了修復,在樓前立起了一尊孫中山銅像,在樓內一層開辟了文物館,陳列有孫中山親筆文獻副本和歷史圖片,并于1966年2月15日對外開放,供人瞻仰。
1994年,新加坡政府將晚晴園列為國家古跡,歷經百年滄桑的晚晴園迎來了新生。1995年2月19日,時任新聞及藝術部長楊榮文親自到晚晴園參觀。他認為晚晴園是新加坡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見證,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不僅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整個世界局勢。為了讓年輕一代對過去這段歷史有所了解,應該將它翻新,重新賦予它歷史的生命。
1996年,中華總商會將其更名為孫中山南洋紀念館,以追念孫中山在東南亞一帶的革命事跡。
1997年,在新加坡政府的關懷下,在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前任會長郭令裕發起和推動下,中華總商會籌款700萬新幣成立了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有限公司,負責紀念館的修復工作。為確保晚晴園修復工作的順利完成,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有限公司設了5人發展小組,由郭令裕先生為主席,其他組員有張昌隆、莊紹平、蔡團根、張東華,具體負責維修工作各環節。除了5人發展小組,籌款方面則由張榮和倫與常負責。
修復晚晴園的消息傳出后,在海峽兩岸及當地僑界引起熱烈響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為修復工程捐贈100萬元人民幣;中國臺灣各界也為修復工程募捐,籌得10萬臺幣;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當年追隨孫中山的華僑后人,還捐贈出一批家中珍藏多年的歷史照片和資料。
經過了4年的修復,這棟耗資新幣800萬的紀念館,在2001年11月12日,即孫中山誕辰135周年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并定名為“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新加坡前內閣資政李光耀主持開幕典禮。
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2010年晚晴園閉門整修。經過一年的修整翻新,2011年10月8日舉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禮并向公眾開放。新加坡副總理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及內政部長張志賢出席重新開放揭幕儀式并致辭。重新開放后的新館,以更為宏觀全面的角度,展示新加坡在辛亥革命中扮演的歷史角色和作出的貢獻。
檳城閱書報社暨檳城孫中山紀念館
檳城孫中山紀念館位于馬來西亞檳城柑仔園94號,系1905年孫中山首次蒞臨檳城時接見華僑的地點,也是后來檳城閱書報社社址。從1905年至1911年,孫中山曾先后5次到檳城,每次都在此接見同志和華僑代表。
1908年12月19日,孫中山在檳城組織成立了一個馬來西亞華僑團體,并親自命名為閱書報社,并將柑仔園94號作為社址。該社也成為團結華僑、支持革命的華僑革命團體。

1910年,孫中山將中國同盟會南洋總機關由新加坡遷移至檳城,其辦事機構即設于此,檳城閱書報社即成為領導南洋華僑革命的大本營,發動華僑,宣傳革命,在黃金慶、吳世榮等人的協助下,成立檳城同盟會、檳城閱書報社。
1910年11月,孫中山在檳城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庇能會議,決定發動黃花崗起義。翌日,孫中山又在檳城閱書報社召開緊急會議,號召華僑捐款、支持起義,獲得同盟會員及南洋各地僑胞的熱烈響應。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特向檳城閱書報社頒發“旌義狀”,以感謝其對辛亥革命的貢獻。
1917年,檳城閱書報社先賢特斥資購下此大樓作為紀念。為緬懷孫中山與檳城華僑團體、檳城閱書報社先賢們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跡,檳城閱書報社將該大樓修葺后,特設立孫中山紀念館,馬來西亞總理府2010年曾撥出??钯Y助設立孫中山紀念館。
紀念館前廣場矗立一座3人雕塑,孫中山先生身居正中,其后為當年忠貞不渝、矢志跟隨孫中山的檳城閱書報社第一任正副社長吳世榮、黃金慶,塑像主題鮮明,體現了檳城華僑義無反顧支持革命的執著精神。懸掛于正門的“檳城閱書報社”匾額,則為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所題。館內大廳正中為孫中山坐像,左、右兩側分別為檳城閱書報社百年史略展和孫中山5次到檳城的行蹤地點。設有“中山廳”“起義廳”“海外廳”“南僑廳”“二戰廳”等部分,以各種圖文實物,展示孫中山先生革命道路和閱書報社在各個歷史時期的豐采。
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
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SunYatSenMuseum)位于馬來西亞檳城世界文化遺產城喬治市打銅仔街120號,是一幢建于1875年的兩層樓房,1910年11月孫中山曾在此召開了著名的庇能會議,為黃花崗起義籌措經費,1910年12月孫中山在馬來西亞創辦的《光華日報》社址即設于此?!豆馊A日報》在宣傳革命思想、發動華僑參加革命等方面,曾發揮重要作用。
1926年該建筑物被華裔商人莊長水買下。莊長水的外孫女邱思妮是東南亞著名的古跡保護專家,1993年她得悉此棟建筑物與孫中山先生的歷史后,說服母親莊清意(莊長水之女),向家族買了這個原本正想出售的產業。在家里支持下,邱思妮開始修復這棟歷史建筑,并把它建成了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這也是第一間民辦的孫中山紀念館。
2001年2月4日,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正式開館,時任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蒞臨并親自主持了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的開幕典禮。深圳電影制片廠、珠江電影制片廠聯合拍攝反映孫中山在檳城事跡的電影《夜明》時,也曾將該館作為拍攝場景之一。
紀念館保留了古跡文物原貌,館內設有“孫中山在檳榔嶼”圖文展覽,介紹孫中山的革命事跡。該館成為馬來西亞各界了解孫中山在檳城的歷史,以及馬來西亞研究孫中山在檳城革命活動和宣傳孫中山革命歷史的重要場所。
2010年11月20日至22日,該館主辦了孫中山、宋慶齡紀念地第二十二次聯席會議暨孫中山庇能會議一百周年國際慶典。此次聯席會議是第一次于中國以外的國家舉辦,馬來西亞首相政治秘書胡逸山博士出席并在開幕式上宣讀了馬來西亞首相拿督斯里納吉的賀信,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領事參贊蘇強,孫中山后裔,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及國外31個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出席會議。
舊金山孫中山紀念館
舊金山孫中山紀念館全稱為“金山國父紀念館”,位于美國舊金山,為原《少年中國晨報》所在地。
《少年中國晨報》的前身是1909年李是男、黃伯耀等人創辦的《美洲少年》周刊。1909年11月孫中山第三次來到美國,先后在紐約、芝加哥、舊金山組織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分會,美國許多城市也相繼建立分會,舊金山同盟會也就成為美國同盟會總部。1910年8月19日,《少年中國晨報》正式創刊,黃伯耀為總經理兼營業部經理。《少年中國晨報》出版后,高舉反清共和旗幟,與封建?;蕜萘φ归_斗爭,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派在美國西部的重要宣傳陣地。1991年4月,因經濟困難,《少年中國晨報》停刊。后在舊金山僑胞的呼呼和努力下,改建為孫中山紀念館。紀念館內陳列孫中山革命史跡圖片展覽,其辦公室的墻壁上掛著孫中山的親筆手書的“博愛”,是孫中山當年送予此地的同志們的。另辟有臺北故宮文物精品展。館內設有可容納200多人集會的禮堂,已成為舊金山僑界舉辦宣傳孫中山思想學術講座和展覽有關中華文化藝術作品的活動中心場所。
該館日常運行經費完全依賴華僑團體和僑胞捐助,其工作人員亦為義工,不支分文。
芝加哥孫中山紀念館
芝加哥孫中山紀念館,即“芝加哥國父紀念館”,位于美國芝加哥南華埠永活街28號。
孫中山生前分別于1910年1月、1911年4月和10月三次來到芝加哥,組織成立中國同盟會芝加哥分會,在這里為革命事業多方策劃和籌款。2003年11月,芝加哥孫中山紀念館成立,館名由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題寫。館內陳列著孫中山在芝加哥及美洲各地募集革命經費、從事革命活動的回憶文章和圖片。
#血陳文 三藩市總支部 愛博
黃花崗起義失敗后,孫中山于1911年5月3日在美國芝加哥召集會議,商討起義善后及再圖大舉等問題。圖為孫中山和與會同志合影。
2007年3月18日,中國駐芝加哥總領事館向芝加哥孫中山紀念館捐贈了反映孫中山生平事跡的圖片七箱共百幅,這些圖片從各個側面反映了孫中山一生追求真理、熱愛祖國的高風亮節和高尚品德。
作者簡介:曹必宏,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館員;蔡燕,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整理編目處副處長。
舊金山孫中山紀念館所藏孫中山給三藩市(舊金山)國民黨總支部的題字“博愛”
(編輯:王富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