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基于共同歷史記憶、地理空間、文化認同和政治歸屬的大概念,是一個歷時性、動態性和綜合性的大概念。基于這個概念,本文將圍繞“先秦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孕育”這一主題,嘗試運用歷史與地理跨學科融合的綜合思維,對涉及的相關內容做出深入的分析和闡釋,旨在幫助學生突破教材難點,提升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跨學科理解能力,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史地跨學科融合
核心素養是一種面對復雜生活情境,以跨學科觀念、知識技能及世界、人生、價值觀為動力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的綜合品質。[創設真實情景、真實問題,并運用綜合思維解決問題已然成為教學素養導向的目標追求。學科本位的單一化和思維的固定化顯然不利于核心素養的培養,跨學科融合教學應運而生。
歷史與地理是兩個緊密相關的學科,它們之間的聯系在于對人類社會及其環境的綜合理解。地理環境影響了歷史進程,歷史進程又重塑了地理環境,兩者的密切結合為跨學科教學提供了天然的基礎。通過史地學科融合,學生可以在理解具體歷史事件的同時,將其置于相應的自然、人文地理環境中,把握事件的時空演變,并綜合民族、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因素,多視角解釋復雜問題。史地學科融合落實到價值觀上,能夠更好引導學生理解國家發展、社會變遷過程中的人地協調理念,激發對民族、國家、文化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
那么,圍繞“先秦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孕育”這個主題,應整合哪些內容?應如何將史地學科核心素養有機融合?又應設置怎樣的教學目標解決哪些問題?
1.總體思路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歷史學科核心概念唯物史觀 時空觀念 史料實證 先秦中國 多元一體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民族交融華夏認同民族共同體 目標宗旨教學主題 綜合思維。
先秦時期中華民 解決策略:情境創設;任務驅動;問題設置 創新實踐
族共同體的孕育 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 中原地區空間布局的區位因素 責德擔人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 交通地理經濟地理文化地理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地理學科核心概念
2.大概念圖解

3.教學目標

4.驅動任務
任務1:中原地區為何成為先秦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孕育的空間地理基礎?
任務2:請從經濟地理角度分析中原地區具備了哪些優勢?
任務3:概括先秦歷代政權在交通道路建設上采取的有效措施及影響。
任務4:結合先秦歷史流變,解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和文化內涵。
二、基于目標和任務的教學內容分析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的起源星羅棋布,在發展中呈現“多元一體”的特征。史前生存環境、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導致了不同族群及文化的出現,奠定了“多元化”的基礎。到先秦,隨著華夏族與周邊戎狄蠻夷等族群的交往加深,春秋戰國之際的“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孕育的各種內在要素已逐步具備。
1.地理空間上的內聚性使中原地區成為民族共同體的空間選擇。
運用歷史地圖可知中原地區大致位于北緯
、東經
,域內山地、丘陵、平原、河流皆有分布。太行山、秦嶺等天然地理屏障限制了人口大范圍的移動,但也為區域內不同文化交流提供機會。黃河的豐沛水源有利于農業灌溉,吸引人口定居;人口的增加又進一步加快農耕經濟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鐵犁牛耕和小農經濟模式從中原地區向周邊輻射,體現了地理條件與生產力發展的疊加效應。鄭國渠等水利工程的出現聚合了人類在適應生存環境中對地理空間的改造而形成的人文地理新符號。中原地區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兼具粟作農業和稻作農業的多重邊緣效應,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很強。結合氣象學數據發現,周代中期以后,氣候持續寒冷干燥,中原地區仍能保持發展。氣候變化迫使游牧民族向原有的農耕地區遷徙,引發中原地區華夏各部落與周邊游牧部落的長期戰爭。華夏諸族群在戰爭中聯合為一個整體,涌現出諸如黃帝、炎帝這樣具有領導性權威的人物。成書于戰國末期的《禹貢》將全國劃分為“九州”,至此“華夷”轉化為“九州”“天下”,早期民族共同體的生存空間孕育完成,中原地區成為這一空間的中心區域。
2.農耕作物的變化使各民族生產方式趨同,奠定了中原地區民族共生的經濟地理基礎。
夏商西周時期,農耕領域仍以傳統的石木工具為主,農業生產被限制于谷地、平原地區,農耕區域只能呈現點狀分布。以粟為主的中原農耕民族與以畜牧業為主的周邊游牧民族呈“點”“帶”交錯雜居的態勢。隨著生產力發展,人口增加,麥作在春秋以后逐漸在中原推廣,小麥消費量隨之增加,壓縮了粟作的耕種空間。加之氣候變冷和鐵制工具的出現,耐旱、耐貧瘠的粟作耕種向外圍空間擴展,農耕、畜牧之間的界限逐步被打破,這就為農耕族群與畜牧族群之間產生交集提供可能,中原地區民族共生局面的形成便有了物質基礎。淇縣宋莊東周時期墓地考古研究發現,由于動物蛋白消耗變化,導致了東周時期人類骨骼膠原蛋白值的升高;糞便同位素數據表明,粟作面積擴大使得牛的出欄數也隨之增加。[3這些考古結果說明,農作物的更迭改變了中原地區原有的民族格局,華夏族群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面貌也發生改變,進入中原地區的其他各族存在反向構筑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經濟地理條件。
3.先秦時期的交通建設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孕育的交通地理基礎。
出于政治軍事統治和經濟發展等需要,早期王朝就在道路規劃建設上采取有效措施。尤其是周代建立及其向東發展,更加重視道路建設的規范化和體系化。《周禮》記載:“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4春秋時期的吳國開鑿了邗溝,溝通長江與淮河兩大水系,對后世大運河的開通以及由運河凝聚而成的民族文化精神的表征意義具有深遠影響。邗溝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吳王成就了春秋霸主偉業,其霸主地位通過會盟得到中原諸侯承認,客觀推動了百越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民族交融,本質上是民族認同、政治認同。到了戰國,爭霸戰爭更是助推了交通路線的網絡化發展,各諸侯國都城不僅是商貿中心,更是連接各條交通干線、勾連道路網絡的交通中心。這些道路交通網絡從交通地理上奠定了中國統一的基礎,也讓分裂割據時期的區域文化緊密聯系,不斷交融,為同時期內的文化整合提供可能。
4.民族互動進程的加快,縮小了文化與心理差距,中華民族共同體增加了政治、文化內涵。
“華夏”原意是指“以華美服飾彰顯禮儀之盛大”,本就是一個文化概念,區分“華”與“夷”的根本因素不是空間區域、族群差異,而是文化認同。早在史前時期,中原地區就保持著與其他區域的文化往來,或作為文化擴散中心將文化傳播至各地,或將其他文化融入到自己的文化肌體之中。[5]紅山文化向南傳播中逐漸被中原文化融合吸收、龍山文化向西擴展中逐漸取代仰韶文化,都呈現出中原文化向心性的特征。
同樣,“中國”這個概念也蘊含著文化之意。現在公認,最早有關“中國”的記載出現在西周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中,意思是中央區域。武王伐紂,以周代商,再由西周入東周,政治統治中心經豐鎬重回中原地區,從權力的合法性和繼承性上,“中國”一詞在地理范圍上疊加了政治文化屬性。商朝的內外服制度初步對民族共同體的生存發展空間進行了政治關系的圈層設計,實際表達了因文化差異而構成的內部政治空間結構關系。西周的分封制以宗法血緣為紐帶,將華夏貴族像“沙子”般滲透到相對偏遠落后的外圍政治圈層,以血緣凝聚力增強了政治向心力。西周疆域的擴大不僅意味著民族共同體空間范圍擴大至“天下”,也是中原禮儀和制度等文化風范的擴大,凡是認同這一文化的便是“中國”。
春秋戰國之際,出于爭霸戰爭的需要,諸侯國往往通過與戎狄的聯姻來增強軍事實力,于是飲食、服飾、禮俗等日常生活交往不斷深入,各民族之間的交融不斷加強,政治一統趨勢日益明顯。在這一過程中,周邊少數民族將黃帝視為共同祖先,出現華夏認同觀念,黃帝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符號。隨著禮崩樂壞,原有的文化體系急需重建,儒家思想在汲取周禮基礎上的理論構建成為中國主流思想的源頭,法家“定于一”的思想被普遍接受,諸子百家相互批駁又相互融合,先秦從文化上完成了對民族地理文化的塑造。
總之,從民族間空間性、地緣性的交往到物質、信息、生活的交流,再到血緣、習俗、心理和文化的交融,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先秦得以孕育。
史地跨學科融合教學能幫助學生突破學科本位的限制,提高時空雙維度的綜合性,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專家思維”。本次史地跨學科教學突出了跨學科內容上的整合與分析,尚缺乏跨學科作業設計、跨學科評價體系方面的嘗試,今后教學中還需不斷加以完善。
【注釋】
[1]肖人戈、陶佳慧:《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地理與歷史跨學科融合教學設計與實施》,《地理教學》2023年第1期,第40頁。
[2]改編自2022年遼寧省高考歷史試卷第20題。
[3]郭勝利:《中華民族共同體之歷史地理空間演變》,《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21年第5期,第62頁。
[4]夏增民、魏維:《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地理基礎一一以疆域與交通中心的考察》,《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22年第36卷第3期,第136頁。
[5]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35頁。