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們喜歡在晚上洗澡嗎?”
“中國人吃竹子嗎?”
“每年過春節(jié)的時間為什么都不一樣?”
“立交橋下面為什么有許多跳舞的人?”
這些年來與留學生相處的經(jīng)歷越來越讓我覺得:留學生就像一扇窗,讓我看見世界,照見自己,也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漢語、漢字,讀懂了中華文明。
不同國家的人洗澡的時間安排不同,是我在教學生涯中發(fā)現(xiàn)的第一個文化差異點。
在帶學生練習“什么時候”這個短語時,我最初只是隨機地設計了一些關于日常生活的問題,比如“什么時候吃晚飯”“什么時候洗澡”等,但學生們的回答讓我感到意外。
許多學生說他們習慣早上起床后洗澡。我說中國人一般會在晚上睡覺前洗澡,他們聽到后露出非常驚訝的表情。我解釋說:“對許多國家的人而言,洗澡是為了保持良好的公眾形象;而對中國人來說,洗澡是為了緩解疲勞以及創(chuàng)造清潔的睡眠環(huán)境。”
幾年前的一個冬天,一個蒙古國女孩在課間問我:“中國人吃竹子嗎?”我心里暗笑:中國人雖然喜愛熊貓,但也不至于跟熊貓一樣吃竹子呀!我答道:“不吃。竹子小時候(‘筍’字她還沒學,我只能這樣解釋)可以吃,長大了就不能吃了。”她非常肯定地說:“不不不,我看見賣水果的地方有賣竹子的,很多人買?!蔽彝蝗欢耍骸澳阏f的是不是甘蔗?”
一個個類似這樣的問題讓我意識到: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不一樣,經(jīng)歷不相同,因此我們各自的日常習慣很可能是對方的新世界。
“過春節(jié)的時間為什么每年都不一樣?”這可能是留學生提出的最讓我感到為難的問題。第一次被問到時,我自己也不懂,根本無法回答。
課后,我認真地查閱資料才發(fā)現(xiàn),對這個問題的解釋,幾乎連接著整個農(nóng)歷系統(tǒng)的所有環(huán)節(jié),包括陰歷年和回歸年的時間差、節(jié)氣與陰歷月的關系、閏月設置的條件和計算方法等。終于,我自己搞明白了,但又開始發(fā)愁如何給那些剛學了“你好”“謝謝”“再見”的留學生解釋如此復雜的問題。
后來的實踐證明,這個問題不可能簡單地解釋清楚。但我自己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也收獲了許多。先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折服!在沒有鐘表、只能夜觀天象的時代,農(nóng)歷作為一種特殊的混合歷,既具備純陰歷簡便易行的特點,又兼顧純陽歷指導農(nóng)時的功能,這種設計需要長時間的觀察積累。農(nóng)歷包含了多么精妙的推衍和計算??!
當然,教學中遇到更多的,還是關于我們的生活細節(jié)的問題,比如:為什么街上有那么多早點攤兒?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在家吃早飯,而在街上吃?
對許多西方國家的人來說,從容而正式地吃早餐是家庭生活中非常重要且有儀式感的環(huán)節(jié)。我們的雞蛋灌餅、油條、豆?jié){,在他們看來可能過于簡單了。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在那一瞬間,我想了許多:街頭茶點的傳統(tǒng)、人們對飲食的要求、超大城市的通勤時間、生活的壓力,甚至中國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所有這些原因可能都在街頭早餐中有所反映。油條雖小,卻折射著這個大國的方方面面。
再比如,“菜”字既可以指蔬菜,也可以指一盤盤做好的菜。在講第二層意思的時候,我通常會展示一張照片,上面有一份米飯和兩個家常菜。我問留學生:“照片上有幾個菜?”學生大都會說“三個菜”。我也是通過這個問題才認識到:似乎只有中國人會嚴格地區(qū)分主食和副食。對我們而言,米飯、面條不是菜,豆包、烙餅也不是菜,連“大豐收”都不能算是菜。這一點,外國學生很難馬上接受。我也是在外國學生的困惑中,才更深刻地意識到這種文化差異。
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電視劇片段,學生看到晚輩給長輩布菜,覺得不太理解;“你多大”可以問平輩或晚輩,但不能問長輩,學生覺得有點麻煩;我們的親屬稱謂系統(tǒng),他們就更難掌握了。中國人的家庭觀念、長幼秩序,都滲透在語言里。這些習慣對我而言是默認設置,就像是魚身邊的水。留學生的反饋讓它們在我的頭腦里清晰了起來,我仿佛魚躍入空中,才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在水里。
我們有無比燦爛的古代文明,我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是在這幾千年里被塑造而成的。當今來華的留學生,他們既想了解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又想看到日新月異的中國。作為一名普通的漢語老師,我理應承擔起為他們解讀中國的責任。學生的提問常常涉及我們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解答他們的問題也推動我不斷學習,不斷加深自己對祖國的認識和理解。
講到“茶”字,學生問我六大茶類里為什么沒有花茶,這促使我了解了花茶的制作流程;講到“酒”字,“白酒是從幾千年前就有的嗎”這個問題讓我查閱并了解了中國釀酒工藝的發(fā)展史。漢語中,字詞背后的故事,往往連接著我們幾千年的歷史。學生們借此窺見中華文化,我也無時無刻不在感慨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某天傍晚,我和學生外出散步,路過一座立交橋,橋下有一群大爺大媽正在歡快地扭秧歌。他們伴著鏗鏘的節(jié)奏,動作一致,手里的扇子和身體配合著前后舞動。他們扭到精彩處,四下里掌聲、笑聲不斷響起,圍觀的孩子們也興奮地圍著場地撒歡兒,橋下熱鬧非凡。學生很興奮,問我這是什么運動。我告訴他,這是中國民間的一種傳統(tǒng)舞蹈,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八麄?yōu)槭裁匆鰜砼ぱ砀瑁俊睂W生不解地問。我笑著答:“當然是為了交朋友、鍛煉身體呀?!?/p>
留學生給我打開了一扇窗,我站在窗前,透過窗戶看見了世界,同時,也在玻璃上照見了自己。
(方和斐摘自《大學生》2025年第1期,老老老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