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階段,如果數學作業長期主要圍繞基礎知識展開,采取傳統紙筆作業的形式,會使學生對作業產生厭倦,這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因而,針對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的建議,能有效減少學生心理與身體的壓力,并預防厭學情緒的產生,充分發揮作業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激發學生對數學作業的主動性和熱情,提升其對數學學科的興趣,逐步培養出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貫徹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
1依據數學學科特性選編數學作業
1.1豐富數學作業設計的類型
作為工具的數學,無論是在科學技術領域還是社會的各個層面,其應用幾乎無處不在,覆蓋面極其廣泛.教師編排的數學作業,不僅需要展現出共性的學科作業要素,更要彰顯數學這一學科的獨有特質.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一般布置的是教材后的習題或相應習題冊的書面作業,這種作業形式較為單調,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在“雙減\"政策影響下,為了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效果,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重視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核心技能、關鍵思維與實踐體驗等層面,還需要考慮作業形式的多元化,以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1.1.1合作型作業,提升合作能力
同學彼此的合作是培養協同作業技能的有效手段,也能夠激發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在實行“雙減”政策降低學生作業負擔的背景下,教師布置合作型作業時應力求減負增效.首先,將學生分成小組,并由各小組推選出組長,一同設計完成作業的方案,這創建了一種分工合作、共享智慧的學習情境.其次,讓小組自行決定作業難度水平;在協同作業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度探究遇到的難題,并與其他組員相互討論,通過這種模式,不僅互通有無,還能夠促進學生間的友情.最后,以團隊形式提交的作業成果作為評價打分的依據,這樣做有助于加強學生的小組合作觀念和合作意識.在學習了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位置\"后,學生可以通過確定同桌的位置來互相交流,如一位學生指出座位,另一位學生用一組數對來描述.這種合作型作業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小組協作技能,也增強了其對數學的熱情,促進了他們之間的友誼.
1.1.2閱讀型作業,拓展數學知識
在數學教學中,閱讀同樣關鍵.在小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強調對漢語與英文材料的研讀,對數學資料的閱讀卻疏于關注.數學教材實際上也是一部精彩的讀物.它記載的數學實例與相關數謎故事等,皆包含著深厚的數學內涵和文化韻味,師生都理應對其閱讀給予高度的重視.數學教材中設置了“數學游戲”“你知道嗎”“生活中的數學”等多樣化學習拓展內容.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課后搜集關于數學家的軼事、數學趣事、數學理論、數學發展史等資料.這種做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也拓寬了他們對數學領域的認知.例如,在“位置”單元中的“生活中的數學”部分講述了地球上的經度和緯度以及北京的地理坐標,增進了學生對位置概念的理解.又如,在“小數除法”單元中的“你知道嗎?”部分解釋了數字黑洞的奇妙現象,即選擇四個不同的數字,先按降序排列成一個大數,然后按升序排列成一個小數,進行減法運算,反復執行這個過程,最終總能在七步以內得到6174這個數,此過程激勵著學生親自進行嘗試.再如,在“可能性”單元中的“生活中的數學\"部分,展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如地球無休正地自轉和太陽決不會從西方升起等知識,這些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此類的閱讀作業不只加深了教學素材與實際生活的聯結,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1.1.3實踐型作業,提高綜合能力
實踐型作業著重于激發學生自身對知識的渴望,并增強其親身實踐的技能.制定動手操作的課程作業時,首要考慮的是要貼近實際情況,以便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在學習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中“圓\"的內容后,教師可以布置一項實際操作的數學家庭作業,要求學生探究家中圓形物件的存在,研究它們的特征以及尺寸由何決定,并探索如何精確地測定這些圓形物件的周長與面積.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親身體會到圓的周長及其面積的具體量值,從而對于計算出的數值有了更加形象的了解.此外,通過實際情境,學生能夠體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例如,在學習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中“扇形統計圖”的知識點后,教師制定家庭消費調研的作業,讓學生觀察并記錄家中一個月的開銷,并對這些花費進行歸類,繪制成扇形圖,闡釋各類開支在總開銷中所占的比重,通過這個過程優化未來的花費計劃.這樣的實踐型作業有利于學生對家庭開支有更深人的理解,進而影響他們的消費觀.教師還可以策劃跨學科的作業項目,將其他科目特色融入數學練習中.例如,在六年級上學期結束后,安排一項跨學科的作業,指導學生回顧本學期所學的數學知識,以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可視化梳理,要求圖示要精美、簡練且明晰.依托上述多種實操性質的作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和研究探索能力.
1.2結合實際生活設計作業內容
將生活實例融入作業之中,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家庭作業的熱情.教師需要采用學生日常接觸的事物作為教學內容,創設的數學作業需富含日常生活元素,使得學生切實感知到數學的存在,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具體應用.例如,在學習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中“小數除法\"的知識后,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情境“逛超市,為家庭添置洗滌劑時,發現有0.5千克11.9元、1千克
17.8元、3千克49.9元三種包裝,你能通過計算算出哪種包裝劃算嗎”.
構建一個選購洗滌劑的情境,讓學生分析哪種包裝更有性價比.學生不但提升了小數除法計算的技能,而且增強了推斷能力,這進一步將數學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讓枯燥的算術訓練變得生動有趣.又如,在學習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中“長方體和正方體”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不同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物體,選用恰當的量具對它們進行尺寸測量,并據此計算它們的體積大小,體驗物體的實際尺寸.同時,將收集的數據和信息詳細記錄下來,以便分析.通過完成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的作業,學生在做作業時能夠主動積極且享受其中的樂趣
2豐富作業題目的來源
2.1加強引用數學歷史資料
在布置作業時,歷史上數學發展的信息同樣具備極高的利用價值.教師可以將祖沖之、陳景潤等著名數學家的奇聞軼事融入數學作業之中,用“圓周率的演變”這一話題展現數學理念的發展;也可以用“雞兔同籠\"這樣充滿趣味、多答案的經典問題推理,明朝詩歌出現的“僧人分食饅頭\"推算估算問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與古希臘的“正方化圓\"推導圓的面積.在探索數學歷史及其文化演變的旅程中,學生感悟著數學之美的律動,洞察數學學科的邏輯性與精確性.通過效仿數學大家持之以恒的學術自律,將數學史實與作業練習相融合,進而拓展多樣化的數學探究路徑.
2.2積極融合不同學科領域
對于小學高年級的數學作業,教師要跨領域選取題目,以迎合各種層次和興趣點的學生需求.若在小學時期學生便已涉獵跨學科的知識,同樣能為他們日后的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若給予所有學生一致的作業,不僅不會激發其數學成績的提高,相反卻可能激起學生深切的失落感,進而培養出對數學學科的厭惡心理.教師將數學概念與學生偏愛的語言藝術和音樂旋律相融合,能夠實施因人而異的教學手段以培養其對數學學科的興趣.在學習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中“簡易方程\"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設置實踐作業“每個足球30元,每條跳繩10元,每個鍵子5元.使用200元的班級經費預算采購5個足球以及其他體育器械,怎樣做才能確保預算內無余額”
3優化作業設計類型
3.1層次化開發數學習題,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課程改革強調,教師需認清每個學生均為獨特性的個體.作業布置需全面考量各種情境,并確保對每位學生的需求給予足夠關注.按照學生各自的數學水平進行分級編排練習題[1],即對各種題型實施調整優化,以期獲得預期的學習成效.數學練習的構建包含三種難度級別:最初級的是簡便題型,側重于數學常識與基礎技能的塑造,旨在加強學生對算術、空間形狀、數據分析等核心知識的針對性訓練;中級階段的練習難度中等,從牢固的基礎知識與技巧出發,摒棄單一的解題模式,設計出需多次思考的問題,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高級階段設置提升性問題,以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針對各種難易程度的作業,學生能夠依據個人的學習水平和興趣,挑選合適的作業來完成.初級階段的學生應挑選基礎性練習題以增強其基本功,掌握較為扎實的學生可嘗試各種改編題型、多元綜合題及創意題,以在現有基礎上實現能力的飛躍與進階.分層作業既考慮到了不同水平的學生對作業的具體需要,又能夠讓他們根據個人的實際學習狀況獲得相應的提升.這也能夠激發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積極性,點燃他們的學習激情,正視自己的學習情況.例如,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中“數學廣角——雞兔同籠\"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制定出一種分級的作業方案.A級作業:雞兔同籠,總共有31個頭和100只腳.雞和兔的數量分別是多少呢?B級作業:將雞和兔子放在一起,其中雞的數量超過兔子14只,總共有136只腳,求雞、兔的數量.C級作業:100個和尚需要食用100個饅頭.一個大和尚食用四個,而四個小和尚各食用一個.請問有多少個大和尚以及小和尚?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完成哪種類型的作業
3.2布置開放性數學作業,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開放性作業的構建可能會讓問題的具體條件變得模糊,但卻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法.新課程標準強調了對學生的分類教育,即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碰到了多樣化的數學難題,他們可以通過對其進行分類,迅速找出自己的解決策略.與低年級學生相比,高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已經有所提升.因此,教師可以適當地讓學生自由選擇作業的難度[2],如選擇記憶類作業題和基礎計算題,或者選擇嘗試一些較高難度的作業.毫無疑問,這并非倡導教師完全授權學生獨立策劃作業,相反,教師應在恰當的時機給予一些輔導和建議,以期望學生能在實踐和試驗中取得成功.例如,在學習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中“多邊形的面積\"后,學生可以自行組合一些圖形,并利用所學的知識,通過測量、切割和組合等方法來計算出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4結語
“雙減\"政策的實施,不僅是對教育結構的改革和教學理念的建立,同時也代表了全社會對于教育的重視.作為連接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最直觀、最有力的途徑,數學作業需要以科學且合理的方式來規劃,這樣可以提高作業的效率,減輕學生的負擔,并真正推動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娜.“雙減”背景下小學高段數學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J].天津教育, .2024(22):46-47.
[2臧衛東,黃珊.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高學段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4(6):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