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3-0064-03
一、全人教育理念和核心素養的關系
由于現實教育的知、情的分離,羅杰斯提出全人教育理念。他指出:全人教育即以促進學生認知素質、情意素質全面發展和自我實現為教學自標的教育1。由此可見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要教授學生知識或技能,更重要的是針對學生情意的需求,使學生在身體、認知、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全面發展,使之成為“完整”的人。《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健康第一”的課程理念,并指出該課程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引領,重視育體與育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全面發展”[2。在讓學生學會某項運動技能、發展身體健康、強健體魄,育體的同時,注重育心,即注重發展學生的情意。由此可見,全人教育理念與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要培育的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通過體育與健康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方面”[2。由此可見,核心素養三方面是體育與健康課程促成學生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也是全人教育的體、知、情、意內容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落地和細化。全人教育理念為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引,核心素養是全人教育得以落地的實踐目標。體育與健康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身體健康,更要培養學生的認知、情感和意志品質。
二、全人教育理念下落實核心素養的結構化教學策略
長期以來體育教學出現“執著于身體運動的手段論效用,遮蔽體育課根本內容,偏離傳承知識、發展認知能力的軌道”的現象。3這些現象導致了現實教學中注重運動技能的傳授,忽略了整體運動能力的培養,更忽略核心素養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等方面培養,使學生的認知、情感和意志等不能充分發展,這與全人教育理念相悖。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掌握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既要整體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也要注重學生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培養。
(一)培養運動能力的結構化教學策略
運動能力是指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中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包括體能、運動認知能力與技戰術運用、體育展示與比賽三個維度2。在運動能力教學時要根據全人教育理念讓學生掌握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全面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
1.發展體能的結構化教學策略
體能是人體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等身體素質表現出來的基本運動能力[4。因此,體能是運動能力得以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必要保障5。在教學時首先要根據學生體能發展的“敏感期”側重發展。如初中學生處于13\~15歲,是靈敏性、速度、力量、肌肉力量等體能發展的敏感期[5],這個階段一般體能發展以靈敏、速度、力量為主。其次,根據體能發展的原理、形成規律、健康教育等結構化知識以及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已有基礎,設計符合學生認知、引起興趣的練習方法發展體能。如在力量練習時,不僅是要學生明白練習基礎的動作要領,還要向學生傳授練習的次數、組數、時間、強度等體能的結構化知識,讓學生明白不同力量類型發展的原理,做到舉一反三,遷移運用的目的。在學生練習體能的同時,通過身體感受讓學生理解體能發展的原理,并在練習中得以掌握、運用。
2.發展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的結構化教學策略
雖然運動技能的發展是通過身體練習獲得,但在運動技能形成和習得之前,首先是一個認知過程。對運動技術、戰術和運動項目的認知是發展運動能力的前提。因此,發展運動技戰術要先發展學生對運動技戰術結構化的認知。
在運動技戰術教學時,首先要弄清楚教材背后的結構化知識,把教材當作教學內容的載體。如在教足球腳內側傳接球或者“二過一”戰術時,首先要清楚腳內側傳球技術只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授的是兩人配合的關系下保持控球的結構化知識,包括傳球時機、方向、用力大小等結構化的運動基礎知識和原理。其次,在教學時要根據教學目標,通過技戰術向學生傳授結構化的基礎知識、原理等運動文化,讓學生了解動作技術或戰術的功能,發展學生的運動認知,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足球的各種技戰術體現的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爭奪空間的“人一球一人”關系的結構化運動原理。最后達到舉一反三,認知遷移的目的。
學生在認知結構化技戰術的基礎知識、原理、了解技戰術的功能的同時,要進一步體驗、感知技戰術結構化的運用。這時教師要根據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和學生已有的運動技能水平,創設相應的運動情境,讓學生在運動情境中感知動作技術運用的時機、用力大小、方向,或戰術發動的時機、隊友配合時機和路線等結構化的知識,體悟技戰術的功能。隨著學生技戰術水平的提升,教師也要逐步增加運動條件,讓學生在復雜的運動情境中逐步學會運用技戰術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解決賽場上的問題,最后達到學以致用。
3.體育展示與比賽的結構化教學策略
體育展示與比賽是學生將所學到的技戰術在一定規則和運動環境中綜合運用,是學生綜合運動能力的展現。
這里需要學生掌握規則、決策、技戰術等結構化的運動知識及文化,在時間壓力和環境壓力下快速地解決問題。這里的展示和比賽并不是正式運動項目的比賽,而是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符合學生運動水平和認知的展示和比賽。一方面能增加學生的運動樂趣,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其次能鞏固所學的運動技能,發展學生的運動認知,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第三,能反饋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和學生的學習狀況,為進一步學習提供參考。因此,在體育展示與比賽教學時,首先要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設計讓學生運用規則、技戰術、決策結構化知識的展示或比賽。如案例中的教學內容和目標為創造傳球空間和接球空間,合理地傳接球。因此,得分規則是隊友在一定范圍內接到傳球,而不是射門得分。其次體育展示與比賽的設計要符合學生運動能力、認知能力,讓學生對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快速地應用,以引起學生的運動興趣。如設計符合學生運能力的場地,通過條件限制、人數對比、規則的使用等使展示與比賽符合學生的運動能力、攻守平衡,結果的不確定性能激發學生的努力,增加展示與比賽的樂趣。提升學生運動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情感。
(二)培養健康行為的結構化教學策略
健康行為是指學生增進身心健康和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健康知識與技能掌握與運用、情緒調控和環境適應四個維度[2]。健康行為是學生體育與健康知識實踐后的行為外顯。首先,動作技術的學練環節或其他適當的教學環節(如,熱身、放松或突發的運動損傷等),恰當地引入相關的結構化的健康知識,讓學生知道熱身和放松練習對健康的重要性,并加以練習和實踐,學會運用相關的健康知識與技能。其次,要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讓學生在運動中感受到樂趣。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年齡特征、運動水平設計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的練習或游戲,并在練習和比賽中給學生及時提供正向的評價和反饋,激發學生的運動動機從而培養學生鍛煉的意識和習慣。第三,在游戲比賽前或結束時可以設置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游戲和比賽中調控情緒。如,比賽太緊張、學生因對手不小心將球踢到身上而抱怨時。引導學生主動調控情緒,控制自我。最后,可以通過設置不同難度的學練或游戲,讓學生運用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適應不同的運動環境。
(三)培養體育品德的結構化教學策略
體育品德是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應遵守的行為規范和體育倫理,以及形成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包括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三個維度。體育品德的形成需要經過認知、實踐,最后才能獲得情感體驗和形成價值。在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在練習情境中傳授運動精神的結構化知識,提出具體的要求,將體育品德具象化,讓學生知道體育品德的重要性。如學練較難的動作技術時,教師可以提出相應的學練要求,并告知學生發揚積極進取、堅持到底、不怕困難的體育精神,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幫助,從而培養學生團結協助的體育精神。其次,可以根據運動項目的特點,設置相應的練習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運用結構化的運動知識踐行體育品德。如,籃球、足球等團隊對抗項目,傳控球和防守需要隊友的配合,可以將溝通、交流等結構化的決策知識具象化為具體的團隊配合場景。在練習時教師可以通過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知道團隊配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配合。學生在練習中既能提高運動能力,又能踐行體育品德。最后,還可以在長期的體育教學中規范學生的行為,引導學生掌握和運用體育道德的結構化知識。如,賽前握手、賽后擊掌的比賽禮儀,學練和比賽中包容、傾聽、鼓勵等尊重隊友的行為表現,讓學生認知、體驗結構化的運動文化從而培養學生的體育品德。
體育與健康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全人教育理念情意素質和認知素質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在教學時不僅注重學生運動能力的培養,還要同時注重學生的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在教學中既要傳授結構化的知識,還要通過各種教學設計讓學生踐行和運用掌握的結構化知識。在對運動文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中逐步發展核心素養的各個方面,促使學生成為“完整”的人。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13-1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王水泉.體育課根本目標與根本內容的偏離與匡正[J].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448(2):1-13.
[4]田麥久.劉大慶.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32.
[5]汪曉贊.《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課程內容結構與特色[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34(3):241-252.
[6]MuskaMosstonSara A shworth.體育教學風格[M].曾振豪.汪曉贊.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