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由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創作的一部心理學著作。
在這本書里,作者借助經典童話《柳林風聲》里的角色來講解心理學理論。
家境殷實的主人公蛤蟆先生本是一個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家伙,惹過不少麻煩,也鬧過不少笑話。可他現在陷入抑郁狀態不能自拔。他的朋友們決定出手相助,其中包括智慧又威嚴的獾、關心朋友但有點絮叨的河鼠,還有體貼善良的鼴鼠。他們商量來商量去,決定督促蛤蟆先生重視這個問題,并帶他去接受心理咨詢。
在心理醫生蒼鷺的引導下,蛤蟆先生開始了他的心理咨詢之旅。
通過一系列的談話,蒼鷺幫助蛤蟆先生探索其性格形成的根源,尤其是童年的經歷如何影響了他的行為模式和情緒反應。
蛤蟆先生逐步意識到自己的“兒童自我”“父母自我”和“成人自我”,并學會如何在這些不同的自我狀態間保持平衡,從而完成自己的二次成長。
這是一本看似平常,實則非常深刻的心理學著作。每個人的幸福和不幸都是由三種自我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不能清晰地認識到三種自我的存在,就不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也就無法擁有幸福的人生。
如果一個人總認為自己是倒霉蛋,感覺什么事兒都不順心,總是不開心,那在他內心深處,起主導作用的便是兒童自我。
兒童自我狀態是指個體在情感、思維和行為上類似于兒童。
蛤蟆先生雖然是個成年人,但當他被指責或遭遇困難時,他就會立刻退縮到一個受傷的孩子的角色之中,反應過度。
當河鼠批評他時,蛤蟆先生便感到非常難過、委屈和無助。
當他被捕入獄時,便陷入了極度的悲傷和自憐。
當他感到孤獨或失落時,會渴望得到他人的安慰和認可,就像一個孩子需要父母的擁抱和保證。
兒童自我狀態的主要問題是過分依賴他人。
在這樣一種狀態下,一個人是快樂的還是憂傷的,似乎完全取決于外界環境,而與自己無關。這等同于他將自己的情緒開關交給他人。
擁有這種思維方式的人,只有在愛自己的父母身邊時才會覺得快樂。
當你走向社會獨立生活后,其他人不可能像父母那樣寵愛你,以你為中心,幫你解決問題。
在真實的人生中,被社會反復毒打是每個人的必修課。被批評、被指責,遭遇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也是家常便飯。
阿德勒說:“發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它。”
一個成年人感到快樂或不快樂,并不取決于事態的發展以及他人對自己的態度,而是取決于自己如何認識、解釋和評估外界刺激。
在同樣的苦難面前,選擇不同的解讀方式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除了兒童自我,嚴重影響一個人二次成長的還有父母自我。
父母自我狀態是基于我們從父母或其他權威人物那里學到的規則、價值觀以及獲得的批評或贊美。
在父母自我狀態下,個體表現為一種挑剔別人和自我挑剔的狀態。
蛤蟆先生告訴蒼鷺,他從不生氣,也不會感到憤怒。
蒼鷺卻說,挑剔的父母自我狀態存在于每個人身上,處于這種狀態的人愛批評人,容易發怒,只不過每個人的表現方式有所不同。
蛤蟆先生的父親和朋友獾的表現方式是挑剔別人,向別人發火,而蛤蟆先生的表現方式是自責和生悶氣。
生悶氣不會對別人造成傷害,你自己卻會受很嚴重的內傷。
有一次獾擅自到蛤蟆先生家,要求蛤蟆先生放棄校董的職位,由自己取而代之。
蛤蟆先生雖然不高興,卻沒有表現出來,因為他也認為自己不如獾,便決定順從獾的提議。
這種懦弱行為的本質,其實是蛤蟆先生處于父母自我狀態和兒童自我狀態的混合模式之中。
父母自我狀態讓他不自信,不知道如何表達憤怒,只知道在自我憐憫中默默療傷。
兒童自我狀態讓他選擇無原則地順從強勢的一方。
對于蛤蟆先生的懦弱和矛盾,蒼鷺給他的建議是學習不帶攻擊性地發火。
經過多次咨詢,蛤蟆先生決定遵從自己的內心。他通過書信拒絕了獾讓他放棄校董職位的要求,堅守了自己的底線,完成了二次成長。
沃爾什說:“人們以你允許的方式對待你。”
如果你感覺別人觸犯了你的利益,對你不尊重,這一切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經過你允許的。
劃清與他人的邊界需要勇氣,但這是完成內心成長的重要的一步。
跳出兒童自我的盲目順從和父母自我的憤怒與苛責,一個人完全可以找到心平氣和地捍衛自己的權益的方式,拒絕別人對自己的跨界侵略。
蒼鷺曾給蛤蟆先生布置過一個作業,讓蛤蟆先生回想童年,看看能領悟到什么。
蛤蟆先生所能想到的是父親的嚴厲和母親的軟弱,這些讓他非常憤怒。但他不敢表現出來,因為父母已經過世,而且給他留下了能讓他衣食無憂的資產。
壓抑的憤怒慢慢就變成了蛤蟆先生的心理負擔和不快樂的根源。
蒼鷺告訴蛤蟆先生,他應該勇敢地哭出來,充分展示自己的脆弱,不必聽已過世的父親的聲音,跳出父母自我和兒童自我,做回真實的自我。
當蛤蟆先生放聲大哭的時候,也意味著他正在擺脫父母自我對他的束縛。
他不必再把哭泣當成多么羞恥的事情,也不必再忌恨嚴苛的父親。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你的陰影是你的黃金。”
榮格認為一個人內心的陰影部分包含了他未被發掘的潛力和能量。通過認識和整合這些部分,我們可以抵達更完整的自我。
一個成年人理應具備接受完整自我的能量。無論優點還是缺點,都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們無法成為完美的人,但可以擁抱完整的自己。
(早睡早起身體好摘自微信公眾號“世界名著每日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