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兩首詠嘆夏日的詩中都寫到了蕉紗:“魚筍朝餐飽,蕉紗暑服輕”“夏服亦無多,蕉紗三五事”。現代人看到“蕉”字,很容易聯想到用來吃的香蕉,但香蕉皮顯然不能拿來做衣服。
難道這種蕉紗是用蕉類植物的葉片做的?《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就是這么想的。他寫過一個叫《翩翩》的故事,故事里,落魄書生被仙女搭救,仙女用芭蕉葉裁成衣服給他穿。芭蕉葉穿在書生身上就變成了柔軟的綠錦,而當書生返回俗世,綠錦又變回了芭蕉葉。可是,芭蕉葉質地脆弱,包烤魚還行,做衣服似乎有些勉強。
其實,唐詩中的蕉紗,在古代又名蕉布,早在東漢時期就出現在嶺南地區。蕉紗的原材料并不是芭蕉科植物的葉子或果實,而是從其葉鞘包疊而成的假莖中抽出的纖維——“蕉絲”。
蕉紗的質地柔軟,做成的衣服夏天穿在身上很涼爽。
古人將香蕉、芭蕉等芭蕉科植物統稱為“蕉”。在盛產蕉的南方,人們不僅吃蕉的果實,也吃它們的花和根,不可食用的部分還能用來織布。“蕉”字原本的含義是生枲,“枲”是麻的一種,正體現出它可供紡織的特性。農諺有“衣蕉宜瘠,食蕉宜肥”之說,意思是:用來抽絲織布的蕉類植物要種在貧瘠的土地上,蕉絲纖維會更結實;用來食用的蕉類則應種植在肥沃的土地上,果實的口感會更好。
剝開一層層的芭蕉莖皮,雖然能摸到表面粗糙的纖維,但抽出絲并非易事,需要用堿性的草木灰溶液煮制或浸泡,促使它脫去果膠,才能抽出纖細的蕉絲。在織布的過程中,蕉絲如果過于干燥,就會發生斷裂,所以需要讓它一直保持濕潤。制作蕉紗比織棉布、絲綢更加費時費力,所以蕉紗產量很低。
蕉紗雖然穿著舒服,卻不耐暴曬,也不易儲存,容易變色。在清代,廣東蕉農研究出了將蠶絲和蕉絲混織的辦法,可以增強蕉紗的韌性,但它仍然有產量低、成本高的缺點。隨著紡織工業的發展,今天我們已經很難見到真正的蕉紗了。
(本刊原創稿件,Raven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