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3-0062-02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要求“從以知識與技能為本向以學生發展為本轉變”。在此背景下,全人教育理念及結構化教學思維為課程標準導向下的體育教育教學提供了方向。全人教育理念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結構化教學則為實現全人教育理念提供了有效的實踐路徑。據此,筆者在結合《中國學校體育》雜志“案例研析”總第61期研討主題及案例內容的基礎上,以全人教育理念中的“自我”維度為導向,將“認知”與“情意”作為互進融合的“雙元”,以案例研討中的開學啦、開講啦、開練啦、開賽啦、開評啦、開悟啦的“六開”步驟,在圍繞“全人教育”理念同小學體育結構化教學為出發點的基礎之上,構建整合知識、能力、理論、實踐及評價等多維內容于一體的結構化教學。
一、聚焦“雙元”雙向驅動,構建“知能”并重培養體系
全人教育理念立足于人的終身發展,全人教育主張“認知”“情意”以及“自我”的內在統一,與結構化教學具有高度的價值契合,因此可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上,進一步圍繞全人教育理念,以“自我”為導向,系統構建“認知”與“情意”的“雙元”融合。
首先,從本次研討案例的內容中可見,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落實“雙元”的必要路徑要依托情境化的環節創建,通過學生的自身認知確保學生能夠在導人環節快速建立學習與生活、技能與素養以及認知與技能等多個維度的聯系。同樣,具體的教學設計也應從學生的實際運動體驗出發,進而圍繞真實的運動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同步性地促進其理論知識的內化理解[2。因此,研討案例在“基本部分”設計了“互相作戰,擺脫后衛”的練習情境和在 5 m× 5 m 區域內設置2名隊員進行1VS1攻防對抗的貼近實戰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真實比賽氛圍的同時,進一步落實了幫助學生深化理解傳接球技術在實戰應用方式的教學目標。
其次,全人教育蘊含的“做中學、學中做”要求教學活動的設計要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親身體驗,并進一步通過實踐操作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以研討案例中的“連線”傳接球練習為例,其在學生反饋“我還不行”的基礎之上,及時給出“不著急,我們先練習傳球的方法,練到哪里跟到哪里”的語言反饋和信心激勵。同時,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優化“創生課堂”,既充分體現了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也初步實現了促進學生對技術要領深入把握的教學目標。
最后,結構化教學以實施項自化教學任務為驅動,進而構建理論指導實踐的遞進式學習方式。映射在教學任務的設計維度,則是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遞進原則,進而讓理論知識在不同層次的實踐任務中得到運用和驗證。此次案例中,教學設計從單一的傳接球練習發展到“主動出擊,射門得分”的3VS2對抗比賽,再到技能挑戰環節的5VS5比賽,整體形成了清晰的任務進階鏈。通過這種遞進式的項目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在不同難度的實踐任務中逐步將傳接球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戰能力。
從案例的整體設計以及案例的內容方法的解析看,案例中基于“學、練、賽”一體化,通過情境化教學激發學習動機、體驗式學習深化技能掌握、項目化推進提升實戰能力,形成了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的良性互動,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還有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
二、強化理實深度融合,打造“六開”一體實踐方式
“六開”的結構化設計是本次案例的一大特色(表1),其通過六個環節維度的層層遞進,將情境化、體驗式、項目化有機結合起來,并通過實踐中高頻的語言引導和師生互動,進一步實現全人教育理論與體育結構化實踐的深度融合。

在本期案例研討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化教學場景和建立理論聯系實際的真實學習環境,在“開學啦”環節,通過提出“一場美妙的足球比賽、一個你喜歡的足球運動員具有哪些特點”的問題,以此引發學生思考。繼而以問題為導向,進一步通過“開講啦”環節介紹巴薩隊的傳控特點,引出本課核心內容,并通過分組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對傳控球的戰術意識有初步認知。在“開練啦”環節,案例設計從連線傳接球練習,到互相作戰,擺脫后衛的 5 m× 5 m 區域對抗,再到主動出擊,射門得分的3VS2比賽的三個層次的練習為底層框架,為每個練習給予“傳球時怎樣避開障礙”“接球時如何擺脫防守”等具體的學習問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和解決問題。
此外,“項目化” + “遞進性”教學是促進“六開”融通的關鍵,案例在“開賽啦”環節通過組織技能挑戰的5VS5對抗賽,繼而將場地劃分為三個區域、設置專門的得分區讓學生在比賽中綜合運用所學技能的方式,同時通過“開評啦”環節“以賽促學”,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對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行思維導圖式的總結。最后依托“開悟啦”環節,讓學生實現體育知識在現實生活之中的正向遷移[3],進而由此進一步實現從現實生活中的遷移獲得對傳接球技能的深度思考。
從案例中學生的表現看,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六開”課堂取得了良好效果,激發了學生觀看足球比賽中的傳控球技巧、參加足球賽親身實踐的欲望,不僅促進學生掌握運動技能,還產生了持續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三、突出過程多維評價,建立“素養”導向考核機制
“評價”作為義務體育“教”與“學”過程的指揮棒,其對結構化教學的組織設計與優化完善發揮著驅動與促進的作用。在全人教育理念下,教學評價的開展需要結合師生實際情況、教學的具體內容以及核心素養標準。在自評方面,案例中積極考慮到了小學階段學生評價能力的特點,以核心素養的三個維度的衍生目標構建思維導圖,進而以思維導圖的形式,讓學生結合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與理解,在完成項后打鉤。在互評方面,小學階段學生體育課堂的互評要遠遠低于自評能力,因此在開展評價的過程中,需要通過教師給予互評的“范例”來幫助學生進行評價。本次研討案例中,通過給予學生“足球的最終目的是射門得分,同學們的方法都非常好”等即時性評價語言,引發學生之間“我知道!他們擁有出色的過人技術”“不光是個人技術,還有默契配合”等口頭性互動評價,最終實現通過多維評價直接或間接促進學生的自主反思和自評互評能力提升。學生在該評價機制下展現出了“關鍵是我們要遵守規則,不故意傷害對手”“傳控訓練需要大家團結協作,不能相互埋怨”等積極反饋,印證了素養導向評價機制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田祥平.肖素華.重慶市南開中學校“全人”體育課程創新實踐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22(6):67-72.
[2]何明宇.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小學體育教學實踐與反思[J].教師教育論壇.202134(10):94.
[3]高鵬飛.“體育影子教育”的失范與現代重構[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936(6):753-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