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3-0028-03
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實施的背景下,浙江省加速進行體育課堂教學轉型,提出“教學內容結構化、教學組織小組化、教法學法問題化、教學評價精準化”的“四化”轉型要求,期望促進學生學習,發展核心素養[1]。表現性評價指在盡量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評分規則對學生完成復雜任務的過程表現與結果做出判斷而獲得信息,旨在提升教與學的水平,促進學生學習[2]。由此可見,使用表現性評價與推動“四化”轉型的動機相吻合。基于此,筆者以水平三(五年級)《小籃球:運球 + 傳球的運用方法1:運球推進 + 互傳球》(以下簡稱《運球 + 傳球的運用方法1》)一課為例,在“四化”理念下探索表現性評價融入體育課堂教學的實施路徑,促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評價、學會學習。
一、立足教學內容結構化,明確評價目標
教學內容結構化指系統性地進行多個知識點或技術動作的學習,增強各知識點或技術之間的聯系2,幫助學生真正掌握運動技能,提升核心素養。評價目標是評價活動期望達到的結果,而素養導向的評價目標正是表現性評價的特征之一。教學內容結構化與表現性評價目標皆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將表現性評價融入體育課堂首先應遵從為素養服務的大單元教學“大目標”,按需設立若干子目標,讓每節課都具有明確的目標導向。再根據目標設計單一身體練習、組合練習與比賽,即“學練三個一”,為建立知識或技能之間的聯系提供條件,并構建真實的學練情境,讓學生的體驗盡可能接近比賽,有助于他們清晰認識自身當前能力,引起反思,改進技能運用,促進評價目標的達成。
如,水平三(五年級)《小籃球:運球 + 傳球組合及綜合活動》大單元的第10節課《運球 + 傳球的運用方法1》,水平三的教學更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對抗場景中的技能運用能力,該單元的“大目標”設定為“面對防守能運用運球與傳球技術將球轉移至更有利于完成進攻的位置,表現出運球與傳球的連貫性與準確性”。本課作為單元運用維度教學的第一課,預設“能在運球推進時把握好傳球時機,提高傳球有效性”為子目標,讓學生在最基礎的2VS1對抗場景中把握好運球與傳球時機,提高進攻成功率,避免盲目傳球貽誤進攻時機。為摸清學生原有水平,本課在準備活動后未直接安排單一身體練習,而是先通過比賽進行前測(圖1),并讓學生根據量規完成評價,這亦是一種量規前置,意在讓學生于課的初始階段便通過練習與思考理解目標,提高教學有效性。前測后基于學生學情,明確本節課的評價目標為“能主動運球吸引防守隊員,運球推進快,傳球準”,根據此目標開展“學練三個一”。

二、踐行教法學法問題化,推進評價任務
“四化”轉型力求讓學生能從學會技能向會用技能轉變,這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在真實情境中思考的機會,以問題驅動學生學習,培養其高階思維能力。評價任務是為達成評價目標而設計的特定活動,以問題引導學生參與表現性評價任務,需要學生更多地思考,進行探究學習、深度學習,達到理解乃至運用的程度。

如,《運球 + 傳球的運用方法1》一課中,基于關鍵問題“運球推進時傳球的有效性”衍生出4個子問題,形成本節課的問題鏈。首次測評中提出問題“快攻中傳球的意義是什么”,讓學生首次于真實情境對抗中進行思考,找到傳球目的,為理解傳球時機奠定基礎;單一身體練習雖回到無對抗的簡單場景,但借用標志桶代替防守隊員能引發學生對真實情境的想象,提出“運球推進遇到防守隊員如何合理進攻”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場上情況,做出合理選擇;傳球質量是影響2VS1快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組合練習中提出“怎樣提高快攻中的傳球成功率”的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后掌握對抗中傳球的各項要點;再次測評時提出“提升2VS1快攻成功率的秘訣”,學生回到真實情境后,通過實踐與思考,對課中所得信息進行整合提煉,從而學會根據場上情況選用技術,提高傳球有效性。學生們通過實踐、思考、討論后所獲問題答案的完整度與準確度,實質上也是一種評價,課中可借助任務單呈現問題鏈,并請學生將小組合作所得答案寫于任務單上,作為學習證據的展示,能清晰判斷各組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圖2)。

三、依托教學組織小組化,承載評價活動
傳統的集體式教學存在練習密度低、效率低等特點,且難以建立起真實的任務情境,不利于表現性評價活動的開展。教學組織小組化指更多地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學或指導,可增加練習時間、提高練習密度、引導合作學習,清晰地分配學習任務,引發更多學生思考,更有效地承載表現性評價活動。
如,《運球
傳球的運用方法1》一課中,學生以6人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練、賽、評,既便于對抗情境的建立,也便于分層教學的實施,可將水平相近的學生分到同一組,提高對抗體驗感。依托小組化教學,在課中設計了: 2 V S 1+1 ”的表現性測評任務,開展評價活動。具體方法是每組6人,2人持球進攻,2人分別防守區域1與區域2,2人持測評表記錄攻方表現。持球學生從A線運球激活練習,2名進攻學生通過運球與傳球的配合先后突破2名防守學生,將球運或傳至B線后得1分(見圖3)。首次測評每組2個進攻回合,雙方均需遵守籃球規則,攻方犯規、違例或球出界則該回合結束,守方犯規、違例或球出界則攻方回到A線重新激活練習。攻方得分方式若為傳至線,則接球學生必須在線上或線后接住球才為得分有效。再次測評時每個兩人組3分鐘時間,規定時間內不輪換且不限制進攻回合數。

四、指向教學評價精準化,反饋評價信息
表現性評價具有清晰的評價量規,也能提取出客觀的表現數據,參照量規與數據能幫助學生對其在任務中的表現進行精準的判斷,并將提取的信息反饋給學生與教師,幫助學生改進表現,也幫助教師調整教學計劃。
1.借助量表獲取評價數據
《運球
傳球的運用方法1》中,應課堂教學需要,為收集學生決策數據,替測評任務
設計了表現性測評表(圖4),場下學生對照其中要素對場上學生表現進行數據化的記錄,待測評任務完成后,學生可參照數據對自己和同伴的表現進行分析,此過程需深入思考并討論,促使學生學會自我分析,建立專家思維。

對許多學生來說,課前對所學項目的了解并不深,若只提供測評表,他們難以完成更全面的評價,更無法獲得充足的反饋信息,因此將評價量規也制成表(圖5),一同交于學生,有助于校準評價方向,學生能通過對評價量規的閱讀與評價任務的實踐,逐漸形成對運動技能的理解。
2.依據數據開展表現分析
在完成測評表與規則表后,需對兩張表格中的內容進行分析,以獲取更深層次的信息。測評表體現首次測評中(圖6),男生防守方積極上搶,多數持球隊員采用個人強行突破,得分困難;女生防守壓迫程度不高,進攻多為盲目傳球,且接球人與持球人普遍距離過近,對防守的調動有限,突破防守的次數少,得分同樣不多。故而評價規則表中學生均為1\~2星,無人獲得3星。


再次測評時時間增加,進攻次數同樣增多(圖7),多數男生防守時依舊撲搶持球人,但經過單一練習與組合練習后,會在防守接近人時將球傳出,得分增多,且有更多男生會有意識地觀察防守隊員的行為,不上搶時快速運球推進,直至上搶才將球傳出。女生對抗強度仍舊不高,但在防守隊員未上搶時的盲目傳球明顯減少,面對上搶隊員的接近,傳球時機也更合理。因此,有1/3的學生獲得3星。

3.基于分析改進學生表現基于所得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可宏以發現,經過本節課,大部分男生從開始的興奮好斗向合理選擇進攻轉變,提高了局部2VS1的成功率,得分率同樣水漲船高,但也從側面反映了多數男生的整體防守意識較薄弱,在1防2的情境中喜歡撲搶,攻方可以通過傳球輕易突破防守,難以對進攻造成有效的延緩、干擾與限制,這需要教師在后續教學中設計更多培養學生防守能力的內容解決這一困境。女生因防守強度不高,得分較多,其中有過半的學生頻頻采用過頂傳球形成突破,若在實戰中高頻率地使用過頂傳球容易被對手針對性防守,因此在后續教學中,應重視激發女生的競爭意識,提升對抗強度,并著力培養傳球形式的多樣性,發展比賽能力。
表現性評價在體育課堂中不僅能完成傳統的數據展示,也能根據教學目標及任務的設定更為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各項表現,讓學生既能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又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幫助學生學會評價,開發高階思維。想要切實幫助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并提高核心素養水平,體育教師應在課中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是否在真實情境中運用技能,是否進行了思考,是否在思考后有了改變。表現性評價能夠提供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思考,也能夠反饋學生表現并幫其改進,將表現性評價融入體育課,讓學生學會評價、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為“四化”理念下的體育課堂教學轉型助力。
參考文獻:
[1]余立峰.課堂轉型: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的必然[J].中國學校體育.2021.40(12):2-3.
[2]周文葉.中小學表現性評價的理論與技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